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民为爱办实事

2021-04-12 15: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编者按:

连日来,全国民政系统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总结经验、联系实际、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基层,聚焦群众关切,把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把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时代 新方式 新窗口

解决海岛群众的“急难愁盼”

浙江省舟山市是一个由1390座岛屿组成的群岛城市,其中住人岛屿有103个,岛际隔海相望,分布散落。由于交通不便,导致海岛民生资源不均衡、群众办事不方便的情况凸显。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舟山民政人坚守为民情怀,牢记初心使命,在新时代运用数字化改革、系统整合和多方协同的新方式,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破解离岛民生服务短板、兜底保障不足、身后事烦琐等一系列难题,展现了海岛民政人的新作为、新担当。

“幸福驿家”乘风破浪

为岛上群众送去幸福

“谢谢‘幸福驿家’,你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没有你们我都不知道怎么生活了。”舟山市岱山县长涂镇东剑村的村民刘信龙来到岱山大长涂海岛服务驿站——“幸福驿家”,激动地送上锦旗和感谢信。之前,刘信龙家突发火灾,灾后的生活没了着落,妻子望着破败的房屋直流泪。村里的“幸福驿站”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利用驿站资源整合的优势,向相关单位发起服务需求。短短几天,临时住房、保险理赔、证件代办、慈善救助、房屋修缮、水电煤安装等工作都安排妥当,让夫妻俩的生活重回正轨。

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有一句台词说到“大岛建、小岛迁”,大岛发展建设吸引了小岛年轻人,小岛逐渐老龄化、空心化。大长涂岛就是舟山诸多偏远的小岛之一,岛上的生活商贸服务资源较大岛供应远远不足,买块新鲜豆腐、理个发都不容易。为补足这一短板,舟山市创新打造海岛服务驿站——“幸福驿家”项目,民政作为最贴近群众的部门,勇挑重担,联合其他19个政府部门、企业、群团组织和4个县(区),整合所属民生服务设施和人员,统一开发数字化服务平台,集成316项服务,海岛居民可通过“舟山幸福驿家”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热线电话等方式,向驿站提出个性化需求,经“幸福驿家”平台直达服务所属部门,为居民提供派单式服务,让海岛居民不出岛就可享受便捷的居家养老、远程医疗、商品代购、文化下乡、就近办证、金融等各类民生服务。目前该市已有4个海岛“幸福驿家”投入运营,开展定期服务活动90余次,派单服务1073次,服务海岛居民上万人次,2021年还将再扩建4家。

“政府+慈善+保险”

为海岛困难群众上第四道保障

前段时间,舟山市普陀区展茅镇的低保户李奶奶得了颈椎间盘突出,治疗前后共产生了近15万元的医疗费用,即使经过各类保障之后仍需自负6万元。普陀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得知后,上门为李奶奶化解忧愁。民政部门联合慈善总会为所有低保、低边对象购买了1份“商业补充保险”作为第四道保障,还能报销更多的医疗费用,在区民政局协助她完成理赔后,李奶奶又获得了3万元保险赔付金,进一步降低了她的自负医疗费用。

当前,我国低保、低边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构成的三重保障体系已趋于完善,运行有序,但有些人尚存在因病返贫的风险,正是需要重点提前干预的对象之一。

2018年该市普陀区率先建立“政府+慈善+保险”模式,探索为全区低保、低边对象购买商业补充保险,保费为每人每年330元,其中慈善组织或其他社会组织承担320元,个人只需负担10元,凡个人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由保险公司按比例报销,一般不低于50%。2019年,民政部门与慈善组织多方协同,将该项目推广到全市。2020年,舟山市为全市10896名低保、低边对象购买了该保险,共实施保险救助2685人次,保险赔付273.48万元,累计各类医疗报销费用平均占自负合规医疗费用的89%,低保低边对象看病治病只需要拿出自负合规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左右,有效地减轻了困难疾病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身后事联办”

让海岛群众伤心事舒心办

亲人过世后,一边怀着悲痛的心情,一边还需要跑多几个部门办理各类补助申报、账户资金提取和身份注销等诸多事项,海岛居民为过世亲人办理身后事更加费劲,来来回回,劳心费力,如今舟山推出“身后事联办”之后,只需一个电话、跑一次就能办成。

“没想到现在身后事办理能这么方便。”舟山市定海区马岙镇袁女士感慨地说。近日,她爷爷去世,村里告诉她可以通过96345热线来办理爷爷的身后事。她拨通热线后,当天镇卫生院上门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上报电子死亡证明,殡仪馆为其预约了火化时间。在“身后事联办”平台窗口,袁女士将联办申请单及爷爷的身份证、存折、火化证明等资料扫描上传后,没过几天就收到社保、公安、医保等部门发来的身后事办结通知短信。

