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致敬!来宾8人5集体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

2021-02-25 21: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大会还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

来宾市张世雄、汪云贵、莫秋明、韦贵康、陆原荣、石支宇、李峰、吴桂彬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兴宾区迁江镇雷山村委会、忻城县马泗乡马泗村委会、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长垌村委会、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委会、合山市扶贫开发办公室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月25日上午,我市有8名先进代表在北京接受表彰,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亲身感受这一激动人心的荣耀时刻。

下面一起来认识他们

先进个人

张世雄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个人事迹

张世雄是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山大学1996级考古学专业校友。2017年9月挂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金秀县)县委常委、副县长至今。作为茂南·金秀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他带领他的伙伴们从茂南奔赴金秀,通过旅游协作、产业协作、教育协作,带旺了金秀消费,引进了粤商投资,也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

这两年,当越来越多有关茂南与金秀开展扶贫协作,携手致富奔小康的消息见诸报端,扶贫故事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美谈时,或许我们更应该记住将茂南与金秀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两地的扶贫协作牵线搭桥、往来奔波的这个人——张世雄。

2017年9月,粤桂扶贫协作在两广地区全面铺开,广东茂名市茂南区与广西来宾市金秀县结成扶贫对子。经过严格的甄选培训,张世雄于2017年10月16日正式前往金秀报到履职。

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到任后的当天,他一放下行囊就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找人谈话,查阅资料,第2天便开始走村入寨开展调研。

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盘旋,当大瑶山的盛世美景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他惊喜地发现,这里的风景是如此秀丽,气侯又是那么宜人,奇峰峻岭与自己滨海临江的家乡茂名相比,自是别有洞天。他脑中不由灵光一闪,为何不把拥有800多万人口的茂名游客引进来呢?

张世雄决定先从旅游扶贫入手。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策划、组织发动,2017年12月30日,金秀瑶族自治县迎来了“茂名千人游金秀”的首发团,当浩浩荡荡的茂名游客进入金秀,饱览大瑶山的如画风光,同时也拉开了茂南与金秀间旅游扶贫的序幕。

这以后,张世雄又多次到茂名市开展旅游推介,积极协调推动两地旅游部门,利用金秀盘王节、圣堂山杜鹃花旅游文化节等金秀特色节日,开展茂名人游金秀、茂南人千车自驾游金秀等系列活动,使越来越多的茂名游客,源源不断地进入金秀观光旅游。当游客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自然也带旺了金秀的本地消费。仅仅2019年,金秀县共接待广东游客141.58万人次,旅游总消费12.88亿元,其中接待茂名游客46.13万人次,旅游总消费4.82亿元。

当然,每一次活动都离不开张世雄往来奔波的身影,也带动许多茂名人经历了和他一样,对金秀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喜爱的过程。

除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瑶山其实遍地都是宝,怎么把这些宝藏挖掘出来,造福于瑶民?普遍的共识是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协作做大做强。

为招商引资,张世雄花了很大的力气。引进茂名籍的梁先生到金秀投资就是最典型的一例。最初,梁先生虽然看好金秀丰富的旅游和康养资源,却对其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望而却步,张世雄是七顾“茅庐”才把他引来的。张世雄坚信金秀优质的资源与梁先生雄厚的实力,双方合作一定可以实现双赢,于是带着满满的诚意和厚厚的资料,一次次登门拜访。感动于张世雄的真诚与执着,梁先生在他第7次拜访时终于下定决心,大手笔在金秀投资建设世界瑶都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13亿元。随后又砸下2500万元,重金拍得广西金秀大瑶山天宝天然泉水有限公司的所有权,重新打造”瑶泉”新品牌。

同样费尽功夫引进的还有茂南籍企业家创办的大型上市公司——大参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大参林也不看好金秀的交通和中草药规模,是张世雄领着一帮人一次次沟通、交流、动员,才使大参林决定留下来。一方面,促成大参林与金秀签订了中草药购销协议,保证了金秀县10万亩林下中草药的销路,也增强了瑶民种植中草药的信心。另一方面引入先进理念,让大参林为金秀出谋划策,对金秀种植的中草药品种进行研判,推荐了6个市场预期较好的品种,为树立该县的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两年多的时间里,茂南与金秀开展的扶贫协作项目多达60个,涵盖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产业发展、就业服务、医疗教育、旅游扶贫等各个方面。

