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原来……鲁迅竟也是一个吃货?

2021-04-19 11: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爱鲁迅的 广西师大出版社

你眼里的鲁迅是什么样子?

文坛巨擘?

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

思想解放先驱?

还是……

鲁迅在北京久居14年

另外还有两次探亲

他与京城的美食结缘

在大大小小的餐馆留下足迹

从和记到东兴楼

从致美楼到龙海轩

他最喜欢吃什么菜呢?

哪家餐馆最合他的心意?

这些餐馆在鲁迅的笔下是怎样的?

这位大文豪又怎么描写美食?

他又曾和谁一起,去过哪家店呢?

原来……鲁迅也是一个吃货

现在,就来解锁鲁迅的北京美食地图!

一些餐馆如今还在营业哦!

一个人的餐桌

——民国北京美食地图

鲁迅于1912年5月5日到北京,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其后又于1929年5月、1932年11月两次回到北京探亲,在久住的14 年时间及短暂停留的两次省亲过程中, 自然与京城餐馆多有交集,北京著名的“八大楼”“八大居”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他的足迹。鲁迅以一己之力,绘制了一幅壮观的民国北京美食地图。

鲁迅日记中记录的饭馆、酒楼、饭店的字号,据邓云乡先生“粗粗统计”,有65家之多,而实际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这65家字号分别是(括号内为邓云乡先生标注):

滑动查看更多字号

详细记录酒楼字号的作家第一人

鲁迅爱“吃”,是认真的

我国历史文献中记录饭馆堂号的资料很少, 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书中,留下了汴京的樊楼、杭州的太和园等酒楼的字号。中国新文学史上,像鲁迅这般详细记录了酒楼字号的作家,恐怕别无他人。这也是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市民日常生活、市容、经济、商业等方面的第一手文献,是十分珍贵的民俗资料。

鲁迅所记北京饭馆的字号,按等级大致分作五类:

第一类是切面铺之类,包括包子铺、饺子铺、馄饨铺、馅饼铺、粥铺等,都是卖面食的。

第二类是二荤铺。所谓二荤,一般是指猪肉和羊肉,二荤铺分为大教馆子和清真馆子,比切面铺高级、齐全。

第三类是小饭馆,各有风格,一般不办喜庆堂会,门前的幌子上一般写着“应时小卖,随意便酌,四时佳肴,南北名点”等字样。

第四类是中等饭庄,可以办堂会。不能办红白喜事堂会的叫饭馆,能办喜庆宴会、堂会的叫饭庄。

第五类是大饭庄子,一般带有院子、戏台,可以唱堂会戏。

鲁迅日记中所记述的65家饭店字号,以上五类均有,可以说记录了一部民国时期北平的市井风情画,绘制了一幅包罗万象的美食地图。

和记

鲁迅与周作人、齐寿山三人的午饭标配

“和记”恐怕是鲁迅日记中最小的饭馆了,大概属于“切面铺”,是西城一家卖清汤大碗牛肉面的小铺。和记原先开在绒线胡同西口路南,正好在马路转角上,一间小楼,朝北、朝西两边开门,朝北是绒线胡同,朝西便是宣内大街,与鲁迅工作的教育部就隔着一条马路。这里原先是一家卖牛羊肉的“羊肉床子”,掌柜的爱动脑筋,在楼上摆了几副白茬木器桌凳卖面,比如羊汤面、羊杂碎面,其中最好的就是清真大块牛肉面,物美价廉,最得鲁迅喜欢。和记一楼卖牛羊肉,二楼卖牛肉、羊肉面。一楼卖不出去的肉,正好在楼上卖面时卖出去,生肉反而卖出了熟肉的价钱,且比专门卖面的人家肉多汤浓,因此生意大好。此店后来拆掉老房,改建为三层洋房,正式开张为饭馆,但气派一大,反而不易赚钱,没过几年便歇业了。

当代某位学者在著述中说“和记基本上相当于鲁迅的工作食堂”,这是不确的。遍查鲁迅日记,他在和记只吃过8 次饭,且时间集中在1918年前后。情况如下:

1917年12月28日,“午同齐寿山及二弟在和记饭”。这是鲁迅第一次在和记吃饭。和记与教育部仅隔一条马路,但之前未见记录,可见大约开业于这一年。

1918年1月23日,“午二弟来部,并邀陈师曾、齐寿山往和记饭”。

2月1日,“午二弟来部,复同齐寿山往和记饭讫阅小市”。

3月15日,“午二弟至部,并邀齐寿山往和记饭”。

4月19日,“午二弟来部,同至和记饭,并邀齐寿山”。

5月10日,“午二弟来部,同齐寿山至和记饭”。

12月6日,“午二弟至部,邀齐寿山同至和记饭”。

12月28日,“午二弟至部,邀齐寿山同往和记饭”。

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鲁迅在和记所吃这8顿饭,都是午饭,且都有周作人、齐寿山参与,一年之中记述大同小异。可见在和记吃饭,是他们三人的标配午餐。

