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陆海统筹 生态优先 ——聚焦广东生态保护修复

2021-03-24 17: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屈家树 i自然全媒体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承担着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率先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广东深入落实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推动新时代广东生态保护修复取得良好成效。广东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符合广东特色与时代要求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格局?笔者认为,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聚焦“三大空间”生态修复主战场,针对“一核一带一区”差异性生态功能,系统推进“三大空间”生态修复,筑牢“三屏五江多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务实推进广东生态修复和保护。

广东省珠海市香炉湾沙滩整治修复 朱泽辉 摄

先行先试,探索“广东经验”

广东坚持规划优先,率先启动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围绕“实现安全功能、实现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三大重点,广东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优先理念,开展生态修复规划十大专题研究,形成了规划成果初稿。在此基础上,还组织编制《广东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科学分析生态现状,预判生态风险,部署生态工程。广州、珠海等市启动市级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率先探索编制经验。

务实打造广东生态安全屏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1723平方千米,占广东全省陆海国土总面积的21.36%;广东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取得突破进展,成为粤北生态保护区发展新抓手;重点断面治水攻坚态势全面形成,茅洲河、练江等重点流域治污实现历史性突破,劣Ⅴ类水断面由82.9%降低到56.9%;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214万亩,保有耕地面积4702.49万亩,连续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快推进,完成红树林造林和修复4.8万亩,建成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国家级海洋公园6个,海洋类型保护区50个,保护区数量、面积居全国前列。

着力构建碧道、绿道、古驿道等生态网络。坚持特色传承,依托碧道、绿道、古驿道线性开敞空间,修复流动空间,发挥生态廊道功能,构建了顺畅、连续的生态廊道,实现了自然山林与田野乡村、城市的有机联通,构建了生物迁徙、基因流通的安全通道,促进了基因流和信息流的流动,改善了沿线村庄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生态品质。目前,广东全省已完成碧道建设864公里、绿道建设近2万公里、古驿道修复1200多公里,构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游憩网络。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改革创造了“广东经验”。开创性推进垦造水田,首创“政府牵头、省级监管、市级验收、县镇村组织、省属国有企业实施建设”模式,完成垦造水田31.63万亩。全面推行拆旧复垦制度,完成验收备案8.73万亩,激活沉睡农村土地资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并拟推进一批“省级试点”,探索形成“广东经验”。实施了龟龄岛整岛整治修复工程,提升海岛环境质量,建设美丽海岛。以市场化方式引入社会资本,采取“公益+旅游”模式推进三角岛整治修复。

守住安全线,做到四坚持

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构建新发展阶段生态安全格局,守住广东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坚持目标导向。以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重点,以助力推进广东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示范省建设为落脚点,以实现碳中和为引领,全面构建安全、健康、美丽、和谐的高品质国土,为广东打造规则衔接示范地、高端要素集聚地、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内外循环链接地、安全发展支撑地夯实生态基础,做强生态支撑。

坚持分区施策。围绕广东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需求,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恢复力、生态胁迫、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实施差异化生态保护修复策略,聚焦以山、水、林、田、湖、海等生态要素为载体的绿道、碧道、古驿道等生态廊道,营造多样化生态空间,形成多维度生态系统。

坚持分步实施。深入研究广东自然生态分布特点,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为核心,以支撑广东新发展格局构建、“一核一带一区”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分析提出广东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识别重大问题,预判重大风险,部署重大工程,保障广东生态安全行稳致远。其中,2021~2025年,着重抓好广东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解决一批重点区域的核心生态问题;2026~2035年,各项重大工程全面实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坚持机制协同。结合广东生态特点,建立生态调查、监测和评估机制;结合各地工作实际和不同生态元素修复特点,健全资金投入机制;针对跨区域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等方面,开展专项研究,构建符合广东实际,覆盖生态保护、修复、价值转化全方位的机制体系,助力广东生态文明体系构建。

聚焦主战场,打好攻坚战

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推进国土空间保护新格局的要求,立足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结合“一核一带一区”差异性生态功能,充分发挥各地域优势,根据“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不同特点,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任务。

在生态空间的生态修复方面,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生态保护修复格局为目标,推动绿碳、蓝碳发展。主要围绕森林保育、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沿海地区海岸带保护等,重点在南岭生态屏障、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蓝色海洋生态屏障以及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珠江三角洲河网等重点流域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区部署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以南岭国家公园建设为核心,以绿道、碧道、古驿道为脉络,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产品供给,创新生态友好型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保障省域生态安全。

在农业空间的生态修复方面,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主要围绕土壤污染治理、保障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安全、维护特色乡村农田景观等展开,继续推进“折旧复垦”和“垦造水田”,重点开展珠江三角洲污染鱼塘阻控修复,提升土壤环境容量及耕地质量,保护修复岭南特色农业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稻、稻田鱼、高山茶等传统农产品资源保护,同时保护修复岭南乡村生态系统,加强粤东西北乡村“田水路林村”等全要素综合、精细化整治和乡村低效用地整治,传承与发展农田文化遗产,加强岭南传统村落保护及活化,推动南粤古驿道生态修复综合治理。

在城镇空间的生态修复方面,整合城镇山水林田湖海要素,顺应自然地理格局,让生态融入城镇,形成生态、景观、休闲功能的有机结合。重点推动珠三角、湛茂、汕潮揭城市群生态基底提质重塑,加强城镇空间与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水系统、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规划的统筹协调,保护修复城市水网系统,依托碧道打造生态廊道,连通城市周边河湖水系,构筑城市湿地;修复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城市生态斑块、美丽海湾及城市沿江、滨海绿道建设,营造岭南特色魅力开敞空间,增强城市生态系统韧性,提升城市人居生态品质;兼顾大都市区高质量高密度发展现实需要,对标建设国际一流生态环境质量,坚持实施精细化高标准修复治理,实现生态价值提升和产业平台高品质建设的匹配和耦合,构建城市群绿色发展新格局。

筑牢多廊道,打造新格局

要构筑、优化广东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进一步提升优势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修复能力,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做好生态安全支撑。

打造以南岭山地、蓝色海岸带、粤港澳大湾区外围山地为屏障,以东、西、北、韩、鉴等五江干流及碧道、绿道、古驿道为廊道体系的“三屏五江多廊道”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建设广东南岭国家公园,完成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建设,并积极申报新一轮工程。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美丽海湾建设、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减灾、“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等规划和行动。高质量建设江河安澜、秀水长清的万里碧道,推进江河湖海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深入开展森林和海洋碳汇研究,积极推动绿碳、蓝碳发展,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探索推进蓝碳增汇和交易,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作者:屈家树;作者系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广东省海洋局局长)

原标题:《陆海统筹 生态优先 ——聚焦广东生态保护修复》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