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辉瑞CEO公开信自曝定价策略,专利豁免能解决疫苗稀缺问题吗?

2021-05-11 08: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Idobon 返朴

专利的信息并不涵盖任何未经书面记载的经验和小技巧,也不会提供疫苗生产所需原料的来源。因此,豁免暂时消除了排他性权利,但没有解决当前疫苗稀缺问题。

撰文 | Idobon

2021步入5月,全球抗疫形势仍未明朗。一边是中、美、欧盟等国有序推进疫苗接种,一边是印度等数十个中低收入国家疫情再度失控,疫苗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地时间5月5日,美国政府宣称支持世界贸易组织(WTO)对放弃新冠疫苗知识产权保护的倡议,以扩大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美国贸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称:“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措施”。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赞扬此举是对抗新冠疫情的 “不朽时刻”。[1]

Covid-19疫苗专利豁免的提案最初由南非和印度于2020年10月提出,旨在暂时解除属于制药公司的某些知识产权,以便其他国家可以开发新冠疫苗的仿制疫苗。根据世贸组织协商一致原则,提案须获得164个成员国的一致同意方可生效。

美国政府的表态引发了多方争议。放弃专利到底能不能解决当前疫苗不够用的问题?哈佛法学院Petrie-Flom中心 “健康法案”(Bill of Health)平台发表长文解析了这一提案,认为新冠疫苗专利豁免是想用“错误的方法”达成“正确的目标”。[2]

这篇文章指出了解决当前疫苗稀缺的两个关键点:

1. 要会造疫苗

2. 要有足够的原料制造疫苗

而专利豁免无法满足任何一个关键点。

疫苗是生物制品,它的相对复杂性使其高度依赖于特定的制造过程和操作,而许多信息是没有写在专利中的。专利本来就是公开的,那么,除非专利持有人自己愿意合作,否则单单取消专利权不会让大家对“怎样造疫苗”懂得更多。许多评论家已经指出,仅通过专利公开的知识通常不足以使第三方真正能够复制疫苗。这就好像一道菜,仅仅知道原材料、调料、火候,是不足以烧出同样味道的。

其次,新冠mRNA疫苗是第一款大规模量产的mRNA疫苗,它所需要的制造设备是全新研发的,难以在短时间内推广到其他生产商;且目前生产所需的原料更是全球紧缺[3]。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豁免允许第三方自由使用专利中的配方,对提升疫苗产量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豁免暂时消除了排他性权利,但没有解决当前疫苗稀缺性问题。

文章中写道,实际上,疫苗供应商一直在渴望找到能够扩大生产能力的合作伙伴,然而,迄今为止,即使愿意转让专利疫苗技术,也面临着许多实际障碍:1)基础设备的缺乏;2)原材料稀缺;3)第三方是否有能力生产有效疫苗。

5月7日,辉瑞制药公司首席执行官Albert Bourla在Linkedin上发表了一封致全体员工的公开信,明确反对疫苗专利豁免提议。信中公开了疫苗销售的分级定价政策和疫苗销售的实际情况,并指出产能瓶颈不在于技术设备,而在于原料短缺。因此,专利豁免将极有可能扰乱目前的原料供应路线,给全球疫苗供应制造更多问题。[4]

公开信全文如下:

亲爱的同事们:

最近,美国贸易代表宣布将讨论放弃一些COVID-19疫苗知识产权(IP),给世界引发了一些混乱。辉瑞公司在确保公平和公正地分配我们的COVID-19疫苗方面做得够吗?拟议的豁免权是要带来解决方案还是制造更多问题?我今天写这封信,想和你们讨论这些问题。

公平和公正的分配从第一天起就是我们的最高行动指南。为了确保每个国家都能获得我们的COVID-19疫苗,我们必须做到两点:给出所有人都能负担得起的价格;制造可靠的、足够的疫苗。

第一点在早期就已做到。早在2020年6月,我们就决定采用分级定价的方式销售疫苗。较富裕国家的采购价大约相当于一顿外卖的价格,并将疫苗免费提供给公民;中等收入国家的采购价是前者的一半;低收入国家的采购价则为疫苗的成本价。许多极为贫困的社区会获得捐赠的疫苗。公平并不意味着我们给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公平意味着我们为那些需要更多的人提供更多。

