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康平“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继承革命烈士遗志!

2021-03-25 16: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辽宁省康平县地处辽宁北部,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接壤。1945年底,我党东北干部邱含光等进入康平,经过艰苦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逐步建立了县区民主政权和人民武装,领导人民进行反奸除霸、减租减息斗争,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6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北犯,不甘心失败的阶级敌人,乘机兴风作浪,配合国民党军向县区人民政权疯狂地发起进攻。一时间,康平成为敌我反复争夺的重点地区,冲突激烈,环境恶劣,斗争艰苦。许多县区干部在领导人民解放的斗争中,英勇地献出宝贵生命,至今康平人民仍念念不忘,血洒康平大地的革命先烈们。

康平革命烈士陵园

金运光

江苏省人,1945年冬,随军来到东北。1946年2月任康平县武装大队侦察排长。同年8月县武装大队战略转移,金运光奉命与侦察员郭天山留在城区坚持地下斗争。以县城内贫农朱大娘家为秘密联络点,在朱大娘的帮助下,他经常扮作商人以卖丝绒为掩护,秘密活动在城区,获取了敌人许多重要情报,巧妙地送出北门外王家坟大树下,由秘密交通员取走,为民主联军解放康平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

1947年春,民主联军发动春季攻势,为配合部队大反攻,掌握敌军的装备和兵力部署,制定作战计划,2月9日,金、郭二人又巧妙地化装进县城侦察敌情,被刀兰套海村大地主王相汉发现,报告东门警察分所,金运光不幸被捕。

入狱后,国民党康平县警察局对金运光昼夜审讯,严刑拷打,前胸一道道血口,后背肿起碗大的紫疙瘩,他始终咬紧牙关,一字不讲。气急败坏的敌人,将他掉在房梁上挑肋骨,刮掉腿上的肉,几次昏死过去,但他始终坚贞不屈。

在狱中,金运光团结难友同敌人进行斗争。4月7日深夜,他听到民主联军解放康平县城的枪声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支撑着遍体鳞伤的身体,步履艰难地相告同室难友,“县城要解放了,同志们联合起来和敌人作最后的斗争”。他深知:凶恶的敌人是不会放过他的,随时都有牺牲可能,将自己的行李衣物收拾整齐,交给同室的难友,站在牢门前,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人民的自由。4月8日凌晨3点,牢门被打开,金运光死死堵在门口不让敌人冲进来,这时,已听到民主联军战士的冲杀声,匪徒慌忙把金运光脱出牢门杀害。

金运光牺牲后,县委领导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1948年将烈士遗体安葬在康平烈士陵园。

赵世柱

湖南省慈利县许家坊乡棋里村人,1913年3月出生在一户土家族农民家庭。兄妹5人,排行第二。自幼聪明,家境虽贫寒仍供他读了几年私塾。1927年大哥被抓壮丁,他不得不回家放牛种地。1934年11月家乡建立起红军革命根据地,赵世柱毅然报名参加红军,从此踏上革命的征程。

1935年,他离开湘西,随队长征,同年10月到达陕北,参军不到半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相继升任排长、连长。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之后,他被组织派往太行山区,转战在抗日前线。

抗战八年,他身经百战,5次负伤。1940年初即升任营长。1945年1月24日,他给家里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

父母亲大人敬鉴:

儿在外十年有余,想二老均已年迈,不胜悲戚。听说因人地关系,家里已移居漆口刘家山了,4儿不知其中原因甚为挂念,您来信中说最近三年年成大减,儿很着急,现在只有三弟、四弟在家,希望他们好好照顾大人。大哥现在什么地方?是否与家里通过信?请来信告知。

儿现在为国效力,服从命令,尽职尽责乃军人之本。中国人民要得解放,争取最后胜利,必须抗战到底,这就是我们现实的革命任务。我们“今年打败德寇,明年打败日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儿现在身体安好,虽在战斗中已负伤五次,但基本痊愈,请大人放心。

儿在外十年,没有余资。因为八路军是为国为民的军队,我虽任营长,可是每月经费只有四元,还是农票,这也是几年没发了。儿无力帮助家里解决困难,实在惭愧。等抗战胜利了,儿一定想办法。。。。。。

抗战胜利之后,1945年9月从山西昼夜兼程,赶赴东北。1946年4月任辽西一分区25团副团长,是年7月调任辽吉一分区13团副团长。转战在法库、康平一带,率领部队配合地方政权开展工作,剿匪除霸,扩建武装。参加并指挥了法南重镇大孤家子战斗,战后,13团团部驻法库以北火石岗子一带,他奉命率一个连坚守在法南地区。

