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十四五”规划发布,临港新片区这张“王牌”这么打

澎湃新闻记者 张静
2021-01-31 07:55
来源:澎湃新闻
自贸区连线 >
字号

1月30日,上海发布《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是新时代上海发展的“王牌”。“十四五”期间,这张“王牌”怎么打?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生产总值在2018年基础上翻两番。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要做大做强国际物流、中转集拼、大宗商品等优势业态,拓展保税研发、保税制造、保税维修等新业态。

“2026年到2035年这10年里,如果新片区总产值能再翻两番,就能达到一万亿。”上海市委常委、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此前提出,“要有雄心壮志,这样的目标一定要明确提出来,不能含糊!”

规划提出,临港新片区要初步构建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框架形态和功能。作为临港新片区的主城区,南汇新城要全面建设与临港新片区功能相契合的高能级、智慧型、现代化未来之城,加速对外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布局高能级教育、医疗、商业、文体设施。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吴杰表示,临港新片区要“打造成人民想来的、愿意来的城市”,“一定要先解决配套问题,人才会留下来。”

GDP翻两番,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生产总值在2018年基础上翻两番。

“2026年到2035年这10年里,如果新片区总产值能再翻两番,就能达到一万亿。”上海市委常委、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此前在管委会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要有雄心壮志,这样的目标一定要明确提出来,不能含糊!”

1990年,浦东GDP是60亿元。2018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首破万亿元大关。2020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3万亿元。30年来浦东GDP翻了200多倍。

到2035年,临港新片区生产总值要达到1万亿元。再造一个新浦东,目标要远,举措要实。朱芝松说,既要回应市场主体的诉求,也要回到自身发展的定位目标;既要解决眼前问题,也要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自2002年临港地区开发建设以来,临港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临港新片区成立后产业项目火箭速度般落地,挂牌一年多来,新片区累计签约项目达517个,总投资超3345亿元。

2020年,临港新片区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9%和55%,充分彰显了上海市经济发展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

目前临港新片区初步形成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10平方公里的“东方芯港”特色园区正式开园,已落地亿元以上规模企业40余家,总投资累计超过1500亿元。

4.5平方公里的“生命蓝湾”特色园区已启动,重点聚焦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国际医疗服务三大板块,已落地或签约50余家企业,总投资超过340亿元。24.7平方公里的“大飞机园”也已开园,首批23个项目集中签约入驻,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

短短一年多时间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但对照总体建设方案和建设目标,临港新片区任重道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开放研究院教授、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认为,临港新片区当然要在合理规划基础上寻求自身发展,但绝不能只在乎出台了多少优惠政策,引进了多少企业,吸收了多少投资,工业产值和GDP增长了多少个百分点,必须把服务国家战略放在首位,因为其承载着国家战略使命。

我国工业化起步晚、发展快,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与世界制造差距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

《上海“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培育壮大前沿产业集群和新兴业态。聚焦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综合产业基地。聚焦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和医药、医疗服务,打造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要加快人工智能核心基础技术创新,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及应用示范区。构建集设计、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民用航空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民用航空产业集群。

同时提出,要创新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制度保障,开展无人驾驶路测试点。瞄准尖端硬核的装备制造业,集中攻克一批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建设世界级智能制造中心。

桑百川提出,临港新片区要依托上海工业基础相对雄厚、背靠长三角等优势,依赖制度创新先行、率先打造高水平开放型制度体系的环境,积极吸收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先进技术、领先企业、先进制造和服务、管理知识和信息等高端资源,加强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在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突破性技术成果,建立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释放经济发展极功能,辐射带动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助力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

打好两张王牌,做大做强中转集拼、保税研发

临港新片区有两张王牌:一张是特殊经济功能区,另一张则是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

朱芝松曾表示,临港新片区要打好这两张王牌,不断强化“四大功能”,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新城建设。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是我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一个特殊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25.31平方公里。就在10天前,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全域封关验收。2021年,新片区还要全力推动洋山特殊综保区扩区等工作。

与此同时,为全面提升区域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完成升级改造。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浦东机场南部区域的7.86平方公里主要围绕商飞总装基地进行规划。特殊综保区为商飞以及配套的加工制造业提供量身定制的监管模式。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处(航运处)副处长张俊介绍,全新升级的洋山特殊综保区的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开发了加工贸易模块,使得商飞在业务不断、流程不停的状态下,即可享受特殊综保区的政策,同时又能让监管部门掌握真实情况,实现“无感监管”。