“身后事联办”平台是舟山市推出的一项数字化便民改革举措,将原本11个单位负责26件“身后事”整合为“一件事”,把“多次跑”变成“一次跑”。逝者亲属通过拨打热线提供相关信息,医疗、公安部门在24小时内上门出具电子死亡证明,平台自动将信息推送至殡仪馆联系火化预约事宜,家属在火化时填写联办申请单、并上传相关资料后,平台自动把申请单、证明和资料推送到相关部门办理,办结后以短信方式告知家属,极大节约了海岛群众身后事办理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真正让群众的伤心事能舒心办。自2019年8月联办以来,累计受理10177例,办结10101例,办结率99.3%,办事环节缩减率达91.1%。(陈晓华)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民政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学党史守初心 解民忧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图为4月2日,该局干部到永宁街道打渔山社区看望百岁老人,并为她送去祝寿金。周超华 摄

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办实事求实效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3月中旬以来,安徽省阜阳市民政局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努力践行使命初心,坚持“深思笃学、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原则,把党史学习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实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有所得、学有所悟。阜阳市民政局聚焦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密切关注群众参与基层民主事务的诉求,主动联合组织、纪委监委等部门指导县市区及时修订完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加强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高群众知晓率、满意度和获得感,引导群众参与建设和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课题。阜南县民政局在规范村务公开工作上,探索出“三有一网”的做法。做到村有公开栏、村民组有公开牌、户有公开单、“阜南县阳光村务网”同步公开,同时开发了掌上手机APP,将群众关心的低保、五保、扶贫、残疾人奖补资金等4类29项公开事项及时在村内公开,同时上传网站长期公开,方便在外群众知晓和监督,实现了村务线上线下双公开、无死角,有效规范了村务运行,以乡村和谐富有活力促进乡村振兴。

“民政工作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离群众最近,更密切联系着困难群众的所期所盼,学习教育见成效就是要服务好群众。”阜阳市民政局局长张春如是说。局党组在研究制定学习计划时确定了“百名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活动,将学习教育延伸到基层,学习成效在服务群众中检验。

阜阳是农业大市,眼下正是田间管理的时段。3月31日下午,在颍泉区闻集镇田楼村刘大庄,村民王培利的妻子接过区民政局送来的春季生活生产救助款,十分激动。“自孩子爸生病以来,政府一直都在帮助俺家。”之前王培利做建筑工人,妻子在村里服装厂上班,生活很幸福。2020年6月,王培利突发脑溢血,十几万元的医疗费不仅耗尽了家中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债务。区民政局及时将其家庭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并送来900元临时救助金。

3月下旬以来,颍泉区民政局对全区突遭变故的群众、失去父母的孤儿、困难家庭子女,没有生活来源的特困供养老人逐户走访,精心编织有温度的社会救助网,让弱有所扶、困有所助、灾有所救、老有所养,为他们送去关爱温暖。还研究制定了《颍泉区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生活安排的通知》,组织党员干部对低收入家庭人群和在享受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困难群众家庭进行全面排查,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在对临时性、重病重残等困难群众实施救助的同时,还重点帮扶关爱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9岁的思思(化名)家住闻集镇段庄村新庄,因父亲视力一级残疾,母亲肢体二级残疾,成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区民政局将小思思纳入保障范围,不仅每月有1100元的救助,还给其父母办理了农村低保、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界首市是阜阳市下辖的县级市,界首市民政局干部在邴集乡大董村走访时,发现了这样一件事:73岁的村民范秀英因家庭缺少劳动力,把自家的2.7亩耕地从2016年流转给了本村的董西彩,约定每年108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到2020年底流转了5年,但她记得就收了4年的流转钱。开春又是一年农耕时,范大娘手头有些紧,去找董西彩要2020年的1080元流转费,董西彩说5年的流转钱都付清了。矛盾就出来了,一个说给了,一个说没收到。农村是熟人社会,办事都是凭个人信誉,没有打“条子”的习惯,范大娘犯了难。民政局干部王小晓了解这事后,找来双方当事人和村民小组长,忙前忙后问情况、做调解、找证据。经认真调查、调解、处理,达成一致意见,董西彩把1080元的土地流转费交到范秀英手里。

阜阳市民政部门将把学习成效融入为民服务、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实际工作之中,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董鹏飞 陈文文)

高质量开启党史学习教育 高效率推进为民办实事服务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民政局近来以“1+2+5”工作体系推进党史学习教育:“1”即紧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这条主线。“2”即实现两个延伸,一是学习范围从党员延伸到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团员、业务骨干;二是学习效果延伸,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成效的标准。“5”即“听看写讲做”五位一体推进学习形式全方位。同时,结合民政工作职能职责,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具有民政特色的“民情大走访”“爱老助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项目,到养老院、老少乐园等民政服务机构、社区群众中送温暖、送政策、送关怀,以主题实践活动成果确保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

社会救助学史力行,一场“爱心救助·青山温度”为主题的救助宣传活动近日在青山区东风公园展开。活动现场居民踊跃参与:有的咨询心理健康,有的跟着健康理疗师一起做健康理疗操,有的长期居住的外地户籍居民咨询青山区居住地申报低保政策,还有居民拿起手机扫描二维码关注“包头市民政”浏览“微服务”平台带来的方便。

青山区民政局在做好社会救助保障工作的基础上,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积极探索打造高效、便民、暖心的救助大环境。