1946年8月,由于国民党军队占领辽吉一地地委驻地康平,一分区机关向西转移,辽北地区形势急转直下,赵世柱率领的13团一个连与一分区沈北支队一部及铁岭、法库等县地方干部被敌人包围于法南一个狭长地带,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继续坚持战斗。可是,时近9月,形势日趋恶化,处境更加艰难,四面被围,孤立无援,敌人一旦进攻,凭借法南弹丸之地,依靠现有武装,既无力量反击,也无回旋余地。9月中旬,赵世柱参加了在大桑林子村召开的党政军联席会议,他在会上陈诉了关于保存实力,保护地方干部,向东转移,见机行事的意见,大家均表赞同。会议决定,东渡辽河,撤到辽东地区,赵世柱主动接受了率一个连掩护地方干部的任务。临行前几天,他作了认真周密的准备,设法通知分散在各区村的地方干部,并对难以东撤人员进行妥善安排,还组织战士紧急征购粮草、布匹。

9月18日,赵世柱主持一次简短的会议,向地方干部和全连战士讲解有关注意事项,要求大家遵守纪律、服从指挥,不要掉队或离队。9月19日夜,东撤队伍渡过辽河,以迅速动作跨越中长铁路巧妙地甩掉国民党巡逻队的围追堵截,开始了艰苦的“小长征”。此后,赵世柱率领干部战士昼伏夜行,露宿风餐,经西丰、通化,一路跋山涉水。于11月初到达临江。天气越来越冷,路途更加艰难。

为了翻越长白山,队伍在临江进行几天休整。赵世柱作了反复动员,并给大家讲他长征时的经历。之后,他带领队伍在终年积雪的长白山区连续长途行军,穿过了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凭着一种刚强意志,顶风冒雪忍饥抗寒,摸爬滚打。在宿营地,许多人冻得连鞋都脱不下来,赵世柱让大家挤在一起用被子、布匹裹住身体取暖,鼓励战友们战胜困难,坚决回到辽北去。11月末,经过千辛万苦,他们终于翻过长白山,而后由图们到达辽吉一地委、一分区驻地奈曼。赵世柱率领的这只队伍,途径东北五省区,行程八千里,终于回到了地位和分区,与13团会合了。他们的这次行动受到省委、地委及分区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1947年1、2月间,赵世柱参加并参与指挥了13团在大郑铁路以西地区的剿匪战斗。当时,蒙骑叛匪异常猖獗,对辽吉一分区东进收复失地构成相当威胁,在榆树、甘旗卡、八仙筒、白音他拉等剿匪战斗中,赵世柱率领13团一部,配合团主力剿灭了多股土匪,缴获了一匹武器,打的土匪望风而逃。

1947年2、3月间,东北战场发生了有利于东北民主联军的重大变化,一分区抓住战机,组织东进支队,收复失地。同年3月初,赵世柱所在的13团作为一分区东进支队主力,越过大郑铁路,向辽北的康平、法库地区挺进,并于同年13日抵达康平敖力营子村。次日拂晓,国民党东北剿总特务团一个加强营突然向东进支队驻地进攻。13团全力反击,绕道敌左侧,硬打强攻,使敌溃不成军。东进支队打了一个漂亮的反袭战,首战告捷,赵世柱功不可没。

敖力营子战斗之后,赵世柱还参加了1947年4月8日,5月17日两次收复康平的战斗和5月26日午夜收复法库的战斗。他参与指挥,出谋划策,率部出战,勇猛冲杀,能打硬仗,表现出一个优秀指挥员的品格和革命军人的气概,1947年6月,赵世柱升任一分区骑兵15团团长。

时值东北民主联军展开夏季攻势,敌我双方在沈北外围地区争夺日趋激烈。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决定派遣骑兵第一军进攻辽北的康平、法库一带。6月中旬,敌骑兵一军以快速动作渡过辽河,进抵法库南部大孤家子、三面船地区,并伺机向北推进。赵世柱率骑兵15团与其他团队一起由康平西部南进迎敌,在大孤家子将敌击溃,并乘胜追击,连续作战,在东至铁岭、南临辽河、西接彰武的辽北平原咬住残敌,穷追不舍,终将敌人赶回辽河以南一线。战斗中,赵世柱曾率领骑兵15团三路突袭敌骑兵驻地,重创敌人,大获全胜。

1947年7月,赵世柱调任辽吉一分区25团团长。是年8月,赵世柱奉命率领25团一个营协助昌图县大队攻打金家屯据点。8月17日夜,队伍从“小河套”出发,渡过新开河,向金家屯急进。夜间行军,向导带错了路,当队伍赶到金家屯时,已近天明,赵世柱当机立断决定马上投入站斗,变围攻为强攻。

占据金家屯的是蒙奸包善一部一个连,分驻于屯内上下两个烧锅。赵世柱指挥战士们首先突进下烧锅,活捉守敌哨兵,全俘院内睡梦中的敌人,天亮后,上烧锅敌人,负隅顽抗,凭借工事居高临下固守。赵世柱指挥部队强行进攻,依屋夺巷,迂回奔突,但因上烧锅地势较高,易守难攻敌人火力密集,我兵力难以展开,并出现了伤亡。赵世柱怀着满腔怒火,一跃而起,一马当先向前冲杀,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头部,待警卫员哭着把他背下来时,他已经牺牲了。时间1947年8月18日早晨。34岁的赵世柱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辽北人民把赵团长视为辽北英雄,在康平县烈士陵园一个显著位置,为他立一座墓碑,上书“世柱同志千古——杀敌殉党攻垂不朽”、“驰骋戎马间,顽敌胆战寒,碧血垂青史,万祀共瞻仰”。

