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初心50城|实景剧《井冈山》:“真实的神话”改变当地生活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发自江西井冈山
2021-04-06 17:09
来源:澎湃新闻
初心之路 >
字号

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与声光电营造出了逼真的视听效果,600多名农民演员,让《井冈山》实景剧极具感染力。

4月1日,夜幕降临,江西省井冈山红军剧场,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型实景剧《井冈山》正常上演,这是今年该剧首场演出,总共约500名观众前来观看。

从2008年10月1日首演至今,《井冈山》已经演出了13年之久,2800多场次,观众达300多万人,门票收入上亿元,已成为井冈山红色旅游行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足见其艺术魅力。

这部投资上亿元的实景演出以《血》拉开帷幕,全剧共分为《旗》、《灯》、《情》、《火》、《路》五个篇章,讲述的是南昌起义后,毛泽东和朱德会师于井冈山,领导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跟当地百姓一起浴血奋战的革命故事。

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与声光电营造出了逼真的视听效果,为红色故事注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近4000多平方米的巨幅红绸幻化成铺天盖地的血海和冲天而起的红云;1000多盏马灯在山野间闪烁流动;犬吠、脚步声、雷声和炮声划破沉沉的夜色;600多名农民演员从四面八方涌向舞台中央,战斗、奔跑,还是呐喊都极具感染力,台下观众犹如身临其境。

农民演员原汁原味表演出了革命年代动人的军民情谊。

“我很多次看见有的观众怕哭出声来,捂着脸跑出剧场,还有从非洲来的外国友人,看完后热泪盈眶,感叹中国革命来之不易。”井冈山华严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廖梅琴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该公司系《井冈山》实景演出的策划和经营机构。

廖梅琴回忆称,最动人的场景是一位女红军战士倒下后,孩子不停呼喊妈妈,不少观众为之动容。

正因《井冈山》实景演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才使得它经久不衰,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张文化名片,乃至成为井冈山实现以文兴旅、以文就业、以文富民的正面案例。

“以前周边村民是骑自行车来参加演出,后来骑摩托车,现在是开小轿车来演出,这就是最生动的变化。”廖梅琴说。

《井冈山》实景剧农民演员的参演,原汁原味表演出了革命年代动人的军民情谊。 

“真实的神话”

在进入《井冈山》实景剧组前,廖梅琴曾在深圳等沿海城市打工。

2007年8月,她刚好30岁,准备回到家乡寻找机会,正巧碰到红军剧场的经营管理机构——井冈山华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招聘员工,她积极报名应聘。

此前,红军剧场的上百名农民演员的操练已经引发了她的好奇。

“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很强,跟部队军训一样。”廖梅琴回忆称,当她正式应聘到公司上班,被安排到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对《井冈山》剧组初期筹备情况有所了解。

“初期参加排练的农民演员约700多人,周边村民占有三分之二,其余三分之一是当地文武学校或艺校学生,主要是考虑排练时须有专业人员参加,排练结束,全部学生都撤离了,留下了农民演员。”廖梅琴说,六百多名农民演员大都是来自井冈山拿山镇、厦坪镇的村民,他们其中不少还是当年的红军后代。

“在选演员时,我们优先招周边村庄的村民。”廖梅琴称,如果是贫困户,通常公司会予以特别照顾。

如何将以务农为生的村民变成演员,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训练过程,因此军事化管理和训练成为必要之举。

“最开始发放工资时,大家一窝蜂涌上来,但经历两月训练后,大家明显纪律性更强了,无论发盒饭、领工资都学会排队了。”廖梅琴说。

从创作到排练耗时两年,《井冈山》的编剧数易其稿,导演组班底也历经了几次更换。

作为一个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对于导演团队和调度能力有很高要求,除了需要一位掌控力很强的总导演,每个场次还需要2名优秀的执行导演,6个场次,就意味着需要12名执行导演。

在正式演出前,《井冈山》的总导演和部分执行导演已历经几次更换,最终确定李前宽为总导演。他曾执导过《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等历史题材的电影,具有极强的宏观视野和调度能力。

2008年10月1日,历经两年筹备和蛰伏的《井冈山》首次正式公演,此次公演只有极少数社会售票,绝大部分均是针对党政机关单位、或邀请电影导演、艺术家等社会知名人士。