扶贫也须扶智,张世雄尤其重视教育协作,除了完成结对帮扶、支教培训、跟岗学习等一系列的规定动作,他还尽力争取创新和突破,比如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开设“金秀班”,免费为金秀定向培养90名优秀贫困学子,就是张世雄跟随来宾市领导到该校考察时促成的。另外,为使大瑶山的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服务,他又促成茂南籍企业家创办的广东世纪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金秀县民族高中开设网络辅导“金秀班”,捐赠价值100万元的三年远程教育资源,通过直播授课+网络辅导为金秀县民族高中高三学生提供每周一次的课后辅导。“晓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金秀班”的学子大开眼界获益匪浅。据悉,2019年高考时,该班的51名学生里有50人的成绩达到了二本线及以上。

事非经过不知难。其实,扶贫政策再好,都需要扶贫干部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去落地实施,而每一个项目的推进都并不简单容易,需要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做许多细碎的工作。张世雄表示,没有钉钉子的精神,不下一番绣花的功夫,扶贫工作是推不开,干不出成效的。

比如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金秀班”的促成,张世雄先是到校洽谈,以他的真诚和情怀打动学校领导,获得他们的首肯;然后再争取茂南区委、政府的资金支持;回到金秀,又即刻联系金秀教体局和金秀县民族高中组织生源。可费尽心力为金秀争取到那么好的教育资源,第一年却因各方缺少经验,以致生源不足招不满人。第二年他立即调整思路,改进方法,召开宣传大会,建立微信群,克服考生成绩偏低等诸多困难,终于将生源招够,使更多的贫困学子得以免费入校就读。

每一件事情,都是需要下足功夫才做得成、做得好的。

来到金秀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张世雄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金秀的扶贫工作中。一方面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向茂名,甚至广州的客商推介金秀,同时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争取从茂名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先进理念助推金秀发展。自己也跟金秀的瑶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说来有趣,在金秀,大家都知道他是从茂南来援助的扶贫干部,不管是上班下班走过路过,还是傍晚出门上街散步,人们都会亲切地跟他打招呼。可他偶尔回到茂南汇报工作,离开了两年多,许多新人都不认识他了,会问他来找谁?来干什么?两相对比,他的心里难免不百感交集。但,这恰恰是角色转换的最好体现。

另外,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在像张世雄这样的扶贫干部心里,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条件艰苦,都不是最难的,难的是来自家庭的压力。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家庭成为他们心中一种深深的遗憾。张世雄自己离开茂南到金秀挂职之前,父亲病重住院,妻子刚怀上二孩,一家老小都需要他陪伴照顾。但当组织征求他意见时,他还是毅然选择舍小家顾大家。和张世雄一起从茂南到金秀开展扶贫协作的几个伙伴,也都正值壮年,家里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他理解他们的不易,从来不在下属面前摆架子,而是和大家像好兄弟那样同进同出,甘苦与共。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严格要求同行的伙伴们:”不能给茂南丢脸,要为茂名争气,为广东争光,工作一定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

正是由于工作认真踏实,扶贫业绩突出,他也获得了不少荣誉。被评为广东省“2016-2018年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茂南·金秀扶贫协作经验材料作为广东省扶贫办推荐的三个案例之一,列入国务院扶贫办举办培训班的《典型案例汇编》;在国家2018年扶贫开发成效第三方评估中,茂南·金秀扶贫协作经验被列为金秀县的三个优秀模式文本之一上报,为金秀县顺利脱贫摘帽作出了积极贡献。

尤其让张世雄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瑶胞的日子越过越好,他们脸上绽放出的灿烂笑容,以及发自内心的,对党的扶贫政策和扶贫干部的感激之情。

这时候的他,深感个人所有的付出和奉献,都是值得的!

