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干啥成啥的商圣范蠡:跟谁学的?我们学啥?

袁敏 
2021-05-10 19:5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今天讲讲商人中的始祖,被称为商圣的范蠡。

在中国,被称为“圣人”的人并不多。范蠡被称为“商人”中的圣人,显然与他做生意的本事有关。

但事实上,范蠡可不仅仅局限于做生意,他为过官,干过农活,做过生意,可谓干一行留一名,属于那种到处“开挂”的人。

先看看他干了点啥。

为官做到上将军,功成名遂身退。

史书记载,原来是两个老爸——越国的允常和吴国的阖闾,因争强好胜而结怨;后来变成两个儿子的事,也即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恩怨。勾践听说夫差没事就练兵,好像要跟越国搞个决战,于是就想先发制人。这时候的范蠡,估计地位还不够高,说话也不算数,尽管劝谏越王不要打,但显然没有说服勾践。当然,事实证明范蠡是对的,结果勾践被困会稽山。

这时候,勾践才开始认识到范蠡的睿智,后悔没有听范蠡的话。怎么办呢?范蠡给出了基本的方略,即“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这句话看起来很复杂,说穿了很容易理解,就是“顺其自然”的意思。天道盈而不溢,所以在好的时候要不傲娇,与天同道;人道崇尚谦卑,所以比较糟糕的时候,能够挽大厦之将倾;地道能够成长万物能生财而不自恃,所以人主应该节俭来效法地道。范蠡建议勾践破财消灾,放低姿态求和,如果不行,就以身交换,就好比商人通过交换货物赚钱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定倾之计。

于是,在大臣文种的建议和斡旋下,勾践被作为人质困在会稽山。等到勾践返回越国,卧薪尝胆,听从范蠡的建议,让文种填抚国家,亲附百姓,并最终打败吴国,向周天子上贡,得到周元王的认可。

成功后的范蠡更了不起,乘扁舟浮于江湖去了。本来帮助老大得了天下,可以安享荣华富贵了,但范蠡却认为勾践这哥们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走了。不但自己走了,还写信给大夫文种,你也应该走。结果文种要走已经来不及了,最后在勾践的逼迫下自杀。显然,范蠡是“俊杰”,能审时度势,见好就收,所以能安然身退。

做生意被尊称商圣,成为有钱人的代表。

甲骨文里面的“圣”,字形是在人形上加耳加口,就好像一个人竖起耳朵倾听的样子,本义指的是听觉灵敏,对啥事都很精通。所谓的“闻声知情”,“于事无不通”。范蠡被称为商圣,估计是他对各种物资的价格、数量、变动趋势等了若指掌,所以能趋利避害,在商场上如鱼得水。

看看史记里面的记载。帮助勾践报了会稽山之耻后,范蠡改名换姓,最后到了“陶”这个地方,称为“朱公”。选择“陶”,是因为这个地方位于“天下”的正中央,四通八达,与各个诸侯国都有来往,是各种货物交易的好地方。

定居之后,范蠡开始学习转型。当年勾践被困在会稽山的时候,非常依赖范蠡和范蠡的老师计然。计然提供了7种策略,越国用了其中的5种就称霸天下,范蠡想,这些方法用在国家上能够成功,那么哥们就把它们用在自己的家庭上,相信也没有问题。

于是范蠡带领全家人开始创业,用的方法是“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择人而任时”,也就是说不依靠不苛责其他人,而是根据随行就市、随机应变、顺时而动,通过经营致富,通过选用贤能并把握时机,很快就积累了巨额财富。十九年的时间内,范蠡就三次赚取了所谓的“千金之财”,两次把这些巨额财富都分散给身边贫穷的朋友以及远房的兄弟,被称为乐善好施的好榜样。后代的人们在谈论富豪的时候,都称颂陶朱公的名号,成为商界的一段传奇。

再思考一下,范蠡为什么能够成功?