这都为洋山特殊综保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保税研发制造、检测维修等功能业态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全面落地实施海关总署出台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监管办法,主动顺应RCEP、CPTPP等全球投资贸易新规则,推动更多标志性的开放创新举措在洋山特殊综保区先行先试。

去年以来,在洋山特殊综保区,国内首票跨关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单、国内首单径予提发货、国内首单全球大型设备集货采购货物进境免备案手续、国内首单区内物流企业从事组合装配、国内首单大批量进口汽车保税仓储展示等创新业务相继落地。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重点产业具有鲜明的“跨境”特点。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认为,要建设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港)区,必须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价值链高端的国际中转集拼和离岸贸易,实现贸易转型升级。

《上海“十四五”规划》也对下一阶段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建设描绘蓝图。规划提出,要深化建设高水平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全面完成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封关验收,加快推进扩区工作。做大做强国际物流、中转集拼、大宗商品等优势业态,拓展保税研发、保税制造、保税维修等新业态,研究推进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等专项政策在特殊综合保税区制度环境下的集成和创新。探索实施洋山特殊综保区“主分区”制度,促进区内区外产业联动发展。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在制度体系设计上体现了“六特”的特点,即特殊的申报模式、特殊的贸易管制模式、特殊的区内管理模式、特殊的统计制度、特殊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特殊的协同管理模式。这六个“特”有利于临港新片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作用,同时在国内大循环中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如何用好这个六个 ‘特’,还得开展一系列工作。导入什么样的产业,航运物流怎么发展,跨境贸易怎么发展,跨境金融怎么支撑发展,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中怎么实现保税研发,在围网区内发展制造业,这是我们要去探索的。”朱芝松曾表示。

建设现代化未来之城,打造人民愿意来的城市

到2035年,临港新片区要建成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2019年11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伟曾在一政策发布会上表示,如果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必须要有相当大的经济总量、城市发展的规模以及人口总量。“浦东新区1万亿元的GDP是多少人口创造的?大体上是560万左右的人口。”为此,临港新片区未来“每年引进的人才要达到10万人以上”。

人才引进问题一直是临港新片区揭牌以来的重点工作。朱芝松认为,人才高地才是各类高地的基础,人才引进的“门槛不要设计得高高的”,未来新片区还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广聚天下人才。

“当产业集聚功能逐步成型,人口集聚规模达标,城市服务设施和生活空间就必然成为整个新片区综合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副理事长、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徐明棋表示。

他认为,临港新片区不仅是打造相对狭义的贸易投资等产业集聚的特殊经济区域,而且还着眼于人口和人才集聚宜居的城市规划建设。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建设,建设成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同时提出临港新片区要初步构建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框架形态和功能。

南汇新城规划面积343平方公里,作为临港新片区的主城区,它承载着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的核心功能。

规划提出,南汇新城要全面建设与临港新片区功能相契合的高能级、智慧型、现代化未来之城,聚焦前沿产业以及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现代航运、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人才服务港、顶尖科学家社区等载体平台;率先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加速对外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布局高能级教育、医疗、商业、文体设施。

临港,是上海最早看见日出的地方,目标就是打造成上海的海滨城市。距离市中心70多公里的滴水湖畔,这座现代化海滨城市正拔地而起。

在交通方面,《关于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的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新片区内教育、卫生、养老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可达。要构建“15、30、60、100”出行服务圈,从滴水湖出发至浦东枢纽、龙阳路枢纽、虹桥枢纽和长三角毗邻城市分别用时15、30、60、100分钟。

在教育方面,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与华东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传统优势,打造“华东师大临港教育生态圈”,包括合作开办华东师大附属学校、华师大二附中临港校区、基础教育全学段国际学校。

上海中学东校高中部和临港青少年活动中心2个重点功能性项目、12所公建配套中小幼学校以及一个养老院项目均已开工。

在文体旅游方面,全球最大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将于202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室内滑雪场规模全球第一的冰雪之星也将于2022年建成营业。

临港新片区要“打造成人民想来的、愿意来的城市”。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吴杰此前透露,管委会正逐步清退滴水湖环湖一线的政府、国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为商业配套提供资源,“要把最好的资源投向市场。”到今年年底,临港新片区沿湖将有8个五星级酒店投入使用。

“一定要先解决配套问题,人才会留下来。”吴杰说。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