(来源/微观来宾)

▲上下滑动看内容

汪云贵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个人事迹

汪云贵出生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六段村六段屯,和妹妹汪云玉自小便随离异的母亲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姐妹俩从小吃“百家饭”长大。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2013年,汪云贵艰难地完成了学业,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之后在南京机场地勤处工作。

虽然有一份乡亲们看来光鲜亮丽、终于可以摆脱贫困的工作,但她始终对那片养育她的土地和乡亲充满眷恋。终于在2014年底,她力排众议,放弃体面的工作回到家乡。那一年,汪云贵家被纳入金秀县建档立卡贫困户。

六段村生态资源优势明显,有很多土特产。如何将大瑶山里的“山寨货”变成脱贫致富的“名牌货”,念好“致富经”,这是汪云贵创业的首要思路。经过反复思索,她决定利用大学时所学的电子商务知识在瑶寨里发展电商。她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在自家楼下用竹子搭起一间“吃吧喝吧”土特产店,计划将寨子丰富的土特产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卖到全国各地。

六段村交通闭塞、出入不便,造成了村民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比较严重。创业之初,汪云贵没少被泼冷水,乡亲们不放心把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土特产交给她卖,也不相信通过手机和电脑能脱贫致富。但她没有气馁,“我免费帮大家做广告、运货,中间绝不收取手续费!”汪云贵拍着胸脯告诉乡亲们。她起早贪黑,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去收货,去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还把收回来的土特产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包装,拍照上传到网络上销售。

很快,汪云贵强力带贫的消息就在村里传开了:不仅销路好、价格高,还方便。越来越多的村民将土特产拿给她销售。通过扶贫政策和自身努力,汪云贵赚了“触网”的第一桶金,2016年底成功脱贫,六段村也在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随后,她又想尽办法筹集资金成立了广西金秀六段瑶寨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创立了“六段瑶寨”品牌。将家乡的茶叶、竹笋、旱稻胭脂米、腊肉、中草药包、蜂蜜等农副特产,统一包装使用“六段瑶寨”品牌销售到全国各地。

发展电商让六段村民收获第一桶金后,汪云贵又下定决心带领乡亲们发展民俗旅游。她申请开通了“六段瑶寨文旅”微信公众号,专门用于宣传瑶寨。在汪云贵的带领下,六段瑶寨与旅游公司、旅行社合作,以每年三月三、五一、十一、阿咕节、杜鹃花节、盘王节等节庆为契机,组织全屯81户300多名(其中贫困户50户)村民对外开展民俗旅游活动。2019年,只有300人口的百年瑶寨,游客量超3万人次。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作为返乡创业的先行者,汪云贵一直在不断鼓励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发展。在她的影响下,妹妹汪云玉以及6位六段年轻人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回乡创业。

▲上下滑动看内容

莫秋明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个人事迹

四年前,来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干部莫秋明被选派到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大岭村。在党和群众需要的时候,他毅然告别父母妻儿,坚守大瑶山深处担任第一书记。报到当天,莫秋明被大岭村偏僻、贫穷、原始、落后的现状惊住了,也更坚定了他要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的信念。

通过认真调研和反思,以及刚入村不久在夜晚召集村民开会后,他深刻地意识到,守着遍地是宝的大岭村民,困住他们不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思想上的保守顽固和安逸迷惘,自身发展的动力不足。

在莫秋明的带领下,该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活动,建强村两委班子,秉持“党建+脱贫攻坚”,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理念,提升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从交心开始,从培训开始,从修路开始。莫秋明多次走村串户,获得了村内群众的信任,成功把当初软弱、老化的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如今的自治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

为了使群众端上“旅游饭碗”,莫秋明先后邀请了29家企业前来大岭村考察。在经过29次选择之后,大岭村终于成功引进了广西上宾文化旅游发展公司的“瑶天下”生态民宿项目落户。为了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他带着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通过做思想工作,动员干部、群众将老房子租赁给企业。

如今,每年的“五一”,村里的民宿被游客预定一空。穷山僻壤渐渐名声在外,大岭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摘下了贫困帽。村里还建起了生态菜园、生态养殖场,生态鱼塘、仿野生石斛园、中草药示范基地、入股光伏发电、民宿旅游项目。2016—2020年,该村贫困发生率从54.43%降为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元飞跃到如今10多万元,2020年人均收入达到了8250元。

