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寻根·长城 | 天祝-​马牙映落霞,乌鞘阴阳分

2021-03-22 14: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寻根长城 张明弘寻根长城

考察长城现状

梳理长城文化

挖掘长城艺术

保护长城遗产

跟随我们的脚步

感受不一样的长城之旅

张明弘-寻根·长城

乌鞘岭遇雪

祁连深冬至,河西雪纷纷

才出古浪峡,又入庄浪云

马牙映落霞,乌鞘阴阳分

回首北风烈,凌虚傲凡尘

---张明弘

若要割据河西走廊,必先守好乌鞘岭

乌鞘岭,藏语称哈香聂阿,意译过来即“和尚岭”,相传这一叫法最早则来自于突厥语。乌鞘岭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东晋时称洪池岭,明代称分水岭,清代称乌稍岭、乌梢岭、乌鞘岭,民国时称乌沙岭,1945年以后通称乌鞘岭。乌鞘岭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月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2.2℃,十里之内,气候多变,“盛夏飞雪,寒气砭骨”。

地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乌鞘岭东望陇东,西驱河西,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它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山势峻拔,地势险要,若要割据河西走廊,必先守好乌鞘岭。

乌鞘岭长城依山就势逶迤而过

因此,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乌鞘岭的防御工事修筑十分重要,《汉书·匈奴传》记载: “起塞以来,百有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汉、明两朝都在此修筑雄伟长城,防御敌人、分化疆界,并借助乌鞘岭的险要地势戍守边防,卫护家园。

同向同行 千年守护

在海拔3100多米处,乌鞘岭长城依山就势逶迤而过,这段长城是目前有记载的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可能还有很多长城没有被考察到。全国境内海拔最高的长城,汉、明两代修筑的长城,在乌鞘岭上雪山的映衬下同向同行,千百年来守护着边关安宁,壮观奇丽,这里是所有长城爱好者心中向往的地方,我们终于也到了这里。

行走长城 遇见力量

西汉时期,霍去病出兵陇西,收复河西,并在关隘险要处修筑长城。《古浪县志》:“汉武帝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后置河西四郡,筑长边自玉门、安黑一代,只通一线,左控鲁而右制番,其险要固非寻常比,安远、黑松二堡殆其时驻兵防边之要塞”。这段西起敦煌玉门,东至乌鞘岭的边境长边,是夯土板筑,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和人为因素,已经坍塌成低矮的土埂,几不可见。沿长城有多处烽燧,多倒塌,现仅存一座。

乌鞘岭长城 一道重要的安全屏障

乌鞘岭长城是内地和河西地区的安全屏障,历史上东西往来的商旅征夫及游子使者,均需在这里交验文书,方可通过。汉长城逐渐坍塌荒废,到了明代,政府为了边境安危国土安全,再次修筑长城,乌鞘岭长城厚重的城墙经历了前后上百年的修筑,是保卫兰州的一道重要屏障。

相逢在无数的片刻

一座烽燧 有目标 有理想

乌鞘岭明长城墙体夯土板筑,保存程度不一,大部分保存相对较好。实地考察之后,乌鞘岭段明长城是武威到兰州段保存较好的部分。因此壮美的雪山下,乌鞘岭上出现了汉长城与明长城交汇重叠的现象,汉、明两条长城并行齐驱,蜿蜒而去。

长城 一直在场

定格的牛群

古老的长城从雪山深处蜿蜒而来,更有一种苍凉雄浑之美。然而,乌鞘岭属祁连山北支,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这里多砂石,少土,更少黄土,并且土质疏松板结差,长城墙体夯筑而成,以山地黑褐土和草甸土为主,夹杂少量碎石,缺少黏性好的黄土,筑长城所需的黄土大多从外地运来。并且在极端的高寒环境下,落后的生产工具,可以想象乌鞘岭段长城修筑的艰难程度。

和长城一色

山顶上执着守护

乌鞘岭段长城脉络走向清晰,从凉州区,穿过古浪峡,翻越乌鞘岭,和整个河西走廊的长城就连接起来了。乌鞘岭长城从乌鞘岭的北段翻越而上,沿乌鞘岭南麓两侧山岭的沟谷而下,下面就是金强河,长城沿着金强河岸奔了兰州。这段长城沿线经过煤窑湾、乌鞘岭、安门、马家庄、深沟、大庄村、打柴沟。

