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古典世界提取一座植物园,巡游大地草木的诗意

2021-05-05 08: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学报

图/《龙猫》

SPRING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从先秦《诗经》到李时珍《本草纲目》再到沈从文《边城》,染料植物蓼蓝竟然承载着一部民族工商业的兴衰史?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传说中有剧毒的河豚配以蒌蒿、芦芽,何以成为一道美食?

中国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吟唱的茉莉花,却是唐时从印度一路漂洋过海传入国内,然后一路向西传入地中海。

《龙猫》等动画片中经常出现的鸭跖草,则是唐以前由中国传入日本,被广泛用于染制青花纸、和服。

在新近出版的《古典植物园:传统文化中的草木之美》一书中,作者汤欢畅游于诗学、民俗学、博物学、本草学,勾勒出一个趣味盎然、古典诗意的草木世界。

学者孙郁在序言中写道:花草进入文人视野,牵动的是人情,慢慢品味,有生动的东西出来。梅兰竹菊、河谷间的丛莽,本是五光十色的自然的馈赠,与我们的生命不无关系。古人袒露情思,不忘寄托风土之影,已成了一个时隐时现的传统。由此去看历史与文化,自然有别样的景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曾封闭的知识之门也就打开了。

梨花

游子寻春半出城

天气渐暖,山桃一开,北国的春天正式来了。此时赏花,公园里、山野里都是蔷薇科的天下。桃花、樱花、杏花、梨花、李花,如何区分?说来话长。只要记住,樱花花瓣有豁口,杏花尊片反折,而梨花花洁白、花药紫色。掌握这些,至少能辨认3种。

这些蔷薇科的花中,梨花因冰清玉洁,又谐音“离”,被赋予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代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雨水落在梨花上,花瓣如人脸,雨水为泪珠,以此来形容杨贵妃含泪时楚楚可怜的情态,十分贴切。此后,“梨花带雨”便成为描写美人垂泪时的常用典故。历史上写梨花的诗词很多,很美。

压沙寺后千株雪

梨花开始出现于诗词时,寓意比较单一,多被用于比喻雪。南朝王《咏池上梨花》曰:“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池边梨花盛开,早春的阳光下,微风拂过,梨花如流动的雪;等到夕阳西沉、夜幕落下的时候,它们又像繁星一样缀满夜空。唐代诗人司空图《杨柳枝寿杯词首·其十七》,将江堤上盛放的梨花比之于晴朗冬日的雪松:

大堤时节近清明,霞衬烟笼绕郡城。

好是梨花相映处,更胜松雪日初晴。

除了外形似雪,历来吟咏梨花香味的诗词也不少,如唐代诗人李白《宫中行乐词》“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唐代诗人丘为《左掖梨花》“冷艳全欺雪,余香乍人衣”。宋代诗人黄庭坚《压沙寺梨花》则气势不凡:

压沙寺后千株雪,长乐坊前十里香。

寄语春风莫吹尽,夜深留与雪争光。

压沙寺后的千树梨花,盛开时如千树雪一般。岑参则反其道而行之,将塞外纷飞的大雪,比作江南春日漫山遍野的梨花。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云: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盛唐时边塞诗人的雄奇瑰丽,可见一斑。岑参,湖北江陵人,早岁孤贫,唐玄宗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他常以梨花入诗,想必早年时故乡多梨花,因此对梨花很有感情。

上文提到,不少诗歌都写到梨花的香味。梨花带香,这一点是樱花、李花、杏花、桃花比不了的。所以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种植部》中盛赞:“雪为天上之雪,此是人间之雪;雪之所少者香,此能兼擅其美。”

【日】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梨

《诗经·秦风·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檖”又名杨檖、赤罗、鼠梨,来实如梨而小,脆美可食。

但不少人认为梨花的味道并不好闻,我也有切身的体会。一年四月中旬去北京汉石桥湿地公园观鸟,路过一片果园,一阵怪味扑面而来。走近细看,花药紫色,正是梨花。那味道绝对谈不上香,难道古人所见梨花与今之品种不同?后来看明代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才知道这梨花:

有香臭二种。其梨之妙者,花不作气,醉月欹风,含烟带雨,潇洒丰神,莫可与并。

雨打梨花深闭门

相比于杏花、李花,梨花开得较晚,北方的梨花一般开在清明前后。所以梨花落去的时候,春天也即将过去。面对梨花飘零,文人不免感时伤怀。南宋词人汪元量《莺啼序·重过金陵》曰:“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

因此,在表现春愁宫怨的诗词中,梨花是常见的意象,尤其是雨中的梨花。北宋宣和年间,李重元写有一组《忆王孙》,共有春夏秋冬四首,收于《全宋词》。其春词最为人知: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首词融芳草、柳树、高楼、杜鹃、梨花等意象为一体,说的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春愁闺怨。夜来一场风吹雨,洁白无瑕的梨花便“零落如泥碾作尘”,正如那些在等待中耗尽青春的女子一样。所以“雨打梨花”,多比喻容颜易老、青春易逝,而紧闭的院门更加深了孤寂与冷清。词的最后一句,化用了唐代诗人戴叔伦《春怨》:

