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刑法学科2020年CLSCI论文数据分析 研究主题涉及八个方面 “70后”为发文主力 | 法学院

2021-03-25 14: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核心提示:刑法学科2020年在22种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共发表论文332篇,排名居14个法学二级学科榜首,其研究主题涉及预防性刑法观、网络犯罪、疫情防控犯罪等8个方面。

作者|印 波

责编|薛应军

正文共4799个字,预计阅读需14分钟▼

2020年,刑法学科在22种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简称CLSCI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32篇,在14个法学二级学科中排名第一,占全部论文的17.11%。

2020年刑法学科在三大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上共发表论文16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2篇、《中国法学》8篇、《法学研究》6篇,占三大权威期刊上发表法学论文总篇数的9.4%(16/170)。

学科特点

整体而言,2020年CLSCI期刊上刑法学科发表的论文主题,既有传统刑法基础理论与原则问题的研究,也有前沿立法与司法问题的探讨。以三大权威期刊为例,既有对于刑法体系的研究,也有针对刑法中具体个罪的细致分析。比如《中国社会科学》刊发了高巍的《重构罪刑法定原则》,《中国法学》刊发了田宏杰的《立法扩张与司法限缩:刑法谦抑性的展开》,《法学研究》刊发了吴宗宪的《我国社区矫正法的历史地位与立法特点》;《中国法学》刊发了劳东燕的《刑事政策与功能主义的刑法体系》,笔者的《传销犯罪的司法限缩与立法完善》等。

刑法学理论博大精深,研究的问题也非常丰富。2020年CLSCI期刊刊发的论文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青睐法教义学,实证方法仍流行。刑法学人毫不掩饰对法教义学的青睐。332篇论文中,标题中有“教义”“教义学”“法教义学”字样的达24篇;标题中冠以“实证”“实证研究”的达到10篇。从标题判断文章难免以偏概全,但可以明显察觉到整个学科的方法倾向。此外,刑事政策的研究亦有所起色,至少有6篇以上文章标题有“政策”“刑事政策”字样。

第二,积极、预防性刑法观得到较多提倡。近年来,基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刑法保护的法益不断增加,因此,积极刑法观与预防性刑法观得到较多提倡,也同时被不断检视。除积极、预防性刑法观在类罪中得以体现外,还与罪刑法定主义、刑法谦抑性原则,究竟在立法、司法上是扩张还是限缩的争论有关。据统计,相关主题的论文至少达13篇。有的开宗明义,明确表达积极刑法观。例如,周光权提议通过增设轻罪实现妥当处罚,从而实现对积极刑法立法观的再阐释;孙万怀提倡相对积极主义刑事司法观。有的明确了预防性犯罪观。例如,张永强讨论了预防性犯罪化立法的正当性及其边界;房慧颖分析了预防刑法的天然偏差与公共法益还原考察的化解方式;姜涛探讨了生物刑法之预防性扩张的教义学进路;唐稷尧从扩张与限缩的双重视角探讨我国商业秘密刑法保护的基本立场与实现路径。

第三,网络犯罪、人工智能刑事规制研究渐入佳境。伴随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刑法需要与时俱进,以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犯罪新类型。该主题论文共31篇,约占2020年CLSCI期刊刑法学科发表论文总数的9.34%,但三大权威期刊没有发表该主题的论文。江溯等在网络犯罪领域有所深耕,探讨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解释方向,并对网络犯罪治理的公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人工智能的刑事规制问题依旧是前瞻性的热点问题,直接相关论文共有6篇,刘宪权在该领域发表论文相对较多,其对智能机器人工具属性作了法哲学思考、对涉人工智能犯罪中的归因与归责标准进行探析、对人工智能法学研究“伪批判”作了有效回应。另外,付玉明对自动驾驶汽车事故的刑事归责与教义学的研究也颇具影响力。

第四,新冠肺炎疫情对刑法学科研究产生了“突袭”效应。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个部门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紧急状态下的刑事法治研究成为热点,涉疫情防控犯罪问题共发文11篇。有的对疫情防控中的刑事法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有的对具体的犯罪类型进行分析。梅传强、张勇等对疫情防控、传染病治理的刑法体系作了检视和阐述;姜涛分析了非常时期涉疫情犯罪教义学的重要问题和争议问题;于冲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为视角对过失危险犯进行了教义学考察,欧阳本祺对该罪的客观要件作了教义学分析;江溯分析了隐瞒接触史、症状进入公共场所定罪问题;彭凤莲系统分析了假劣疫苗的刑法规制问题。