航拍乌鞘岭上海拔最高的视频

处于乌鞘岭南麓和山顶地带的长城墙体位于山顶的沟谷和鞍部,长城依山就势,高低起伏。乌鞘岭上风大雨多,风雨侵蚀,自然风化严重。

海拔3067米处的乌鞘岭长城

顶部坍塌剥落,形似屋脊,墙基宽厚,保存较好。墙体底宽约5—6米,顶部宽约1—2米,残高约3—4米,墙体剥落,夯层外露,夯层厚约25—30厘米。

乌鞘岭长城墙体上的窑洞

长城墙体上还有从前牧民打的窑洞,窑洞宽敞,里面修的大火炕没有塌之前足够5个人休息,窑洞空间丰富,内部有回廊,形成两室一厅的格局。

乌鞘岭长城墙体上的两室一厅

窑洞与窑洞之间还有挖的通道,从密道穿过,就从一个窑洞到了另一个窑洞。这段墙体上挖了很多窑洞,垒了不少院子,从前住在这里的放牧的人家,现在都搬走了,空气中仿佛还有羊粪味儿。

航拍乌鞘岭山根部长城

因所处的位置不同,长城的保存程度也不同,庄浪河北岸的长城多处于河床、河滩和山根部,河谷与乌鞘岭北麓地带的潜山相融,地势高低不平。墙体的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兼而有之,墙体坍塌严重。裸露的夯层厚约25—30厘米,墙体底宽约3—4米,顶部宽约0.5—1米,残高约2—3米。这段长城局部已坍塌成土垄状,但是连续性好。

长城支线 从乌鞘岭蜿蜒而来

长城支线 与马牙雪山的陡崖相连

长城在乌鞘岭南麓沟口地带又向南分出一条直线,从安门村沟口一组东北100多米处乌鞘岭南麓沟口起,经庄浪河北岸潜山地带,过庄浪河,沿石洞沟梁山脊蜿蜒而上,曲折延伸至马牙雪山脚下,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

长城下骑着摩托的牧羊人

去面对,去记录

我们经历的所有,一场大雪,一座高山,一段边墙······其实都是行走的礼物,它们不可复制,即使在下一次的行走中遇到更加壮观瑰丽的风景,也不会是相同的眼中所见。用冷的打颤的手端着相机去记录它,用恳切的心去面对它。无论是山和云,风和雪,冷与暖,甜与苦,都在一次次的无畏奔赴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乌鞘岭东临黄土高原,北通河西走廊,南靠青藏高原,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线,扼守着河西走廊通往西安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

苍凉而神奇的乌鞘岭

苍凉而神奇的乌鞘岭,是河西走廊东端门户,是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西端,也是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地理分界线。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都曾路过此地,过往商旅、征夫、使节都要在这里交验文书、通关放行。这里历经烽火狼烟,金戈铁马,征战不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永古高速乌鞘岭特长隧道群贯通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乌鞘岭特长隧道群贯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里气候变幻多端,山高路险,坡长路滑,行路艰难。林则徐在他的《荷戈纪程》中,详述了乌鞘岭的一日行程,车马载步,历时约十余小时,行90余里。可见当时乌鞘岭的交通状况。对现代人来说,翻越乌鞘岭也并不容易,乌鞘岭成为制约便捷交通的瓶颈。

兰武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2006年3月30日被称为“亚洲第一长隧”的乌鞘岭隧道正式通车,隧道铁路投入运营。2013年,又打通了由乌鞘岭、安远、福尔湾、高岭和古浪5座隧道构成的乌鞘岭公路隧道群,建成通车之后,大大增强了连霍高速的通车能力。

张明弘寻根长城团队在六只脚App打点定位

风驰电掣的穿行于乌鞘岭隧道之间,遥想当年的黄沙百战,滚滚烽烟,骡马商队,征夫游子,在这里小心翼翼的翻山越岭,人喊马嘶,行路难。现在的乌鞘岭宁静壮美,无数英勇的建设者打通了乌鞘岭的交通瓶颈,这里不再是那个不可逾越的关隘。

张明弘-寻根·长城团队

记 2020年12月15日

12月16日

12月22日

所历

原标题:《寻根·长城 | 天祝-​马牙映落霞 乌鞘阴阳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