他们的到来让全剧组演职人员铆足了劲儿,生怕出现任何纰漏。

“我们只担心观众安全,但演出我们不担心,此前已多次测试合格了。”廖梅琴称。

晚上七点半,天为幕、地为台、山水为背景,《井冈山》就在巨型露天舞台上进行演出,现代声光电技术的渲染之下,时而红旗漫卷,时而硝烟四起,时而静谧安详,600多名演出人员在舞台上的奔跑和呐喊,表现出了专业演员都难以做到的原生态感染力。

“革命圣地的山、革命圣地的水、革命圣地的人,构成了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最真实的状态,成就了一部壮丽恢宏的革命史诗。”已故的电影艺术家于蓝当时看完演出后感叹道。

首场演出异常成功,获得现场观众和艺术家们的极高评价。短短70分钟的演出,使观众或掌声如潮,或热泪盈眶,或和着节拍哼唱,情感完全随剧情变化而起伏。

演出结束,台下不少观众久久不愿离场。

“这是最常见的画面。”红军剧场负责人徐国庆称,《井冈山》在艺术表现上充分调动现代声光电手段,超越时空局限,构成多时空交汇的表演空间,产生多姿多彩、层次丰富、表现力极强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这次演出也在文化艺术界引发热议。

我国知名演员谢兰给出的评价是:“看节目时一次又一次地惊讶,一次又一次地震惊,场面跟真的一样,灯光的效果特好!让我经受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

江西作家吴志昆在看完《井冈山》实景演出后,难以抑制内心情感,提笔写了一篇散文《真实的神话》。

“晚风徐徐,蛙声阵阵,青山如翠如黛,红旗漫山漫野。席天幕地大舞台,600多位红军子孙激情参演,国内最大的室外灯光音响工程,声光电化的先进科技。一部堪称当今中国高水准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将人们带回到80多年前血与火的艰难岁月,带回到不算遥远的那‘创世纪’神话里。”

他还在文章结尾处写道:“我们民族走到了今天,更应该永远传讲曾经的英雄史诗、美好奉献、真实神话。”

一位红军女战士的倒下,孩子哭喊妈妈成为《井冈山》的动人情节,无数观众为此落泪。

如何演出井冈山精神?

“只要台下观众热烈,我们在台上也演得更起劲。”井冈山市拿山镇贵溪村村民吴家发对澎湃新闻称,他于2007年加入《井冈山》剧组,最初听说有剧组找演员,他和村民听到后都觉得很新奇,踊跃报名,还力邀几位兄弟和弟媳一起参加演出。

“作为农民也可以当演员了,很高兴,既不占用工作时间,还能增加收入。”吴家发称,他因扁担挑得好而被导演选中,从而在“朱德的扁担”一幕担任挑粮大军的排头兵,获得现场导演和观众的高度认可。

“别看挑扁担很简单,其实最讲究方法和姿势,我应该是挑得最标准的。”吴家发自豪地说。

面对如此庞大的演出场面,作为群众演员的表现极容易被淹没在人海之中,但即使如此,每位演员都会尽心尽力去演好自己的角色,很少演员在演出时偷懒。

“我们演出时很认真,通常会提前半小时到场准备,生怕自己影响了总体效果。”吴家发说,他记得有次国家某部委干部组团观看《井冈山》时,当看到送子当兵场景时,有多位女干部不停抹泪,在送别时,她们握住演员们的手连声说:“太感人了”。

“每次我们站在剧场外欢送游客离场时,很多游客都会来握手表示感谢,说我们了不起,那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吴家发说,伴随演出的深入,他们内心也对自己的演出滋生出了独特的神圣和使命感。

他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演出当中体现出井冈山精神呢?

“我们经常碰到暴雨天气,只要剧组不喊停,大家都会冒雨演出,哪怕卧倒在到处积水的地板上,也定会纹丝不动。”吴家发说,每当那时,他的内心都会想,这或许就是当年的井冈山精神吧。

“虽然我们不必像革命先烈那样付出生命,但在演出中的精神状态似乎开始和他们贴近了。”吴家发说,无论天气好坏,人多人少,多么辛苦,只要有观众,《井冈山》实景剧组的全体演职人员都会拿出最好状态来演出。

“这不是平常的演出,我们演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身边的革命先辈,我们村就有革命先烈的后代,所以演出既是教育课堂,也是政治课堂,若出现什么意外,肯定对不起他们,还让外界对井冈山精神,对老区人民都会产生负面印象。”吴家发说,正因拥有如此的思想意识,才让当地村民在演出中不断提升自己,进一步无形中造就了《井冈山》。