首先是学习能力强。本来是个上将军,干的是甲兵之事。现在离开高官厚禄之位,首先就应该解决温饱问题。范蠡的厉害之处在于,不仅解决了温饱,还成了巨富;不仅成了巨富,还“千金散尽还复来”,积累了好名声。如果说这是他的天赋,好像很难说服别人,因为在越国的时候,勾践让他治国,范蠡很有自知之明,明确说了“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的话。那如果说是后天的努力,就要追溯他背后的“伟大”老师——计然。留心之下,计老师关于做生意主要讲了以下两点:

一是定价应该双赢。买卖粮食,如果价格过低(20),农民的利益就会受损;价格过高(90),商人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如果商人不干了,那么钱就不能流通了,农民不玩了,那么土地就会荒芜。要想这个游戏玩下去,就必须交易双方都能得利,所以价格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30-80就比较合理,这样的话,农民和商人都能够得利,价格不会暴涨暴跌,国家的税收、市场的交易都能够得到保障。

二是钱物流转应该遵循规律。比如说你要积累货物,那么货物就应该保持完整无损害,至于钱,应该让它流转起来,不要积压。如果进行货物的贸易,那么容易腐败的生鲜食物就不能够长久地保存,不要想着囤积居奇。看到市场或仓库中的商品多少,就能够预测到将来的价格涨跌,如果东西太贵了,那么很快就会降价;如果价格太低了,将来一定会涨价。所以说价格是与数量紧密相关的,如果价格太贵,那么就要赶紧把手上的货卖出去,就像把粪土倒出去一样,绝对不要迟疑;反过来如果价格太低了,就可以考虑像珠宝玉石一样赶紧买过来。至于钱,就像流水一样随着货物的流转而转化,这就是“财上平如水”的道理。

越国用了计然的策略,十年之间就国家富强,把吴国干翻,成为“五霸”;范蠡用了计然的思维方式,十九年三次积累“千金之财”。好的道理,于国于家,屡试不爽。

其次是会花钱。赚钱很难,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也不少。但在范蠡身上,赚钱就像玩一样,而且赚了之后就散掉,散了之后更快的速度又赚到更多的钱。我们应该学习范蠡赚钱的套路,更应该思考范蠡花钱的智慧。范蠡是十九年“三致千金”,那是运用自己的智慧赚取的“干净”钱。赚了那么多钱后怎么办,享受生活是一种,做个守财奴是另外一种。范蠡属于“异种”,分了散了。史书上说“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也就是说分了不止一次,给了那些穷人、远房兄弟等,这是先富帮助后进、扶困济贫的楷模,是“富好行其德”的先进代表。

虽然说穷人可以有高尚的品德,为富不仁的故事也不少,但有钱了进德修业就更有资本,也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比尔·盖茨心目中“唯一”的赚钱英雄洛克菲勒,可能并不是因为洛克菲勒赚钱多或者赚得每一分钱都是干净的,而是他将所赚的钱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用于慈善;中国的企业家曹德旺、王石等富豪,也无一例外地投入到扶贫、教育、环境等事业中来。显然,我们知道他们很有钱,但有多少钱不见得知道。江湖上传颂的、历史上留下来的,很可能是他们帮助了多少人、做了多少慈善。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做生意的商人更是汗牛充栋。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并不为官方认可,被称为“末”的商人能够青史留名的屈指可数,被称为“圣人”的更是凤毛麟角。范蠡的厉害,也许不在于他为政为商的应对自如,而是他对天道、地道、人道的感悟和遵循,是他听从并践行了一个好老师的谆谆教导,更是他在花钱方面留下的“财上平如水”、“富而仁义”的财富观。没钱的可以学学范蠡“闻声知情”的本领,有钱的则想想范蠡“分散”千金的智慧。

(作者袁敏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会计学博士,研究方向:内部控制、资信评级等,出版有《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与质量控制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案例》等著作。)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