要做到第二点,挑战则大得多,但我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实现这一目标。感谢我们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工作,以及辉瑞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我们宣布,我们将在2021年向世界提供超过25亿剂疫苗。事实上,我们的内部目标是30亿剂,所以我们对这一承诺相当有信心。今年实现30亿剂产量意味着2022年将达到40亿剂。这些疫苗不是专供富人或专供穷人,也不是专供北方或专供南方,这些是为所有人提供的疫苗。我们已经与116个国家/地区签订了供应协议,目前正与更多的国家/地区进行深入谈判,以期达成本年度27亿剂的供应总量。在所有协议最终敲定后,我们预计其中的40%,即超过10亿剂疫苗,将在今年流向中低收入国家。

这显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运送了大约4.5亿剂疫苗,大多数都流向了高收入国家。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制定分级定价政策时,我们联系了所有国家/地区,请他们下订单,以便我们分配剂量。当时,高收入国家预订了大部分疫苗。我个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通过信件、电话甚至短信联系了许多中/低收入国家的负责人,敦促他们预订疫苗,因为供应有限。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决定向其他疫苗制造商下订单,理由是当时mRNA技术还没有经过测试,或是他们有本地疫苗可供选择。有些国家/地区甚至没有批准我们的疫苗。不幸的是,其他疫苗生产商由于各种技术原因,无法履行其供应承诺。大多数最初没有选择我们的国家回来了,好在我们的供应量激增,可以开始与他们签署供应协议。我们预计2021年下半年,疫苗供应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到2022年,几乎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上周,我得到机会将以上事实报告给美国贸易代表,并解释为什么放弃知识产权只会破坏这一进展。这使我想到了第二个问题。专利豁免是会改善供应状况,还是会制造更多问题?我的答案绝对是后者。

当我们创造我们的疫苗时,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生产任何mRNA疫苗或药物。我们不得不从头开始创建基础的生产设施。凭借172年的优质制造传统,大量的资本部署,以及更重要的,一支由高度熟练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制造工人组成的团队,我们在创纪录的短时间内开发出了世所未见的、最高效的、生产救命疫苗的机器。目前,我们提升产能的瓶颈不是基础设施,而是高度专业化原材料的稀缺。疫苗生产中所需的280种不同的原料/成分来源于19个不同国家的供应商。许多供应商需要我们的大量支持(包括技术和资金)来提升产量。现在,几乎每1克原料一生产出来就立即运送到我们的设备,并立即可靠地转化为疫苗,立即运往世界各地(迄今有91个国家)。而拟议的COVID-19疫苗专利豁免,有可能破坏原料的市场流动,引发对关键原料的争夺。那些在制造疫苗方面几乎没有经验的企业可能会抢购这些原料,从而威胁到所有人的安全。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我担心专利豁免会让其他人不敢再冒大风险。在我们还不知道能否成功开发出疫苗之前,我们就已经部署了20亿美元,因为我们明白人类命运危在旦夕。最近,我又授权在COVID-19的研究和药物开发上再投入6亿美元。至此,我们在2021年的研发总支出已超过100亿美元。最近的言论不会阻止我们继续投资科学,但我不确定对于数以千计的小型生物技术创业者来说是否也是如此,他们完全依赖于投资者,而投资者投资的前提是其知识产权将得到保护。

结束这场瘟疫和为世界接种疫苗是一项巨大的、但可以实现的任务。我们仍然完全专注于尽快为世界各地的患者提供高质量、安全和有效的疫苗,并结束这一致命的大流行病。再重申一次,我们不会让政治阻碍我们的工作,我们将继续做我们最擅长的事情——做出突破,改变患者的生活。

5月8日,为期两天的欧盟社会峰会正式闭幕,欧盟各国领导人达成一致,暂缓新冠疫苗知识产权豁,并敦促美国向国际出口更多疫苗原料和成品。[5]

参考资料

[1] 1http://www.chinanews.com/gj/2021/05-06/9470918.shtml

[2] https://blog.petrieflom.law.harvard.edu/2021/05/05/covid-vaccine-patent-waiver/

[3]https://www.yicai.com/news/100962109.html

[4]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today-i-sent-letter-have-candid-conversation-our-drivers-bourla?trk=public_profile_article_view

[5] 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29837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原标题:《辉瑞CEO公开信自曝定价策略,专利豁免能解决疫苗稀缺问题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