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55岁男子娶20岁智障新娘,背后是两个群体的养老困境

2021-03-22 17: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杜虎

前段时间,河南驻马店泌阳县高店镇55岁新郎娶20岁智障女子的事引起很大关注,当时的官方结论是:张新照和姚红瑞可以同居,但不能领结婚证。3月11日新京报记者探访两人所在的和岗村,作了当地婚姻市场的背景报道,显示这种看似非法不合理的嫁娶,实际上不是个案,而是大龄男性与残疾女性的选择。

新京报记者探访了55岁的张新照本人,他的说辞是政府已经同意了,有什么问题去问政府。姚红瑞说是去县城看腿伤,即使遇上了估计也没法说什么。而女方的父亲则有些恼火,责怪拍视频的人让这个婚配曝光了。姚家和当地说媒的人都认定,这样的嫁娶没毛病,就是为了解决养老的问题。

图为张新照在给87岁的父亲洗脚。图片来源:新京报

记者的这次后续报道,不是对张姚的关系作出是与非的定性,而是探究在城里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实婚姻是如何产生的。当地流传的俗语说明了问题:只怕男光棍,不怕女光棍。再差的女性,即使离婚带孩、哪怕像姚红瑞这样的,只要能生育,在男多女少的婚配市场上就不怕没人要。

这样说,一定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可再怎么完美的理论一旦落到像和岗村这样的地方,也立马要褪去美丽的外衣,像张新照与姚红瑞家人那样,向养老这个现实问题低头,向必须有个传后人这样的需求拜服。张姚婚配风波是一曲悲歌,却也是现实境遇下合乎逻辑的存在主义解决方案。

在评论这一具体案例时,其实没有多少高深的问题可讲,他们二人的“结合”跟感情无关,而是一种村级生存之道、一种互助养老方案。新京报的后续报道坐实了这个推断。姚红瑞父亲生怕自己衰老后被二婚的妻子甩掉,到时候无人照料姚红瑞,所以他还要感谢张新照,接受他的托孤请求。

按照一种理想的想法,政府应该给姚红瑞这样的智障人士提供养老兜底,从而避免她这样的人沦落为婚配市场中被安排的人,最好是一直养老到她生命最后一刻。可是,谁都知道这一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却难以实现。农村大龄男性与智障人士分属两个困难群体,最后只能走向互助养老这一令人困扰的解决方案。

这是令理想主义者感到无法释怀、令女性主义者十分愤怒、让中立的人也深感不安的解决方案,但在和岗村的张新照与姚红瑞之间就发生了,而且乡邻不认为有什么不妥,反而视作正常且智慧的解决办法。这样的解决方案不只是和岗村的独创,在存在大龄男性与智障女性群体的其他村落,这些也会悄然重复。

所以在这样的选择中,你会意识到,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责怪的对象是容易的。可以谴责张新照趁人之危,甚至有律师说他涉嫌强奸,还可以责备姚红瑞父亲冷血残酷。但这些责备只是现实的侧面之一,另一些面向是:张新照可说是照顾姚,姚父还可以说是为了女儿将来养老。

新娘姚红瑞坐在婚房的轮椅上,门口贴着新婚对联。图片来源:新京报

所以,外界对这一具体案例的怒火,基于婚姻自主、个人权利、选择自由等产生的批评,有着强大的理论基础,可遗憾的是,这些批评的基调既不能帮助张姚二人解决对前景的焦虑,也根本不会被接受。在批评人士与张姚二人所代表的基层婚配市场之间,存在着公权托底的空白,名誉不那么堂皇的私力救济已经落地生根。

谴责无法代替生活,批评不能提供养老,这就是张姚婚配一事上言论与实际的巨大落差。外界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有尊严地活着,而对陷入养老困境、备受婚姻市场折磨的当事人来说,活着才是关键,况且只是活着就已经很难,所以谈不上“更好”二字。他们以外界恶评的模式,寄望于女方的子宫来为人生兜底。

你能说他们错吗?张新照承诺会照看姚红瑞一辈子,外界不信,女性主义者更是严厉斥责,但姚红瑞的父亲深信不疑,在那种乡村环境下,这是不是就已足够?总之,大龄男性与残疾女性,分属两个群体,却因黯淡的养老前景被带入乡村婚配市场,成为看似不错的匹配选项,怪现状背后,结构失衡下的民间解决方案就登台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