一是低保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推广应用社会救助“微”管理平台,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救助事项申请、办理、查询等服务。“微”管理平台是基于微信公众号管理平台建立的低保自助申请通道。低保微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业务办理(在线申请、预估测算、信息公示、进度查询)、政策宣传(政策法规、认定办法、办事指南)、更多服务(主动发现、投诉建议、个人中心)三大功能模块。困难群众通过微信关注民政公众号,亦可开展社会救助办理事宜,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

二是社会救助“物质+服务”再升级。依托“党建·爱心公益汇”APP平台,形成线上互动、线下帮扶、线上线下优质配比的点单式救助,实现了党组织、困难群体、爱心企业、爱心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公益资源和需求的最大化对接整合。探索“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模式。打造青山区党建·志愿爱里基地,搭建“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培育区、社区、社区网格三级志愿服务网络。对接、孵化、输送扶困救助、扶助弱势群体等6类特色志愿服务项目,3459个楼栋长志愿者收集社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及时发现社区内突发困难的居民群众以及潜在的困难群体,为社会救助兜底性服务发挥“零距离”作用。2021年拟投入50万元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健康理疗、照料服务;为在校学生提供升学指导、课业指导。依据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使更多的困难群众不仅享受到物质救助,还能在精神层面享受更多的关爱服务。

三是拓宽救助范围。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打破户籍限制,探索居住地申报低保救助,切实兜住兜牢兜好民生保障底线。同时在坚持现有标准、确保低保制度持续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向低收入家庭(低于低保标准的1.5倍的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扩编,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低于低保标准的1.5倍的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参照“单人保”纳入低保救助范围。截至目前,已有235人享受到了低保救助。(李齐洁)

开展六大行动为群众办实事

近来,安徽省黄山市民政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推动工作、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六大行动为群众办实事。

开展“民生使者当先锋”行动。积极创建“民生使者·为民先锋”党建品牌,通过局机关、救助管理、福彩发行、殡仪服务、社会组织5大阵地建设,持续做好“党建+”文章,广泛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增强民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开展“社会组织促振兴”行动。积极动员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深入基层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发挥社会组织在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推动基层社区治理、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开展“应救尽救暖民心”行动。依托专业社工组织,调动社会力量,聚焦困难群众实际问题,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方面的直接服务,疏导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

开展“殡葬服务惠民生”行动。围绕提升殡葬服务管理水平,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流程,着力推进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开展老旧农村公益性公墓提质升级,健全完善管理维护制度,积极倡导文明祭祀新风。

开展“扶老爱幼送关怀”行动。依托市级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平台研发建设,学习借鉴上海、杭州经验,建立到龄提醒预警机制,力争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全部实现上门办理。组织对当年考入普通全日制本科学校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进行摸底,实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通过走访慰问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宣讲未成年人保护政策,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儿童送去读书卡。

开展“社工服务在基层”行动。在全市启动首批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和社区特色社会工作室建设,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培育社会工作机构等方式,为居民群众提供结对帮扶、心理疏导、亲情陪伴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周 婧)

学以致用 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富有实效

连日来,福建省邵武市紧抓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聚焦群众关切,摸清群众所思所盼、所急所难,推动工作往实里做,往群众心坎上做,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富有实效。

持续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加快养老设施建设,全市新建10所农村幸福院、1个沿山镇沿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持续开展专业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依托臻和社工开展“时间银行”试点,为养老事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和思路,推进养老院“公建民营”运营模式,引进养老机构、团队,社会化运营农村敬老院5所。打造爱心老年公寓医养结合试点,为全市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智能的养老服务。依托卫闽镇谢坊村农村幸福院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打造示范点,为不同年龄段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

邵武市大幅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救助政策落实到位,按家庭情况实施低保补差,低保对象每人每月救助金从最高580元提高到659元,为全市城乡低保户与残疾人及时发放农村低保金和两项补贴。

开展老区村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近年来该市争取省市资金365万元,用于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革命遗址修缮。落实革命“五老”人员生活定补增长机制。目前继续向省民政厅申报2021年度老区发展(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省级专项资金补助约200多万元,用于金坑乡第一次反围剿战役遗址修缮工程项目。今年继续落实“阳光1+1”牵手计划,在全市11个老区村和11个社会组织签约参与脱贫攻坚帮扶和帮扶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工作。

该市创新推进社会治理,持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目前已宣传动员全市各界434人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公开招考120名社区工作者作为储备人才,今年起根据市财力情况逐年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以邵武市作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试点为契机,将“近邻党建”“机关联社区”“在职党员双报到”“五社联动”等工作机制融入到社区治理工作中,创新探索“一核为主·多元共治”工作模式。开展减负增效,推进社区职能归位;落实社区配套用房政策,强化督促指导,构筑社区疫情防控网。以2021年为创建提升年,2022年为全面巩固年。通过创建“四讲”(讲政治、讲纪律、讲廉洁、讲落实)型模范机关,激发全局干部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形成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加快推动全市民政事业发展。(黄自棋)

原标题:《为民为爱办实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