目前,大岭村已有营业民宿8家、农家乐2家,共92间客房、179张床位,创造了旅游扶贫的“大岭速度”和“大岭模式”。2016—2020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0.9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0多万元,直接带动66户215人脱贫。

如今,莫秋明已在贫困村连任两届“第一书记”,但他毅然决定继续留任。他说大岭村是他深爱的第二故乡,工作要善始善终,只有大岭村的贫困户和群众都过上好日子了,他回去才能安心。

四年多来,莫秋明冲锋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用踏踏实实的行动践行着一名基层扶贫一线干部对党的忠诚,写下了实干为民,干净担当的人生诗篇。下一步,他将继续按照规划,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富民产业,把大岭村打造成自治区级以上的医康养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特色民宿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A级旅游景区。

▲上下滑动看内容

韦贵康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个人事迹

2008年,韦贵康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在杭州知名企业工作了4年,2012年他放弃杭州的高薪工作,回乡创业。经过半年的市场调查,韦贵康了解到,广西的肉兔市场需求量比较大,而本地肉兔养殖产业规模小、技术落后,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养殖肉兔市场前景广阔。

当韦贵康回家和父母摊牌,说自己要回家养兔。父母态度很坚决,一致反对。但他仍然没有放弃,经过长时间、多次的交涉后,他提出了一个缓兵之计,让父母给他两年时间,如果做不好的话,就去北上广找工作上班,父母看到他创业决心的坚决,只能勉强的同意了这个方案。

2012年合作社成立之初,韦贵康共投入15万元,引进了300只种兔,兔舍面积只有200多平米。半年后,第一批肉兔出栏了,当月纯收入就达到8000多元。在之后的6个月中,最高一个月的收入达到2万多元。

但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却并不太平,先是因为引种时,卖家把商品兔当成种兔卖,商品兔繁殖的后代的遗传基因不稳定,时间久了后代会出现生长速度慢,抗病能力下降等问题。突然有一天,因为兔瘟,兔子出现大面积的死亡,韦贵康也损失惨重。

但他并不气馁。经过不断发展,合作社规模逐渐壮大,现有基地面积20亩,兔笼笼位5000余间,养殖法国原种伊拉种兔1200余只,常年存栏肉兔约20000只,年销售出栏肉兔60000余只,年产值300多万元。合作社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养兔经验,并以“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提供技术指导、回收养殖户出栏的肉兔。

2016年,合作社发展了岭南镇石村、古樟村共140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2017年,合作社又与216户贫困户签订合同,贫困户利用上级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在带领贫困户脱贫期间,多次给贫困户进行集中养殖培训、点对点的技术指导,教给贫困户科学养兔技术,回收贫困户养殖出栏的肉兔。2016—2020年,合作社总计给贫困户分红96万元左右。

韦贵康并不满足于此,活兔的销售稳定下来后,经过多次外出考察,他确定了发展烤兔直营店的思路并研制出自己的一套配方工艺。经过三个月不断尝试、研究,他成功地制作出色泽、口感俱佳的“桂盛手撕烤兔”,并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认可。

2017年,合山市将“不想脱贫”“不敢脱贫”等作为破解“精神贫困”的主攻方向,韦贵康以此为契机,建设了一个“扶智扶志脱贫”孵化基地。他把不同的人群分批次进行理论技术培训,并以合作社为载体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切实掌握科学的养兔技术,并承诺以保底价回收出栏的肉兔,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上下滑动看内容

陆原荣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个人事迹

现年46岁的陆原荣,家住武宣县禄新镇上堂村。他年幼时患有腰痛病,到20岁因病恶化无钱医治导致腰痛背驼,年纪轻轻便成了一位四级残疾人。他残疾后,患病父母和残疾兄弟也相继离世,34岁那年才娶到患有脚部残疾的妻子。

当时,都是残疾人的夫妻俩在别人看来自理尚且困难,工作谈何容易?出去打工没人要,只能无奈折返,想从银行贷款投资生产也四处碰壁,陆原荣只能靠着简单耕种两亩三分田地艰难的生活。

