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倾听不同声音,直面人生的不确定

2021-05-11 16: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不久前,学者刘瑜发了一条朋友圈,“极端太有诱惑力了,它的确定性以及确定带来的自信,它的简单以及简单带来的省心,它的易辨识以及因为辨识度所迅速集结的情感群体,真是太有诱惑力了。”人的天性偏向确定性,但直面不确定性才是打开更为广阔天地的起始,才能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理解更为多元的观点和多样的异见。

回望2020年,不确定性让几乎全体人类被迫同时按下暂停键的这一年,动物和自然界却出乎意料获得了喘息机会,比以往任何人类自以为的“热爱”和“保护措施”都要有效多得多。

即将到来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一个小小的进步,至少人类意识到了共存的重要。值此之际,我们采访了来自不同国界和领域的影像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建筑师和设计师,分享他们在各自领域对多样性与可持续的理解和创作。

影像艺术家

詹姆斯•威灵:恰如其分的变形

天空的瓦蓝、新生枝叶的翠绿、阳光洒向新叶所透露的嫩黄,摄影艺术家詹姆斯•威灵(James Welling)以三张蓝雪花照片的叠加展现2021年份的四月——为《周末画报》委约完成的新作《四月,2021》作为封面,是世界在漫长冬夜之后的焕然新生。

学生时代经历绘画、现代舞等专业训练,威灵辗转于影像、表演和装置艺术多种媒介,毕业作品最终着落在于“挪用艺术”(Appropriation Art)。而在25岁时,不满足于此前的创作方式,威灵决定专门使用相机——这一对他来说全新的媒介来创作——专业的纯艺训练作为基底、现代舞是第一挚爱、自学的摄影则成为他不二的创作媒介。这斜杠的经历也许也可以解释为何詹姆斯•威灵的摄影这般“善变”。

纵观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他的创作经常脱变,对新的摄影创作方式的追寻和探索从未停歇,如若按系列翻看其创作,很难看出一以贯之的延续性,甚至也很难归纳出创作风格,时而抽象、时而具象、时而黑白、时而斑斓,几乎每一个系列都是一场独立或并行的探险。

威灵也是摄影史中少数将技术摄影、媒介实验,以及观念、挪用手法等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常讨论物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展,或是微观世界中不曾被洞察的景观;他亦将建筑、表演、材料等领域的探索引入了摄影。

纵使“善变”,威灵的作品给人一种向内的、沉静的气息,即使是最浓烈的色彩,也在威灵的作品中缓缓流淌,有一种理性的温柔和克制;是处于有机与无机、自然发生与刻意营造交汇之处的细微波动。

艺术家

西斯特•盖茨:多重人生

他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艺术家,是尊重泥土和手作的陶艺人,是改造和翻新旧屋的社会实践者。他是西斯特•盖茨,一个用艺术改造社区的“爱唱歌、爱跳舞、热爱美”的非裔美国人。

盖茨的创作生涯从陶艺开始。他曾在一场演讲中称,自己与陶罐已打交道了十五年。“作为陶艺师,你学习着如何塑形这个世界。”他对陶瓷的记忆始于母亲的珍藏,那是几件带有发条的陶瓷天使像。

盖茨的父亲以维修屋顶为生。或受其影响,他也对手作充满兴趣。大学期间,盖茨第一次接触陶艺。当双手挤压、塑形泥土的那一刻,他感受了材料的质感和温度的美妙。“原来,用地球上最普通的材料也可以做美妙的东西。”他回忆。从那时起,他的陶艺生涯开始了。

“为什么我花了很多精力的瓶罐只卖25美金一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是无名之辈。这些陶器大批量生产,甚至可以卖得更便宜。但如果我是某号人物了,并赋予碗超越它日常的价值,那人们会更珍视它吗?”曾漫长与陶艺相伴的盖茨,曾一次次自忖它的意义和价值。而这,就是他的实验。

陶艺释放了盖茨的艺术能量。但他的魄力不于此。过去十几年里,他曾多次修建旧屋与废弃空间,将原址改造成一个个图书馆、音乐室、文化空间,其影响力也从个人覆盖群体,从民宅延伸到社区。

