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科学家正在研究贪官大脑,尝试用药物反腐?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近日发布新闻称中国科学家正在研究贪官大脑的神经机制,探讨是否可以利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来抑制腐败倾向。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近日发布新闻称中国科学家正在研究贪官大脑的神经机制,探讨是否可以利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来抑制腐败倾向。此报道被各大网站转载,并引发网友热议。然而该研究负责人却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这是对其研究的误读,不能代表其本意。
《南华早报》7月5日的新闻《贪官的大脑,与我们有何不同?》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行为神经科学家李纾最近在国际期刊《行为神经科学前沿》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研究显示,受贿金额越多,受贿行为对大脑的刺激就越大。
报道称,研究人员向28名志愿者提供资金,并询问他们是否愿与他人分享这笔金钱。若是接受,参与者会得到其中一定比例的金钱。若是拒绝,则所有人均得不到任何金钱。实验结果显示,并非所有参与者都对高风险的金钱做出同样的回应,大脑左侧额下回活动程度越强的人士,就越倾向于牺牲公平原则追求金钱。报道称李纾表示,这种情况与收受贿款相似,研究结果或可进一步阐明腐败为何及如何发生。
原来官员受贿只是因为大脑结构不同?这一报道引发不少吐槽,网友“无欲则刚”认为这样的研究是是在给贪官开脱,将受贿视为官员得病的反应;网友“挥戈粉丝”则质疑这是科学家在巧立名目骗取科研经费。
这一研究的负责人李纾表示研究遭媒体误读,他告诉澎湃新闻,今年5月他确实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题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公平准则受金钱调节的神经基础》(Money talks: Neural substrate of modulation of fairness by monetary incentives),但研究的重点是金钱对公平的调节作用,与“受贿”和“贪官”没有任何关系。
李纾称其研究内容与观点在论文和中科院的一篇新闻报道中得到体现,澎湃新闻查询到李纾论文的英文全文,其中的确没有任何“受贿”等字眼。中科院网站的报道则称,李纾团队的这一研究意义是为研究规范性决策的神经机制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
李纾向澎湃新闻表示,《南华早报》的报道以及一些转载的网络媒体,对中科院网站的报道存在误读,那些与中科院报道不符之处,“均属记者自由发挥,随意解读,不是我们的本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