2015年底,举国上下全面展开脱贫攻坚,县里委派帮扶干部联系贫困户,专为贫困户解决生活困难,势要使贫困户脱贫致富。在一个夜晚,几经辗转反侧,深思熟虑过后的陆原荣鼓起勇气拨通了当时还在北京学习培训的帮扶人的电话,说自己想通过养鸭脱贫致富,能不能帮忙联系贷点款。这是他第一次主动谋幸福。

别人笑话他,夫妻俩都是残疾人,干嘛那么拼?完全可以靠政府兜底。可是他说,自己只是腰残,依然还有健全的双手和大脑,妻子也只是腿脚不便,并不是完全丧失劳动力,且还需要抚养年幼的孩子,他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体面地活着。

2015年底,陆原荣家精准识别只得了45分,被列为贫困户,理应享受相关扶贫政策。然而,就在陆原荣想养鸭的时候,鉴定资料报送出了岔子,无法顺利拿到5万元贷款作为启动资金。为了能争取到这笔贷款作为投资资金,他积极主动反映困难,向上争取,在帮扶人的协调帮助下,终于获得这笔扶贫贷款。

此后,陆原荣夫妻从此过上了起早贪黑的日子。他几乎每天晚上都陪着600只鸭子睡觉,成了名副其实的“鸭司令”。为了尽快还上这笔带贷款,他还养了3头牛,承包5亩鱼塘,种2亩水稻、3亩玉米、2亩花生。2018年,他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守夜。

2016年,陆原荣养了200只鸡,到了可以出售时遇上了一场鸡疫,死去一大半,损失惨重,夫妻俩为此大吵一架。在他伤心的时候,帮扶人帮忙找到药方救治剩下的鸡,他才如释重负,重新领买一批回来继续养。靠着养殖,2016年底,陆原荣一家实现了脱贫。

2017年,陆原荣争取到危房改造补助4千元,为了节省开支,他没有请工人帮忙,愣是自己一点一点建起了新房子,还做了装修。这两年,他们一家住上了两层楼房,新买了各类家电,又把房子从里到外进行了全新粉刷和装修。2018年,他还清了所有贷款。

如今,陆原荣已没有了当年的迷茫与无助,家庭状况以及人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子女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他更加坚定了一心跟党走,积极帮助本村贫困户勤劳致富,带领他们一起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上下滑动看内容

石支宇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个人事迹

从落榜青年白手起家,成为致富能人,石支宇商富不忘桑梓,用心书写“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光彩人生。

自1986年从事个体经营以来,石支宇就始终坚持诚信经营的宗旨,他一直坚持遵章守法、文明经营,以诚信求生存,以诚信谋发展,从不做有背于良心的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生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发展成一个多种经营、初具规模的家电商场。

石支宇做生意致富后,积极回报、奉献社会。80年代刚刚靠家电维修小富的石支宇拿出他不多的勤劳致富积蓄做了第一个善举,就是个人捐资,并请工人为古蓬街修建了一条30多米长的排水涵洞,联系街道硬化建设。

“有了党的好政策,才有我致富的今天”这是石支宇常说的一句话。富裕后的他没有忘记党和国家,几十年来,他一直支持家乡发展,先后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和国家灾区捐助资金达30多万元。他关注贫困学生,十多年来共扶助贫困学生20多名,帮助愿意搞种养的贫困农户无偿购买种子、化肥,给贫困户入股分红,让贫困户增加了一项稳定收入。他慷慨解囊给愿意做生意的贫困农民兄弟植本兴业,资助落榜回乡青年出去学习勤劳致富的技术手艺,把那些想致富无技术,想脱贫无门路,想大干无本钱的穷乡亲们,一个个拉扯成种养、修理、经营大户。

1998年中南数省抗洪救灾,2001年广西抗洪救灾,2008年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每一次捐款都少不了石支宇爱心奉献。2010年4月,忻城县遭受百年不遇旱灾,石支宇听说北更乡塘太村群众出现饮水困难,丢下生意不管,用自家进城拉货的两辆小卡车当成运水车,每隔一天就给饮水困难的塘太村乡亲们送上三百多桶自来水。