鞠文科

康平县郝官屯乡新安堡村人,生于1927年。解放前,家境贫寒,12岁给地主放猪、放羊,15岁给地主扛活当“半拉子”,受尽剥削压迫。1945年11月康平建立民主政权后,他翻身得解放,在反奸清算斗争中,提高了阶级觉悟,翌年4月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参加了县武装大队任战士,后编入辽吉一分区独立14团3营7连,1948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57师469团,鞠任副班长。

鞠文科性格倔强,为人憨厚耿直。参军后,他立场坚定,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先后立大功5次,小功2次。

在无数次的行军和战斗中,他总是帮助别人,行军帮同志扛枪背行李,宿营帮老乡挑水扫院子,打仗冲锋在前,转移掩护压后。1947年11月17日,在康平城北兰家店一带,全歼国民党169师262团的战斗中,鞠文科勇敢沉着,所在部队埋伏未成,开始转移时,他坚持留在后面掩护,终使全排安全撤了下来。

1948年3月,在法库县小桑林子战斗中,他奋勇杀敌,只身俘获2名敌人,缴获大枪2支,立大功一次。1948年9月,国民党53军一部仍扼守沈北大门,负隅顽抗,不时派出部队渡过辽河到铁岭城西一带抢劫粮食,骚扰解放区。为了打击这股敌人的气焰,上级决定在铁岭县城西北的三台子村西布阵,伏击出城袭扰的敌人。

战斗打响后,由于敌情有变,解放军战斗失利,被敌人炮火压在前沿撤不下来。危机关头,鞠文科自告奋勇,请求炸掉敌军前沿碉堡,为解放军杀开血路,在执行爆破任务时,他身中数弹而冲锋不止,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年仅21岁。

战斗结束后,辽吉一分区为鞠文科烈士记大功一次,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李文华

康平县胜利乡文华村(原称黑鸦屯)人,生于1945年10月,1963年8月参加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

1965年冬,北大荒下了一场特大风雪,李文华担任通讯班长,不顾风雪阻拦,坚持去邮局取信报。他踏着齐腰深积雪顶着刺骨的寒风,往返16余里,终于取回了报纸和文件。取回后,他又跑遍了各连,把报纸和书信及时送到干部战士手中。

1967年春,冰河刚刚开化,李文华带领全班战士运送战备粮。在过一条冰河时,为了不使粮食受湿,他带头跳进冰河,带领全班把一袋袋粮食扛到对岸,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1967年夏,连队搞开荒,在一无牲畜、二无农具的情况下,他带病从附近生产队借来犁杖,带领战士用绳套拉犁杖,累吐了血,也不肯歇,战士们称他是“老黄牛”。

李文华在部队里时时处处关心他人,保护人民财产。一次,他和营长骑马去八连检查工作,在沿着铁路线行走时,突然背后驶来一列火车,距离他们仅一百米左右,火车汽笛使战马受惊,李文华迅速把缰绳死死缠在自己的胳膊上,拼命勒住惊马,手和胳膊都勒破了,也不松开。终使营长和战马安全脱险。

在嫩江平原,一次,附近的炼油厂着火,李文华带领一、三班战士奔向火场。眼看火势就要烧到锅炉和大油筒旁,冲在前面的李文华挺身而出,被大家推选为“总指挥”,他沉着机智地指挥灭火战斗,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大火终于扑灭了,保住了国家财产。

在兴安岭脚下,一次部队施工,在检查哑炮时,李文华及时发现了一个导火索过长的响炮,他飞步窜入坑口,机敏地拔出了快要燃烧到头的导火索,使其他四名战士安全脱险。

1971年2月9日,李文华担任新兵三连连长,率领新兵进行手榴弹实弹训练,训练场设在一条河堤旁。在训练中,新战士商玉臣由于精神过于紧张,猛力一掷,手榴弹却失手投在河堤边上,顺着斜坡滚到离他只有两米远的地方,手榴弹右侧还有同组的两名新战士,商玉臣的身边还有指导员、排长和另一名新战士。六名兄弟的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十分紧急关头,只听李文华大喊一声“卧倒”,随着喊声他象一支飞箭,跨步跃上前去,双手紧紧抓住商玉臣的棉衣,使劲把他推倒身后,另外两名新战士正向前方投掷点望,眼看手榴弹就要爆炸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文华不顾一切,“刷”的一声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向即将爆炸的手榴弹猛扑过去,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一股浓烟从李文华身下冲天而起,身中20余块弹片的李文华,光荣地牺牲了。

李文华牺牲后,部队为他追记一等功。康平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李文华出生的黑鸦屯生产大队,命名为文华大队。

转自:康平县英烈故事(辽北春秋)

原标题:《【康平“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继承革命烈士遗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