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杭州人如何把立夏变成立夏节?据说与一15岁北宋少女有关

2021-05-09 15: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录于话题#传统节日55#传统文化91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也就是说,立夏节气意味着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从这天开始,气温开始逐渐回暖,天地万物都进入了一个快速生长的阶段。

传统上来说,二十四节气是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一套知识体系,也跟我国很多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真正以节气来命名的节日,其实是不多的。不过呢,在浙江的杭州,当地人却把立夏这个节气,过成了立夏节,还入选了国家非遗名录。立夏是怎么被过成节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一、杭州地区的立夏节气习俗

要说立夏节,那首先还得从立夏这个节气说起,毕竟节日是不能生造出来的,尤其是这种建立在传统节气基础上的节日,其节日的形式必须也要有一定的传统作为依凭。如果咱们翻一翻明清时期以及近代浙东地区的地方志,就能发现立夏这个节气,旧时在当地还是很重要的,也有很多特有的节气习俗。这些习俗,应该说构成了后来立夏节节俗内容的主体。这里列举几条给大家看看:

首先是秤人。民国时期的《德清县志》载:“立夏日,群儿最乐,有就野煮饭,饭后秤人之举。成人咸赞助之,故权体重不限于儿童。”这就是秤人的习俗了,主要是称小孩的体重。这种习俗的来历,据传说是当地人相信,经过这番称重的仪式之后,小孩可以不疰夏。

立夏秤人

其次是祭祖和立夏茶。嘉庆时期的《余杭县志》记载“立夏之日,以樱桃、新茶荐祖庙,杂以诸果各相馈遗,谓之立夏茶,乞邻麦为饭,云解疰夏之疾。”立夏时节,民间有用各种时令果蔬祭祀先祖的习俗,此外还有吃“立夏茶”以防止疰夏的习俗。这个立夏茶可不是简单的茶叶,而是混合了“新茶、新笋、朱樱、青梅等物,杂以枝圆枣核诸果”(康熙《杭州府志》)的一种果茶。

立夏茶

再次,野米饭和乌米饭。民国《乌青镇志》载:“募米拾柴作野灶炊饭,名野火饭,食之云可身健。”《江乡节物诗》又载:“青精饭,食之延年,本道家言。杭人呼为乌饭,亦有制以为糕者,于‘立夏’食之。”也就是说,旧时立夏,浙东地区的人会邻里之间凑些米,在野外支起锅灶煮饭,或者做乌米饭、乌米糕一类的吃食,总之都是为了祈祷夏日的健康。

乌米饭

二、立夏是怎么变成节的?

传统的立夏节气民俗为立夏节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的内容素材,但真正建立节日,还要做很多工作。杭州的立夏节也叫做“半山立夏节”,半山是杭州城北丘陵,本名皋亭山,而半山立夏节的“主会场”就在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半山娘娘庙里。

半山立夏节是由倪爱仁老先生为首的一群当地文化爱好者发起,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逐渐扩大为一个节日的。倪先生是半山当地人,对半山当地的传统民俗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2002年的时候就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皋亭文化研究会(在半山娘娘庙内)。2007年,倪先生会同当地的倪氏宗族和一些民间传统文化爱好者,自发举办了第一届半山立夏节。后来,随着立夏节影响的扩大,当地政府也参与到节日活动的组织中来,半山立夏节逐渐成为杭州当地的一个文化品牌,到今年已经是第八届(从政府介入举办算起)了。

倪爱仁老先生

要说半山立夏节的内容,首先应该说一下活动的场地半山娘娘庙以及庙里供奉的这位半山娘娘。半山娘娘的传说,是杭州当地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了。据传说,北宋末年半山地区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位倪姓少女。少女15岁那年,金兵南下,康王赵构在南渡的路上经过这个村子。倪姓少女在金兵经过的道路前撒了很多沙子,又用笤帚扬起大量沙尘,使得金兵误以为前面有宋兵列阵,就延缓了追击,康王赵构因此得救。当然,这位倪姓少女后来也被金兵杀害了。后来赵构在临安称帝建立南宋,便封这位少女为“撒沙夫人”,并在半山建庙纪念她。半山当地居民也将这位撒沙夫人称为半山娘娘,千年来娘娘庙几次被毁,但香火一直不断。

