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酒驾入刑10年了,为何仍有人没“醒酒”

澎湃特约评论员 龙之朱
2021-04-30 14:5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2011年5月1日,“醉驾”正式由之前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刑事处罚,忽忽焉,到现在,已经10周年了。

10年过去,“醉驾入刑”的效果怎么样?据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公安机关每排查百辆车的醉驾比例比“醉驾入刑”前减少70%以上,酒驾醉驾肇事导致的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事故比2014年下降26.6%。

如果考虑到10年来全国机动车年均增长1800万辆、2600万人,而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的现实,更能看出“醉驾入刑”确实功不可没。

具体到一般民众的行为,亦可察觉到因为法律震慑而带来的明显变化,“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渐成共识。与此同时,很多饮酒的人开始选择找代驾,“代驾”行业也日渐热起来了。

不过,任何禁令总有触及不到的边缘地带,也总有人或无视法律,或心存侥幸,依然沉浸在眩晕状态中醉眼朦胧。

就在几天前,山东男篮主教练巩晓彬就酒驾事件致歉。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理应珍惜自己的形象,做遵规守法的表率,而不是相反。车轮上的安全更需要每一个人的自律。就像巩晓彬说的,“我愿意接受大家的监督,更愿意去监督身边的每一个人。”

现实中,尽管绝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酒驾的危害,但具体到行动中,则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谈论酒驾的时候,可能声色俱厉,但换成自己,则不免宽松。

浙江省近日披露了一组数据,从近三年案例分析,浙江的酒驾违法行为主要有以下特征:男性司机多,占96.7%,女性司机比例有上升趋势;酒驾人员年龄30~39岁达到峰值,占33%;一人多次酒驾占比较高,有5.6万人,最高记录为1人9次酒驾被查。

安全意识没能成为安全行为,屡教不改,青壮年居多……这说明,仍有必要强化对酒驾的惩戒教育,杜绝侥幸心理。“醉驾入刑”的隆隆雷声,既要传进所有驾驶员的耳朵,也要以严格的法律惩戒,抵达所有驾驶员的心里,形成生理反射。

也因此,释放“醉驾入刑”最大的震慑力,切实维护道路交通安全,首先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杜绝为醉驾说情、打招呼的现象。

当下,当场吹气、现场生成、自动保存、实时预警……现代信息化执法技术已经实现了查酒驾全程留痕、智能监督全程覆盖,人为操弄空间已经大幅度缩减。

只是,当硬件硬了,还要在守法意识的“软实力”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普法教育。通过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教育广大驾驶人,珍惜生命,远离酒驾。

多一点自我约束,就多一分安全保障。法律只有真正“内化于心”,才能完全“外化于行”。惟其如此,不酒驾不醉驾才能成为一种文明理念。

    责任编辑:王磊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