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

欲知别后相思意,回看罗衣积泪痕。

【宋】佚名《梨花鹦鹉图》

“梨”谐音“离”,所以同杨柳一样,在诗词中梨花多用来表现离愁。而在送别诗中,梨花与杨柳也是经典搭配,李白(一说岑参)的《送杨子》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

看君颖上去,新月到家圆。

“垆头”是酒坊。诗的颔联写梨花似雪、杨柳堆烟,虽然都是景物描写,但意象本身就寄寓离别之意。诗的最后一句“新月到家园”令人回味无穷:一则暗示友人此行路途遥远;二则从新月到圆月,也寄寓着诗人美好的祝愿。

梨花若是多情种

近代花鸟画大师齐白石对梨花和梨的感情很不一般。2018年中国美术馆“盛世花开”花鸟画精品展上,曾展出过齐白石《衰年泥爪图册》。那时我是志愿者讲解员,对这本图册印象很深。这本图册是白石老人85岁时所作,共14幅,均为水墨简笔花鸟蔬果。第一幅就是一只梨,左侧题字:“老萍亲种梨树于借山馆,味甘如蜜,重约廿又四两。戊己二年避乱北窜,不独不知梨味,而且辜负梨花。”

“老萍”是白石老人自称。齐白石早年学习雕花木工,后来学画肖像。36岁时卖画挣了一笔钱,在老家附近的莲花峰租下梅公祠,院内盖一书房,名曰“借山吟馆”,也叫“借山馆”,在房前屋后种了好些梨树。1917年,53岁的齐白石为避匪乱奔赴北京,在那里结识了文化界名流陈师曾等人,从此声名鹊起,两年后定居北京。创作《衰年泥爪图册》时,他已是八旬老翁。30年间,齐白石回乡的次数不多,家中梨的滋味已记不得。当年亲手种下的梨树,亦多年不见,想到此不觉心生歉疚,仿佛辜负了那梨花一般。

齐白石《梨花小院怀人》

现实生活中不得见,只有在梦中觅其踪迹。齐白石曾写过《梦家园梨花》:

远梦回家雨里春,土墙茅屋霭红云。

梨花若是多情种,应忆相随种树人。

他梦见自己回到春雨绵绵的湘潭乡下,雨过天晴的傍晚,土墙茅草搭建的旧屋沐浴在红色的晚霞中。他想,梨花如果像人一样多情,一定会想起当年与我一起种树的人。那么,当年一起种树的人是谁?

诗的小引写道:“余种梨于借山馆前后,每移花接木,必呼移孙携刀凿随行、此数年常事。去年冬十一月初一日,移孙死矣。”“移孙”乃齐白石长孙齐秉灵,据白石老人回忆:

长孙秉灵,肄业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成绩常列优等,去年病后,本年五月又得了病,于十一月初一死了,年十七岁。回想在家乡时,他才十岁左右,我在借山馆前后,移花接木,他拿着刀凿,跟在我身后,很高兴地帮着我,当初种的梨树,他尤出力不少。我悼他的诗,有云:“梨花若是多情种,应忆相随种树人。”秉灵的死,使我伤感得很。

齐白石《衰年泥爪图册》,梨

只用三笔,型的那象便跃然纸上。白石老人笔下的梨和梨花,寄托了他对放乡以及早逝长孙的怀念。

“齐白石画梨花,还画梨,表达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挚爱,还有对长孙早逝的痛惜与哀伤。”回过头再看这幅画上的题字:“不独不知梨味,而且辜负梨花。”短短两句,其实饱含深情。

欲将君去醉如何

唐代有在梨树下饮酒赏花的习俗。《唐余录》云:“洛阳梨花时,人多携酒其下,曰:“为梨花洗妆。”或至买树。”“为梨花洗妆”,有一种解释是说,人们在梨花下宴饮集会,以取悦梨花,使其更为繁盛,在秋天结出更家的果实。如此看来,唐人踏青的方式还真是浪漫。韩愈《闻梨花发赠刘师命》写道:

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他对友人刘师命说:“桃花这么快就谢了,粉红的花瓣落了一地,随溪水流逝,真是令人惆怅。不过听说城西的梨花开了,一大片像下了雪一样,那么我们带上美酒,去梨花树下一醉方休吧!”这里的“醉”,不单是“暖风熏得游人醉”,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轻衫醉卧紫荷田”。

【唐】周昉 《调琴啜茗图》

洛阳人于梨花树下设宴饮酒的习俗,不知延续到何时;但梨花开时出游踏青的习俗,南宋时尚有。南宋后期诗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记载了当时苏堤春游的情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朝是一个浪漫的朝代,朝而往,暮而归,还有笙歌流莺作伴。今天我们春游,虽不会有古人花下饮酒、日暮笙歌的雅兴,但对于春天的感受、对于大自然的热爱,都是一样的。

新媒体编辑:李凌俊

配图:摄图网、出版书影

1981·文学报40周年·2021

网站:wxb.whb.cn

邮发代号:3-22

原标题:《从古典世界提取一座植物园,巡游大地草木的诗意 | 此刻夜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