倪氏半山娘娘画

建立半山立夏节的倪爱仁老先生,就是半山娘娘的后人,半山地区至今还居住者很多倪姓的宗族。立夏节在半山娘娘庙内举办,最初也是借助娘娘庙庙会的名义,吸引更多的民众前来参与。节日准备过程中的许多义务工作人员,都是半山娘娘的信众,他们相信为这种活动做贡献,是可以有“功德”的。来参加立夏节活动的民众,很多人也会在娘娘庙里上柱香,节气民俗与信仰的力量就这样交融在一起,非常奇妙。

半山娘娘庙香火鼎盛

半山立夏节的节日活动,首先一部分就是继承了传统的立夏节气习俗,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秤人活动、乌米饭野米饭、立夏茶等,在这里都可以看到。此外,旧时农历五月初一,半山当地有农具会的活动,也移到了立夏节里面,办成了农具展销活动。

半山立夏节现场(by 姚建心)

其次,就是对传统君王的送春迎夏祭祀活动的恢复性展示。不过这些展示并不是完全的复刻古礼,而是结合古礼进行了一些取舍。比如过去祭祀中有些过于血腥的内容就去掉了,一些过于复杂的礼器如大蠹旗也做了简化。

半山立夏节的祭祀活动(by 蓝天白云)

最后,就是按照现代人的习惯,结合立夏节气的精神内涵做了一些创新,包括融入了非遗集市、手工艺品交易等内容的半山娘娘庙会,还有比较有意思的跑山迎夏活动。传统立夏的很多习俗,其实都有乞求健康尤其是孩子健康的愿景在里面。按照今天的观点,运动当然是最健康的,再加上半山娘娘庙本来就在半山森林保护区内,也是户外运动的好地方。于是半山立夏节就策划了这么一个新活动。

文史君说:从传统向现代的引渡

随着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传统节气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在这个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许多人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样一种诞生于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知识系统和民俗活动,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下去?甚至,这样的保护和传承还有没有意义?毕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社会中,最大的功能其实是指导农业生产,这一功能在今天已经非常薄弱了。对这个问题,我想半山立夏节可以为我们提供几点有益的思考。

首先,半山立夏节创立了一种普及节气文化的情境。许多传统的节气文化,实际上是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情境下自然生发而成的。在今天,这种传统的情境已经没有了。那么,通过建立这样的一个节日活动,并引导大众的广泛参与,或许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情境。我们在半山立夏节的现场,也确实看到很多举家参与的市民,他们面对种种陌生的节日符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想要去了解更多关于立夏节气的知识。

半山立夏节现场(by 顾益民)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样的节日活动能够年复一年的举办下去,对于立夏这样一个固定的时间节点,以及在“固定节点下固定的仪式内容”,是可以在民众的心目中构建出一种新的认知的。毕竟,所谓的“节日”,从表现形式上来说,不就是“年复一年的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吗?

其次,如何将传统节日向现代社会引渡?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这样一种新的情境下产生的“立夏节”,还是我们传统的“立夏”吗?我想,这可能牵扯到我们该如何看待“非遗传承”这样一个大的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我们所看到的某种具体的仪式、器物,往往都是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这些物质背后,蕴含的那些技艺手法或文化记忆。

半山立夏节现场(by 孙昌淙)

回到立夏节的话题,可能我们今天吃的野米饭、乌米饭,制作手法材料都和古代有了不同;我们今天的秤人,也不再严格的像古代那样“秤锤只能向外移,不能向内移,如称得数逢九,要加一斤”;我们今天的“送春迎夏”,已经完全只是一种“表演”。但是,通过这些节日的“符号”,我们依然可以承袭日渐远去的农耕时代的“文化记忆”。我们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民,在这样的时刻,他们为何又如何去度过。我想,这就够了,不是吗?

参考文献:

1、余玮:《从节气到节日——杭州“半山立夏节”的民俗传承及价值初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7年。

2、祝鹏程:《迎接新的驿程:构筑多元行动方的非遗保护机制》,《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

3、《一夜熏风带暑来——立夏至,习俗多》,《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会议论文集》2015。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关注我们

专业学者团队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号首页点联系我们

稿酬优厚

原标题:《杭州人是如何把立夏变成立夏节的?据说与一位15岁的北宋少女有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