2002年,石支宇出资10万多元购买音响、服装、道具等文艺设备,把镇里的青年演员召集起来,成立了“古蓬镇奔小康文艺队”(又称蓬城文艺队),把自家的一栋楼房和宅基地腾出来作为镇文化中心活动室和文艺活动排练场。石支宇一直为蓬城文艺队无偿服务着,蓬城文艺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为富不忘报桑梓,多年来,石支宇一直在农村基层一线工作,他争当致富带头人,乐善好施,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事业中,无私奉献,为古蓬社区集体事业的发展和村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任劳任怨,得到众人一致首肯。荣登“中国好人榜”,先后荣获“广西道德模范”“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奉献奖”等多个称号。

▲上下滑动看内容

李峰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个人事迹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李峰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派驻广西金秀县三友村的首位第一书记,按照“巩固产业,强健队伍,提高产效,增收富民”的思路开展工作。两年间使该村贫困发生率由35%下降至1.03%,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挂职期间,李峰深入田间地头,以真情摸实情。两个月内,他走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深挖“穷根”,通过扎实的入户调研数据,为三友村找准了脱贫的“突破口”,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脱贫发展规划,确定以水果产业建设为核心进行扶贫攻坚,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贫困户种植水果全覆盖;面对资金短缺和技术难题,李峰带领村民申请小额信贷,并通过各种渠道邀请农业专家下到田间地头,为村民进行培训指导。在他的带领下,三友村的耕地变为致富的“宝地”,2017年全年人均增收1100元。

三友村有三个自然屯未打通水泥硬化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经过几次暴雨袭击后,连接大力屯和峰贵屯的龙官桥面出现裂缝,变成危桥,急需重建。面对村里基础设施不足的现状,李峰和村两委干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最终争取208万元项目资金,共修建了3条水泥路,总长5.2公里。他还与桐木镇分管领导协调,并找到分管扶贫的县领导汇报,最终,县里又统筹安排了50万元建桥资金。

李峰积极引导贫困户用好扶贫政策,他把扶贫政策“翻译”成村民能够看得懂、方便操作的说明书,花大力气为村民传递和讲解各类信息,力争政策全覆盖,不落下一人。与此同时,他积极组织成立村民合作社,使村集体收入稳定在2万元以上,实现“破零”目标。他还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针对贫困家庭孩子读书困难问题,他向学校争取了5.23万元的助学金支持,并动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师生捐赠价值10万余元的图书,用于建设三友村“爱心书屋”。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下滑动看内容

吴桂彬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个人事迹

2018年3月,吴桂彬被自治区教育厅派驻到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担任第一书记。三年来,吴桂彬扎根乡土,攻基建、兴产业,连续3年组织贫困群众开展“打工课堂”,让60个贫困村民学有一技之长。六纳村村民把他当成亲人,亲切地称他“贝侬书记”。2020年7月,吴桂彬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部授予“全区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称号。

红水河畔的六纳村共有623户2167人,虽山水秀美,但因耕地面积少、交通不便等因素,2018年,仍有193户742人处于贫困状态。驻村伊始,恰逢农忙时节村民早出晚归,吴桂彬就起早贪黑走屯入户。三个月时间,他遍访193个贫困户,记了满满一本的笔记。“在原工作岗位,我养成了耐心细致的职业素养,贫困情况记录精准才能精准施策。”吴桂彬说。

走访中他了解到,六纳村因饮水管道老化、破损,人畜饮水安全陷入困境;危房户15户,不稳固泥房125间;道路、文体设施等各项基础设施亟待完善……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吴桂彬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战斗中。“不能让村民们守着红水河却没水喝。”吴桂彬的时间表里,危急险重的任务都关系着民生痛点。而他自己,则因住所简陋,经常一日三餐吃泡面、馒头和玉米粥,曾有两个月没有回过家。六纳村委副主任罗绍先看在眼里,亲切称他为“贝侬”,在壮语里,“贝侬”代表兄弟或一家人。从此,吴桂彬被村民唤作“贝侬书记”。

很快,吴桂彬争取到地方政府和后盾单位的支持,建成100立方米大型水柜,六纳村率先在全县通水到户。为保障村民长期安全用水,他还制定《自来水饮用管理办法》,成立水务管理队,使村民自行参与维护管理本屯的饮用水。80多岁的高阿婆拉着吴桂彬的手说,“吴书记一来,我们就有了自来水。你做了一件大好事啊!”看着高阿婆的笑脸,吴桂彬却流下泪来。2018年7月18日,陪伴自己成长的奶奶在河南老家病逝,他放心不下村里饮水工程等在建项目未能回老家吊唁。

