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共一大会址:修缮工作已完成,正进行细节整改,这些“讲究”不少

2021-04-12 13: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 上观新闻 图

最近,漫步新天地的市民会发现,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外部挡板已全部去除,修葺一新的旧式石库门楼房终于亮相。站在街角望去,清水墙外立面较从前更为鲜亮,二楼的漆红雕花木窗在阳光照射下光泽熠熠。

去年11月18日,中共一大会址和博文女校旧址修缮工程正式启动。近日,项目负责人牛凯告诉前来探访的记者,修缮工作已全部完成,会址内部正在进行最后的细节整改。回溯整个修缮历程,虽然时间不算长,但各种讲究不可谓不多。

满足“三防”要求

中共一大会址所在的房屋建于1920年,是一栋坐北朝南的二层石库门小楼。距此不到200米的太仓路127号,一幢独立的老式石库门建筑矗立在高楼大厦之间,这里是博文女校所在地,100年前,一大代表们在开会期间曾住宿在此。

▲ 工人对门窗进行最后的细节整改

两处旧址都是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具有百年历史,围绕它们进行的修缮,自然要在“木头”上下功夫。牛凯告诉记者,中共一大会址和博文女校旧址共保留有3000多平方米的木构饰面,包括木门、木扶梯、外墙木裙板、木地板等。在岁月的侵蚀下,部分木构件已经残破甚至朽坏,对其的修缮需满足防蚁、防腐、防火这“三防”处理要求。

说到这,牛凯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了一张修复前拍摄的照片,这是一块从博文女校旧址取出的木构件,内部已被白蚁蛀蚀得坑坑洼洼,“用手按上去软绵绵的”。腐烂的木构件必须更换,博文女校旧址共更换了6根7米长的木质承重柱,原先的木地板也全部进行了更换。

修缮使用的木头也有讲究,如果采用全新的木头,很容易变形扭曲,因此必须使用经久耐用没有破损的老木头。为此,施工方跑遍了上海周边的木材厂,收集到一批从老建筑上拆下来的老木头,至少已有近百年历史。

木构件并不是更换一下那么简单,为了符合“三防”要求,还得使用一种叫作“广漆”的传统工艺。这项工艺在中国有很古老的历史,主要用于庙宇等古建筑的修复。整个工艺需进行12道工序,修复后木构件表面呈现出厚重的暗红色。

由于木构件众多,修缮现场的防火责任重大。施工方定下规矩:修缮现场不能出现一颗“火星子”!为此,金属构件的焊接制作全部采用“厂外加工、现场安装”的方式,油漆等可燃性物料严禁存放在施工现场,每天一早由工人从仓库运到现场,晚上收工时再运回仓库。

综合考量多种因素

老建筑的修缮,不能仅就建筑而言建筑,更要对气候、温度、地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上海是个多雨的城市,两栋建筑均为清水砖外墙,虽古朴厚重,却对建筑的防水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砖墙在雨天不渗水,成为施工方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为了说清防水原理,修缮项目副经理赵为华特意领记者来到中共一大会址二楼的清水墙外立面边,进行现场“解说”,记者用手抚摸墙体,略感阴凉和粗糙。赵为华解释说,在修缮时,他们将红砖粉和青砖粉按照固定比例调和,并特别加入了防潮剂、增强剂等现代化学制剂。

由于清水墙外立面并未全部进行更换,只针对破损处进行修缮,墙面还需涂上一层拼色剂,目的是让新旧砖块的颜色尽量接近,从而不显得突兀。此外,涂在墙面上的憎水剂,是一种外墙专用的防水剂,具有抗酸碱、耐老化、防潮、防霉等特点。

相较于木构件,砖石的修缮中,牢固性是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在屋顶修复过程中,要用到一种黏合剂,制作时需将稻草掺和在石灰中,等待3—6个月,待稻草自然分解后制成纸筋石灰,再将纸筋石灰与黄沙按固定比例调制,这样制成的黏合剂能保护瓦片历经风吹日晒不易开裂。

为了符合“修旧如故”的原则,施工方在很多细节上进行了特别的设计。例如,博文女校旧址的墙面勒脚由原先的斜面改为了圆弧面。所谓勒脚,是指房屋外墙和室外地面接触并加厚的部分,能够起到防止雨水侵蚀墙体的作用,从而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看似是一处很小的细节改动,却是经过大量考证后确定的最符合当年建筑原貌的设计。”牛凯向记者强调。

为将来的修缮留底

老建筑的修缮,既要符合“修旧如故”的原则,更要将现代功能和传统形制进行有机融合,使得建筑既有历史风貌,又能适应现代的参观需求,为此,室内机电设备的更新是此次修缮的重要部分之一。

中共一大会址和博文女校旧址的修缮,均增加了全新的消防、喷淋和空调系统。在博文女校旧址内,特别用中央空调代替外挂式空调,使得墙壁干净整洁,为了隐藏放置在二楼露台上的空调机组,提升参观体验,施工方还特意使用了具有模糊化效果的水波纹窗玻璃。

▲ 中共一大会址外景

“除了修旧如故的原则,还要坚持最小干预原则。”牛凯告诉记者,在博文女校内,每个房间内的旧式电灯开关全部得到保留,但仅起到装饰作用,并不能真正使用。他解释说:如果在每间房间布置电灯电线,势必会影响到文物建筑的整体风貌,因此修缮时将电线开关统一集中于电箱内,这样既保留了房间原貌,也符合现代的施用功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修缮过程中,牛凯带着团队还同步做了一件事:把建筑的每一块构建进行编号、分类、统计,汇编成一份建筑档案,大到一根近8米高的承重柱,小到一块巴掌大的望板砖,全部编号入册,“相当于给中共一大会址做了一次‘解剖’摸底”。

牛凯说,并不是每一栋建筑的修缮都需要做这一工作,但中共一大会址的地位十分特殊,具有非比寻常的历史意义。“通过摸底,我们可以对建筑做到心中有数,为将来的修缮提供最原始的参考资料,从而有据可依。”此外,他们还同步拍摄了大量的视频影像素材,同样也是为今后的修缮留存资料。

来源:顾杰/上观新闻

(原题为《中共一大会址:修缮工作已完成,正进行细节整改,这些“讲究”不少》)

原标题:《中共一大会址:修缮工作已完成,正进行细节整改,这些“讲究”不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