第五,涉黑涉恶犯罪研究成果集中爆发。2020年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之年,此类论文共发表11篇。陈兴良发表的相关主题文章分别讨论了涉黑涉恶犯罪的非法控制(危害性)特征、行为特征、经济特征和组织特征。魏东对涉黑涉恶犯罪的组织特征作了解释。莫洪宪聚焦于网络黑恶势力犯罪,阐述了网络有组织犯罪结构的嬗变与刑法转向。陈毅坚对软暴力刑法性质作了教义学研究。彭文华、彭新林、邓毅丞、张平寿发表了“套路贷”方面的论文,对套路贷的教义学解释、司法适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六,交叉学科热点问题研究不断浮现。民法典的出台需要刑法学科予以回应。刘艳红阐释了人性民法与物性刑法的融合发展,并与其团队成员就民法典绿色原则对刑法的影响组稿发表。张梓弦分析了民法典编纂对侵害名誉类犯罪的教义学启示。近年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也是刑法学人关注的热点之一。黄京平解读了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一条的刑法意涵,分析了幅度刑量刑建议的相对合理性。王志祥、融昊从形式逻辑、实质逻辑以及价值理念上分析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刑法上的合理性。刑民交叉、刑行交叉依旧是刑法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共计发表8篇。除陈少青在三大权威期刊发表了刑民交叉实体问题研究的论文外,周光权、于改之、刘艳红、田宏杰、何荣功、简爱、杜邈等均在这一领域发表了论文。

第七,反恐、反腐刑事法治研究方兴未艾。反恐领域,共有5篇论文发表。王秀梅分析了全球恐怖主义犯罪的形势、应对与执法合作;简琨益对恐怖主义的刑法规范作了识别;孙璐论证了国际反恐与人权的协调发展等。反腐领域共有8篇论文发表。陈磊对贪污受贿犯罪量刑均衡问题作了实证研究;苏雄华对我国单位贿赂犯罪体系作了立法反思;杨超从反洗钱视角提议构建反腐败防逃机制;陈伟、孙国祥、石经海从不同视角探讨了监察法与刑法的衔接问题。

第八,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前瞻性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刑法学科服务立法的导向非常明确,很多论文主题与2020年底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相互印证。除前述热点外,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高空抛物,基因编辑,严重污染环境,生产、销售假药、劣药,操纵证券、期货市场,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内容均有论文发表。张明楷对高空抛物案作了深入的刑法学分析;杨丹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中心,分析了生命科技时代的刑法规制;姜文秀和杨继文分别研究了污染环境罪的未遂及其因果关系证明问题;商浩文和谢杰分别对证券市场虚假申报操纵犯罪的司法认定问题及其司法解释文本作了解析与反思。

学者发文情况

2020年刑法学科在CLSCI期刊发文3篇及以上的学者高达18位,占113名高产作者的15.9%。5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有9位,占23名特别高产作者的39.1%。在这些作者中,部分知名专家常年入榜。

从年龄分布来看,“50后”老当益壮,张明楷、陈兴良、刘宪权、刘明祥、孙国祥联手贡献31篇论文,占刑法学科全部论文的近10%。张明楷、刘宪权、陈兴良分别以9篇、8篇、7篇位列高产作者第一、三、四名(第二名为刘艳红,共发文8.5篇)。张明楷研究领域广泛,不仅关注刑事立法模式的宪法考察、过失犯的构造、共犯人关系等,还对高空抛物、合同诈骗、代购毒品、骗取贷款等具体问题有所涉猎。刘宪权继续讨论经济领域的刑法问题,不仅涉及新型支付方式下网络侵财犯罪性质认定,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犯罪,伪造信用卡犯罪等,还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集中发力。陈兴良关注的重点问题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刘明祥的研究则聚焦在共同犯罪方面,共发文4篇。孙国祥研究主题相对较为多元,发表论文3篇,涉及防卫行为的整体性判断与时间过当概念之倡导、刑事合规的刑法教义学思考、民法免责事由与刑法出罪事由的互动关系等。

“60后”高产作者寥寥,只有周光权发文3篇,研究主题涉及量刑的实践及未来走向、增设轻罪与积极刑法观、“刑民交叉”案件的判断逻辑等。但“60后”作者仍是中流砥柱。在发表2篇论文及2篇以上论文的作者中,“60后”作者仍然是主力。