当时鲁迅住在北京的西城,吃饭也就围绕西城进行,西四牌楼路西的同和居是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经营山东菜。其名菜有炸肥肠、九转肥肠、三不粘等。鲁迅最喜欢这里的炸虾球,因为这个菜属于绍兴口味。另外,鲁迅还喜欢这里的烤大馒头,就是在馒头上刷一层油然后烤制。(有关同和居另辟一节叙述)

菜品:三不粘

东兴楼

鲁迅与胡适的过往

旧时北京著名饭馆有“八大楼”“八大居”之说。其中尤以“八大楼”最为著名,即所谓“买布到八大祥,吃饭到八大楼”。“八大楼”为致美楼、东兴楼、泰丰楼、鸿兴楼、鸿庆楼(一说为正阳楼)、新丰楼、安福楼及萃华楼。

鲁迅去过“八大楼”大半,这些“楼”的菜品各有特色。

鲁迅当年工作在北京西城,先西南,后西北,东城很少去,一般宴饮以南城为多,去东城参加宴会的次数很有限,值得一提的是“八大楼”之一的东兴楼。

东兴楼坐落在东安门大街路北,创业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是一座前出廊后出厦的大四合院,清廷大官僚歇脚休息吃茶用膳都喜到此地。进入民国后,它的服务对象多为军阀政客。解放后更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东兴楼经营的风味属于胶东菜,特点是清、素、鲜嫩、油而不腻,不论南方人或北方人都爱吃,甚至有的外国人也慕名而来。生意最兴隆时,年盈利约5万两白银。1937年,掌柜安树塘病故后,他的儿子安耀东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东兴楼因此衰败了下来,1944年宣布停业。1982年,沉睡了近40年的东兴楼在东直门内新址开业。

鲁迅共去过三次东兴楼:

1919 年5 月23 日,“夜胡适之招饮于东兴楼同坐十人”。这次是胡适请鲁迅。

1923年2月27日,“午后胡适之至部,晚同至东安市场一行,又往东兴楼应郁达夫招饮,酒半即归”。这次是郁达夫请鲁迅和胡适。有学者认为鲁迅“酒半即归”是他与胡适纷争的开端,这是猜测。事实上,鲁迅对胡适的挖苦一直到1931年才见诸报端。1931 年,鲁迅《知难行难》道:“中国向来的老例,做皇帝做牢靠和做倒霉的时候,总要和文人学士扳一下子相好。做牢靠的时候是‘偃武修文’,粉饰粉饰;做倒霉的时候是又以为他们真有‘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当‘宣统皇帝’逊位逊到坐得无聊的时候,我们的胡适之博士曾经尽过这样的任务。见过以后,也奇怪,人们不知怎的先问他们怎样的称呼,博士曰:‘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出卖灵魂的秘诀》道:“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但是,从中国小百姓方面说来,这却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尽管鲁迅对胡适不恭,但胡适对鲁迅却是赞誉有加,他在日记中道:“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豫才兼有赏鉴力与创作力,而启明的赏鉴力虽佳,创作较少。”鲁迅去世后,苏雪林写信给胡适诋毁鲁迅,胡适对曰:“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鲁迅在东兴楼的第三顿饭是1932年11月22日,“静农来,坐少顷,同往北京大学第二院演讲四十分钟,次往辅仁大学第二院演讲四十分钟,时已晚,兼士即邀赴东兴楼夜饭,同席十一人,临别并赠《清代文字狱档》六本”。

东兴楼的酱爆鸡丁是鲁迅和胡适都非常喜欢吃的菜品,据说是清宫一个姓何的太监首创。宫廷的做法中,酱爆鸡丁要做得嫩如豆腐,色香味俱全。方法是用猪油爆炒,要用黄酱而不是甜面酱。

东兴楼

致美楼

广受好评,不是只有鲁迅被它吸引

“八大楼”中的泰丰楼鲁迅也去过。1915年8月6日,“晚冀育堂招饮于泰丰楼,同席十人”。这家老字号1876 年开业,原来位于北京前门煤市街,1953年歇业,1984年在距原址不远的地方重新开业。民国时期,泰丰楼是孙中山、宋庆龄等一大批国民党元老常去的地方,其中的名菜有油爆肚仁、油爆鳝鱼、九蒸鸭子等。

致美楼也是鲁迅喜欢的“八大楼”之一,原名致美斋,坐落在北京繁华的前门外煤市街。鲁迅到北京的第一场饭局,即1912年5月8日,就“夜饮于致美斋,国亲作主”。同一年的8月31日,“晚董恂士招饮于致美斋,同席者汤哲存、夏穗卿、何燮侯、张协和、钱稻孙、许季黻”。

此楼开业于明末清初,原是一家姑苏风味菜馆,后来,乾隆皇帝御厨景启应聘任首席厨师,使致美斋的菜点集南北烹调之精、汇御膳民食之粹而名噪一时。其著名菜品有“四吃活鱼”,就是一条活鱼做出4种吃法:头尾红烧改清煮做汤;中段鱼身,从中间鱼骨劈成两片,一片糖醋,一片糟熘;鲤鱼的鱼籽营养丰富,可单另红烧。清同光时人魏元旷著《都门琐记》谈到致美斋名肴时说:“致美斋以四做鱼名,盖一鱼而四做之,子名‘万鱼’,与头尾皆红烧,酱炙中段,余或炸炒,或醋熘、糟熘。”此楼所制萝卜丝小饼及焖炉小烧饼以油和面烧成,其酥无比。