“三年来,我亏欠家人太多了。”吴桂彬说,父亲患有糖尿病和脑梗,每次住院,自己都不能在病床前尽孝。“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战争,总要有人付出牺牲”,对于经历的各种病痛与磨难,吴桂彬表示:虽有遗憾却从不后悔。

“道路畅通乡村才会发展,乡村宜居村民才会安居乐业。”吴桂彬说。

由于山高地险,六纳村加丹、古桃两个屯距离村部需绕行2个小时的路程(骑摩托车),给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但打通这两条路不仅要解决资金难题,还要解决部分群众对土地权属的争议问题。吴桂彬冒着酷暑,在召开群众现场会后,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经过47次苦口婆心的说服劝解,两条长3.6公里的硬化路顺利施工。“以前2小时的路程,现在20分钟就到了”。古桃屯村民陈献强高兴地说。

六纳村15户危房户始终牵着吴桂彬的心。贫困户黄成家,夫妻二人均患病不能劳作,孩子在外上学。虽享有低保,但低矮的泥瓦房却存有安全隐患。吴桂彬筹措资金共8.1万元,为黄成家建成90平米的砖房,作为退伍兵的黄成感动得敬了一个军礼。

两年多来,吴桂彬共争取各类扶贫资金近900万元,实施了村屯道路硬化、生态污水处理、饮水、路灯和村屯文化设施等项目建设,六纳村住房达标率100%。同时,他组织带领党员干部进行乡村风貌整治,号召群众在自家门前建起微菜园,自觉清理道路两侧杂草,种植绿化,调动群众自觉养成良好卫生文明习惯,六纳村旧貌换了新颜。先后被来宾市授予“美丽来宾·宜居乡村”综合示范村和“美丽来宾·幸福乡村”综合示范村,并被自治区授予“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绿色村屯和自治区卫生村。

稳定脱贫关键在产业。六纳村虽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但因种养技术落后,蚕病多,导致蚕农减产欠收。吴桂彬想,要开创一种标准化种养的模式,才能推动六纳村桑蚕产业复兴。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反复调研、论证,确定“标准化种桑养蚕”的产业复兴计划。

2018年,吴桂彬通过当地党委政府和后盾单位获得68万元资金,建设第一期标准化桑蚕示范基地,基地配备3栋标准化蚕房和自动化养蚕设备。为说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进驻蚕房进行标准化养蚕和为其解决用工难题,吴桂彬曾先后两次自掏腰包共6500元。“那段时间,六纳村委的党员们也顶着35度的高温在蚕房劳作,汗水混杂着蚕房消毒用的石灰粉,大家没有一句怨言,因为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六纳的桑蚕产业一定会腾飞。”吴桂彬回忆说。

经过两年探索实践,六纳基地累计共争取自治区教育厅、保利集团、粤桂扶贫资金近300万元进行改建扩建。同时,结合龙头企业与高校优长,采取“龙头企业+高校+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经营管理方式,创新发展“合作养蚕+精蚕销售”的六纳模式。蚕农可以通过出售桑叶、车间务工、合作社分红、饲养优质四龄蚕售茧、政府桑蚕产业补贴等,获得“五金”收益。龙头企业每年按总投入经费的8%向村委支付租金,增强了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也有效破解蚕农参与现代桑蚕种养的组织管理及利益分配等难题。

“基地提供高标准四龄蚕的同时,还利用远程可视的‘智慧蚕业云平台’对蚕农进行跟踪指导,蚕死亡率由原来的60%降到10%以内,蚕茧质量也大幅提升。”吴桂彬说,蚕农户均年增收5000至8000元。基地覆盖带动当地蚕农600户2300人,其中贫困户300户1100人。有的贫困群众“五金”叠加,当月最高能收入6000元。

目前,“六纳”模式已成为全县脱贫攻坚战中的创新亮点、推广示范点。传统在桑蚕产业在红水河畔焕发出新生机。

同时,他争取产业扶持奖补资金130万元,加大培育糯玉米种植、育肥牛、养羊等传统产业,带动当地贫困群众181户634人脱贫。在各项产业的带动下,六纳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7年的4.2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15万元。