“70后”学者已成为发文主力。刘艳红以发文8.5篇居首,劳东燕、田宏杰、江溯、姜涛,分别贡献5篇论文。刘艳红除关注民法典对刑法的影响外,还在网络刑法领域继续深耕。劳东燕除对功能主义刑法体系作了重点阐释外,还对受贿罪的行为和主体作了细分研究。田宏杰对刑法教义学、法益、谦抑性等作了深入研究。江溯除继续耕耘网络刑法领域外,还对毒品犯罪、涉疫情犯罪等应急问题作了研究。姜涛关注了涉疫情犯罪教义学的争议问题,并对生物刑法领域进行了教义学研究。

“80后”学者发展迅猛,以王钢、陈璇为代表,已涌现出一批学贯中西的刑法学人。王钢发文4篇,除对动机错误下的承诺有效性、正当防卫中不作为的不法侵害等作了研究外,还对德国近50年刑事立法作了述评。陈璇则继续在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的主题上深耕。李本灿以发文7篇,位居高产作者中并列第四名。此外,郭旨龙、蒋太珂、王俊等年轻学者分别发文3篇。

“90后”学者崭露头角,开始发声。敬力嘉发文3篇,研究领域涉及非法集资犯罪共犯、网络不作为参与行为以及非法发布深度伪造信息等。这为众多年轻学者提供了一个思路:选定较新的精尖领域深挖。

法学院校总体评价

332篇刑法学科论文来自82家单位。清华大学以32.5篇一举夺魁,约占总发文量的10%;在三大权威期刊发文4篇,约占总发文量的25%,两项数据均为第一。中国人民大学以发文27.5篇紧随其后,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分别发文23篇、20.5篇、19篇、19篇。从地域分布上可以看出,刑法的研究团队依旧以北京为核心,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也均为刑法学研究重镇。

在张明楷的带领下,清华大学多年保持刑法学CLSCI期刊发文量第一的位置。尽管清华大学刑法学科人数不多,但梯队建设合理。5人团队中,4人进入高产作者榜,分别为张明楷、周光权、劳东燕和王钢。

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科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发展形势喜人。在CLSCI期刊发文数量上一举超越北京大学,成为榜眼。

北京大学刑法学科除陈兴良以发文7篇居首外,江溯发文5篇,白建军、梁根林、车浩、王华伟等均有所贡献。但该校刑法学科亟须在实证研究、犯罪学等领域进一步补充加强。

和2019年相比,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科跃升1名,由第5名上升至第4名,在政法院校中遥遥领先。除刘宪权发文8篇外,蒋太珂、于改之、孙万怀、卢勤忠等均有所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刑法学科依托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秘书处,2020年进步明显,由2019年的发文9篇跃升至19篇,排名由第7名攀升至第5名。除论文发表总数提升外,在三大权威期刊发文2篇,在该数据上仅次于清华大学。

东南大学刑法学科在刘艳红带领下,发展势头良好。除梁云宝以发文3篇为高产作者外,欧阳本祺、陈洪兵、李川、冀洋、杨志琼等均有所贡献。不过,虽然该校2020年发文数量有所增长,但和2019年相比,排名由第4名下降至第5名。

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科发文量略有下降,由2019年的18篇下降至2020年的16篇,名次由第4名下滑至第7名。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科面临着与西南政法大学相似的情况,尽管发文数增长了3篇,但排名从2019年的第6名下滑至第8名。

2020年,山东大学刑法学科异军突起。这与李本灿、柳忠卫、周啸天、侯艳芳等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武汉大学刑法学科是其传统优势学科。2020年度,在莫洪宪、皮勇、何荣功、陈金林、叶小琴、熊琦等作者的努力之下,仍有较大起色。

虽然2020年刑法学科在CLSCI期刊发文332篇,但是关注犯罪学的文章很少。同时,刑法学科论文中也出现很多刑事诉讼法学人的面孔,比如讨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企业的刑事合规等。

江山代有人才出。尽管“50后”“60后”学者老当益壮,但“70后”学者已接过刑法学科发展的接力棒,“80后”“90后”学者已开始扶摇直上。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原标题:《刑法学科2020年CLSCI论文数据分析 研究主题涉及八个方面 “70后”为发文主力 | 法学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