廖梅琴曾在深圳等沿海城市打工,如今已成长为《井冈山》剧组的管理人员。

被《井冈山》改变的生活

《井冈山》实景演出也让周围村庄的生活形态悄然生变。

演出开始前,穿着红军服装的农民演员步行、骑摩托车,乃至于开小轿车从四面赶来,演出结束后,他们仍穿戏服回家。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每个月演出约20多场,每位农民演员每月增收500、600元补助,钱不算多,但大家都很起劲。最关键的是晚上演出不占用工作时间,活儿也不重,又热闹,大家愿意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井冈山》剧组的演员极其稳定。

“我们有很多演员都是2008年就在这里演出,六七百个演员,每年顶多变动一二十个人。”廖梅琴说。

参演13年时间,吴家发最大感受是《井冈山》实景演出不仅改变当地村民的精神面貌,更改变了乡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以前村民喜欢吃吃喝喝,打打牌,但通过参与剧场演出,村民思维变了,周边村庄风气也改变了,不少人把赌瘾戒掉了,白天打工、务农,晚上演出,挣点补贴。”吴家发说,别看一场演出,由于迎来送往,跟外界打交道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改变了很多,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大大提高。

“我们早就不在意出场费了。”吴家发称,如今开车到剧场演出的农民演员越来越多了,乃至停车场都停不下了。

“我们把演出当成爱好,相当于跳广场舞,也把它当作和外界沟通的平台。”

井冈山作为红色旅游圣地,当地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应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和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动养殖、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帮助当地农户实现创业增收。

早在2009年,为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吴家发就参加种养殖培训学习班和农业局科技学习班。他还专程跑到湖南学习先进的苗木种植技术。

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他在贵溪村承包了230多亩山林,种植了映山红、桂花、油茶、果树等苗木。

吴家发说,《井冈山》已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家发天生具有“带头人”气质,在村里也拥有一定威望和公信力,即使参演《井冈山》时,他也是剧组“连队”中说话有份量的人。

“但凡看见有人偷懒,我就会说出来,若每个人都偷懒,那《井冈山》剧组能成长吗?”吴家发说,他在剧组“连队”角色相当于政委,对于其他演员的思想意识产生正面引导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带头人”,不但在贵溪村担任了村委会委员、村小组组长,还是一名优秀的基层党员。

“作为党员我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吴家发称,为帮助周围村民稳定就业,他发起成立贵溪村苗木合作社,积极吸纳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村里面部分年纪偏大的村民,不能骑车,又没什么一技之长,不能到外面去做事,只有合作社才能提供工作机会。”吴家发说,只要贫苦户和低保户成为合作社股东,每年都能享受两次的定期分红。

“他们平常在自己家里做点农活,只要有空闲时间,随时来上班,他们也喜欢到我这里做事,不少人跟我一起都10多年了。”吴家发说。

曾胜荣长期在合作社务工。他患有小儿麻痹症,妻子也患有重病。吴家发得知他的家庭情况后,请他们到合作社帮忙,以此帮助他们获得稳定收入。像他一样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不在少数,每天可得到80元至100元不等的务工费,此外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还可享受10%的分红收益。截至目前,该合作社累计吸纳贫困户25户,分红20万余元。

“党和政府帮我解决了很多难题,如今我富了,也能给别人一点帮助了。”吴家发称,为给合作社的苗木和花卉拓宽销路,他积极地对外跑订单,并通过与园林处等各单位联系,打开部分销售渠道,保证了合作社的稳定收益。

参演《井冈山》实景演出,如今已经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

“它改变了我的精神世界。”吴家发称,由于在《井冈山》实景剧组和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方面表现出色,他多次被各级政府表扬,还时常接受各级媒体的采访,这也进一步帮助了他的事业。

“有次央视拍摄采访我和村民一起养蜂蜜的故事。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不少人都主动联系我。”吴家发说,许多到井冈山旅游的外地游客,经常慕名找到他就为买上一两斤纯天然蜂蜜。

“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广告效应。”吴家发称,他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目前他正准备斥资修建一座休闲农庄,因为他相信井冈山的红色旅游,正在进一步促进和推动绿色休闲的发展。

“我相信未来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吴家发说。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