六纳村民大多为壮族,很多人不会讲普通话,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外出务工和获得农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外出务工者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手工工作,工资较低。在后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吴桂彬连续3年组织开展“农民普通话夜校班”“小手拉大手”普通话比赛和“普通话+技能”培训等推普脱贫活动,受益群众337人。刚刚获得初级电工证的六纳村地车屯贫困户罗任安说:“现在,我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很轻松就能在周边县找到装修的活。”

为年富力强的贫困群众学有一技之长,吴桂彬联系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及其校企合作企业,连续三年组织贫困群众开展“打工课堂”培训活动,实现“培训+考核办证+就业”的一站式扶贫,目前,参加培训的60人中57人实现就业。六纳村下纳屯贫困户黄文英的儿子黄伟高,经过“打工课堂”培训后,获得行业部门认可的塔吊工证书,目前每月收入6000余元。黄伟高兴奋地说,“学会一技之长,我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了。”

在“贝侬书记”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六纳村19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2972元提高至2020年9229元,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35.42%下降至2019年的0.45%。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殷殷嘱托,吴桂彬时刻准备着带领六纳村民向着乡村振兴再出发。看着村民悄悄放到他办公桌上的自家产贡蕉,吴桂彬感概说:“我深爱这片土地和这里淳朴的乡亲,三年的扶贫生涯,留下一生‘贝侬’情。”

(来源/八桂教育)

▲上下滑动看内容

先进集体

兴宾区迁江镇雷山村民委员会

雷山村新貌。

以前,老雷山村是一个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不通手机和电视信号,连专家都定义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四不通”国家级贫困村。全村127户427人,均为低保户。耕地面积87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22亩。2012年底,老雷山村实施整村异地扶贫搬迁。搬迁7年来,该村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几年来,雷山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6.55%下降至2019年底的0.45%,村集体经济收入从0元增加到突破50万元。

忻城县马泗乡马泗村民委员会

马泗村村貌。

2015年以来,忻城县马泗乡马泗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抓实党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打造蓝莓山庄3000亩农业核心示范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以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凝聚合力,实施靶向帮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进民生福祉,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4.20%到2020年10月底的0%,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长垌村民委员会

驻村第一书记与群众代表商量修建村产业路。

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长垌村坚持党建为引领,兴产业、拔穷根、奔富路,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20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长垌村重点打造林下灵芝种植示范基地和香菇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动周边6个乡镇村委发展灵芝、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

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民委员会

合作社为入股贫困户分红。

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位于武宣县桐岭镇中南部,曾是远近闻名的“恶霸村”、名副其实的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近年来,和律村以党员带动群众,通过创建村民合作社,实施村社一体化建设,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形成“合作社+村集体+党员+贫困户”的多方共赢发展方式,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村社合作”的脱贫路子。加强法治文明建设,让学法、知法、守法深入人心,社会治安逐年向好。

合山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合山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加班加点整理档案材料。

2016年以来,合山市扶贫办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实施“精神扶贫”破解贫困户脱贫“五大难题”,在全国得到推广学习;创新实施“双线联排”精准防贫机制,有效防止返贫和新增致贫。2016年,合山市率先实现脱贫,成为广西首批脱贫的4个县(市、区)之一。截止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665人全部脱贫,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2.87%降至0。

国家荣誉,来宾骄傲。我市获得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是我市千千万万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艰苦奋战的干部群众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来宾当之无愧的攻坚楷模、时代英雄,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用对党忠诚、牢记使命,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赞歌。

向他们致敬

涓涓热血,温暖新春。希望疫情期间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无偿献血行列,保障冬春季临床用血。呼吁爱心市民在接种新冠疫苗前或接种第二针疫苗满28天后献血,团体献血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有序进行。

——广西防疫指挥部

提醒来啦——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了!现在,只有被星标的公众号才能在公众号列表显示封面。如果不想错过我们的推送,请一定把「来宾电视台」设为星标,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更新了!

IOS系统标星

安卓系统置顶

原标题:《致敬!来宾8人5集体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