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加速构建“适老社会”

澎湃特约评论员 任君
2021-05-11 15:4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无论是按照1956年联合国划定的“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标准,还是按照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的“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标准,中国均已进入不折不扣的老龄化社会。

一定程度上说,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这个难题,但对于中国来说,这一问题却较为复杂。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的人口激增,以及一段时间内节制生育带来的少儿人口比例下降,中国的老龄化不可避免带有深刻的制度性痕迹。要破解人口均衡发展的年龄结构问题,注定需要一个较长、也较艰难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以往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人口红利会逐渐衰减,而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增加;再如,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必要根据人口状况做相应调整等等。

从2016年元旦起,“全面二孩”政策实施。这一针对“少子化”现实推出的鼓励生育政策,一开始并没有实现人口激增效应。这是因为,人口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不是一纸“放开令”就能立竿见影的。另外,与单纯的生育政策相比,一个社会的其他配套政策也有一个反应和跟进的过程。这也表明,在人口问题上,要避免任何简单化的思维,而是要以系统思维、整体布局全力应对,其中加快构建“适老”社会还需加快脚步。

一者,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协调动员,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组合效应,如降低制度成本,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医疗、教育压力,提高民众生育意愿,消除一般家庭恐婚恐育心理;巩固社会保障,完善养育等人口服务体系等等。

人口政策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生殖政策,还牵涉到国家、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也关系到教育、医疗、房价、就业、养老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安排,需要综合施策、一体发力。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不是孩子生下来就算完事,而是要有一个可期待的预期。

再者,应对老龄化,也不该简单把老人当成发展的包袱,而是要充分发掘“银发经济”的潜力。既要支持普惠型养老服务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公共场所、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发展覆盖城乡、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公共服务项目,也要发展各种层次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相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实,相关的制度体系会逐步健全。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展开了形式多样的“适老化”政策尝试,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总体来看,仍存在水平不高、准备不足、城乡不均衡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一些老人衣食无忧后,仍面临看病和养老困境,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都有待改善、提升。 

人人都会老去,人人正在老去。当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就需要作出积极的制度响应,让每一个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拥有幸福的晚年。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