秋季月饼与其他处不同,既大且厚,其馅丰腴,至少有十三种之多。张元善的《我与二百年老店》中说道:“致美斋尤擅面点,雪花龙须面、烩杠头、萝卜丝饼、银丝卷都为大众所称道,这些菜点至今都有所保留。”

民国学者刘叶秋对致美斋的服务态度热情赞扬:“致美斋不仅肴馔精美,服务态度也非常好。无论掌柜、伙计都很和气,总以笑面相迎,殷勤相待。入座之后,先沏一壶茶,容你喝茶休息一下,然后来请点菜。饭罢,伙友又提来开水冲茶,仍可品茗闲谈。如果还有余兴,可以向伙友要一把胡琴来,唱唱京戏,人家不厌烦。三十年代,致美斋的一位老掌柜(已不忆其姓名),谈吐不俗,很有风趣,喜欢给人相面。我不信星相,却喜欢听他清谈,遇到熟人, 只要他不忙, 必来陪坐, 还要上一道‘敬菜’, 如烩乌鱼蛋之类, 以示亲热, 这是不收钱的。所以‘吃致美斋’, 真有宾至如归之感。”(《致美斋话旧》)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中,提到1926 年留学回国,待到北京前门东车站后,急不可待地“乃把行李寄存车站,步行到煤市街致美斋独自小酌,一口气吃了三个爆肚儿……吃得我牙根清酸。然后一个青油饼一碗烩两鸡丝……”还兴致勃勃、无限回味地说:“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不能忘。”

致美楼

饭馆不论大小,好吃才是王道

小饭馆里也有大酒楼做不出的味道

“八大楼”之外,略小一些的饭馆有西吉庆、海天春等,这两个饭馆都在宣内大街上,离教育部不远,也是鲁迅常吃午饭的地方。这些饭馆经济实惠,生意很好,并对熟客提供各种方便,如吃完饭写折子,不用付饭钱,定期统一结账;或者讲好伙食标准,几菜几汤多少钱,包月计算,十分灵活。鲁迅就曾在海天春包过饭,1913年9月4日记:“午约王屏华、齐寿山、沈商耆饭于海天春,系每日四种,每人每月银五元。”包饭才吃了半月时间,9 月18 日就有了微词:“海天春肴膳日恶,午间遂不更往,沈商耆见返二元五角。”可见鲁迅、王屏华、齐寿山、沈商耆四人在海天春包饭,沈商耆任财务总管,每人每月五元,吃了半月便吃不下去,于是每人退了一半饭钱。

龙海轩也是一家比较重要的二荤铺。有学者说“鲁迅中午还常拉着陈师曾、齐寿山也去西长安街一家名叫龙海轩的小饭馆去吃”,这是不确的。其实鲁迅在这家饭馆只吃过两顿饭,且两顿饭都与他买房有关:1923年12月2日,星期休息,“午在西长安街龙海轩成立买房契约,当付泉五百,收取旧契并新契讫,同用饭,坐中为伊立布、连海、吴月川、李慎斋、杨仲和及我共六人,饭毕又同吴月川至内右四区第二分驻所验新契”。1924年1月12日,“午后同李慎斋往本司胡同税务处纳屋税,作七百五十元论,付税泉四十五元,回至龙海轩午餐”。

龙海轩的拿手菜是软炸肝尖,是鲁迅很喜欢的下酒菜。这道菜将猪肝上部切成片,用盐、料酒、味精腌制片刻,然后挂鸡蛋糊,再用七八成热的花生油炸,在表面的糊刚刚凝固的时候就捞出来,加热锅里的油至沸热,再把肝尖放下去炸,两次炸制后,肝尖外酥内嫩。这道菜现在已经成了北京著名的家常菜,广和居、同和居这样的大餐馆是没有的。

北京的大小饭庄,从“和记”这样的大排档到“八大楼”这样的高档饭庄,鲁迅在日记中给后人留下了文献般珍贵的美食地图和市井风情,堪可宝焉。

本文摘选自《鲁迅的饭局》,薛林荣 著

相关图书

《鲁迅的饭局》

著者:薛林荣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详细记述了鲁迅自1912年来到北京至1936年在上海去世的24年里所参加的重要饭局。深挖并撷取史料中相关部分,梳理鲁迅整个生活概况、创作心理、文人交往等,勾勒出鲁迅在文学史之外,更为真实更为立体丰满的文人形象。同时以鲁迅为原点,辐射当时的文学大家甚至文学事件,为读者展现了身临其境般的民国生活现场。

编辑丨廖茹画

实习生丨何巧云、丁晓凤

原标题:《​原来……鲁迅竟也是一个吃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