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去指定工厂实习不给毕业证,职业学院咋就改不了这毛病

2021-05-08 13: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令狐卿

近日,江苏盐城技师学院的学生向媒体反映,学校强迫学生到指定工厂实习,否则就不给发毕业证。记者调查发现,这所技工学校存在多项主管部门明令禁止的问题,甚至涉嫌赚取实习学生的“人头费”。5月6日上午,江苏省人社厅回应称已派人赴盐城调查,如查实将严肃处理。

除了找媒体曝光,这个职业学院的学生还在省长信箱反映了所谓工学交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匹配,学电工的去干汽车装配的活;工作12小时,收入只能拿社会工的一半,即3000元左右月工资。每次工学交替长达三个月,学校涉嫌收取“人头费”,亦即截留工厂给付学生报酬的差价。

学生提供的微信截图显示,学校班主任曾公开表示,“顶岗实习”将与毕业证挂钩。 图片来源:央广网

职业学校的学生被强迫到工厂进行长时段的低薪甚至无薪劳动,盐城技师学院这个案例不是第一起,它们在每年的毕业季之前都会出现在新闻选题中,似乎看不到被禁绝的希望。而这个问题的产生,宏观上是因为职业教育的困境使然,具体动机则是学校有利可图,各种无奈和贪婪造成了学生被压榨的处境。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以致用当然是需要的,工学交替作为职业学院的教学内容,写进了职教发展规范,这些都是无疑义的。但盐城技院学生的怨恨,不是要挣脱工学交替的机制,而是愤恨这一机制受到经济利益的扭曲,发展成剥削乃至压迫实习学生工的制度,根本就歪曲了职业教育的本意。

对于接收实习学生工的工厂而言,它们有着很大的话事权,在接收多少职校生、给予多少报酬上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力。面对工厂的时候,职业学院其实是弱势的,为了保住接收实习学生工的企业,会不惜代价地牺牲学生利益,摆平学生工的维权诉求,这时候的职业学院成了压榨实习学生工的帮凶。

正如盐城技院一事所证实的,职业学院在压榨学生上之所以动力满满,不仅仅因为它要仰仗企业工厂完成职教大纲,更因为克扣学生劳动报酬让工学交替具有丰厚的利益。学生成了职业学院“包身工”一样的存在,学校给付实习学生工的报酬与后者最后拿到手的差价,成为许多职业学院乃至教职工的灰色收入。

所以,本是教学实践意义上的工学交替制度,被一些职业学院硬生生发展成一门包赚不赔的生意。为了让这门生意产生更多利润,职业学院派更多学生去做实习工,而且拉长实习工的期限,还有的频繁派往工厂,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更多学生工在更长周期内为学院赚更多钱,职业学院成了贪婪的“包工头”。

学生手册规定,二年级在校生“工学交替”时间每学期不超过一个月。而多位学生反映称,学校每次安排“工学交替”均在三个月以上。

职业学院明知道如此沉重地剥削学生,学生必定有怨言。但实习学生工之所以屈从变质了的工学交替制度,是因为学校掌握了毕业与否的大权。职业学校相关制度规定,工学交替是毕业的“重要依据”,职业学院将其引申为“唯一依据”,用毕业证卡学生,不老实参加工学交替的生意,就拿不到毕业证书。

职业学院成了包工头,实习学生工成了学校与企业合谋下被操纵的一帮包身工,成为工厂赚取超额利润、学校及老师赚取灰色利益的工具人。而为了让超额利润和灰色利益持续稳定,不让学生工说话,打压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抗争,或者干脆以毕业相要挟,都成了校方见不得光的手段。

工学交替制造了大量被压榨、被侮辱的实习学生工,这其中不言自明的利益交换和榨取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实习工看清真面目。盐城技院的学生工到处说,不甘于成为美其名曰“工学交替”的学生工,直至迫使人社厅介入。必须认识到,这是新一代劳工用合法手段反对压迫的正当之举。

人社厅介入调查,不能止步确认有没有针对实习学生工的利益侵犯,站位应该高一点。起码要从管理者的角度,叫停工学交替与毕业的强链接关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约束职业学院与接收企业随意驱使学生工的权限;从劳动关系的角度,维护实习学生工同工同酬的权益,废止强迫劳动的机制因素。

现在舆论中不乏这样的议论,说年轻人情愿送外卖不愿意进工厂是因为懒,但盐城技院实习学生工的抗议纠正了这样的偏见。如果像某些职院和工厂那样,只是把青年当“干电池”来用,他们走上社会后,当然不愿意继续被剥削。与其规训青年如何如何做人,不如好好解决实习学生工问题,真正帮这些青年脱离压榨的苦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