人们惊叹盖茨的能量。他从未回避自己的黑人身份,也从未闪躲自己对黑人历史、权利和世界公民话题的关注。他创作一件又一件作品,并将艺术的可持续机遇转换到更公众的场域。他说,任何改造都一个漫长的工程。“就像伤口,需要时间来愈合。”

建筑师

朱起鹏:用建筑挽留时光

对于建筑师来说,相比于设计一座全新的建筑,改造一座旧有建筑往往更具挑战。老建筑所特有的时间的痕迹让人着迷,而建筑师则妙手回春,使用可持续的材料、保留不同时期风格的多样性,最终让它突破仅被观瞻的局限,在当下焕发新生。

认识朱起鹏的渠道有很多种。可能是在著名的现场演讲系列上听他介绍私搭乱建的小历史,活灵活现地讲述一座庙是如何演变成菜场的故事。可能是在APP上听他追忆已经不复存在的北京城。

可能是在生活美学平台上看到他和几个朋友一起造房子的经历,在公众号上读到他写石家庄美食。又或者是建筑师更加乐见的方式——通过建筑作品来认识他。

获得经济学学士之后,朱起鹏在硕士阶段投身建筑学,之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也是中国古迹遗址协会(ICOMOS CHINA)最年轻的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工信部工业遗产保护专家组成员……

他先后参与主导了新疆北庭故城、北京宏恩观、后海的“嵯峨馆”等多个古迹改造工程……无论是项目、研究还是头衔,朱起鹏关心的议题中始终带着一种强烈的时间性,甚至总在研究一种已经消逝很久的事物。

产品设计师

许刚:设计是审视生命

设计师许刚说他做设计的动因是一种悲观情绪的沉淀。多年来,他带领着团队奔走于工厂、废墟、农田,将各类废弃物从大地上捡起、重新利用,熔炼于一件件家居作品中。

这些看似粗粝、原生态的造型,背后是似曾相识又宛如新生的建筑回收废渣材料,参差之间,美自然涌现。通过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他正试图找寻一种与世界的相处之道。

许刚将设计视为工具。一方面,他有着多样的设计经验,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另一方面,设计让许刚获得物质意义上的成功,也让他在创造的过程中与世界产生联系。技术很重要,但许刚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内心对于人文观念的好奇与追求。

过去的十年中,许刚处理过不少类型的工业垃圾。陶瓷碎片,来自瓷都潮州,建筑废渣,采集自一个个工地和工厂。近些年,他开始进入农业场域,甚至将高原上的牛粪和矿石高温锻造成家具。

各种寻常意义上的垃圾,被他一一分解、拆碎,摇身一变化作低调、谦逊的桌椅灯具,重新在家居空间中被利用起来。这个过程被许刚描述为:使熟悉的东西陌生化,使清晰的东西模糊化。

材料设计师

宋悠洋:可持续触手可及

如何践行可持续生活?材料设计师宋悠洋的观点宽容而开放:“真正的可持续是一种人们可以自然遵循的生活方式,不能去过分苛求消费者;政府、设计师和产品供应商等都有着重大责任,需要大家去共同努力。”

她目前正在研究、设计的APeel 新材料着眼于日常,旨在让可持续触手可及而且简单明了,并以此为媒介连接起一个多方互动的生态系统。

宋悠洋选择这个领域既出于解决学业上的难题,也源于对传统材料行业的担忧和反思:“学生时代做设计,我找不到可用的环保材料或者生物可降解材料来实现自己的想法;研究生阶段我选择了跨学科项目,开始尝试自己做新材料。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目前传统材料行业对环境造成破坏,有担心和思考。两方面相结合促使了我开始对环保新材料的研究。”

她和团队首先观察身边事物和日常生活,发现大量生物材料被简单丢弃,其极大的再利用潜力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所以他们选择以此为原点,并最终发明了APeel。

监制—Carrie Cao

编辑—Y

撰文—陈西安、Sapphire、周渐佳、拉风、Lewis

封面—詹姆斯·威灵(James Welling),《四月,2021》,2021年,由《周末画报》委托创作,©詹姆斯·威灵,图片由艺术家及卓纳画廊提供

内页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设计-木谷

原标题:《倾听不同声音,直面人生的不确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