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论】钱多不傻

不是只有中国人才喜欢“洋货”。不然的话,“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怎么来的呢?全球化怎么会有?最初,享用“洋货”的权力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有的。洋玩意儿往往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都喜欢把番邦贡品一一记录在案,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炫耀,向后世炫耀。今天的故宫里还有不少这样的物品。当然,大象、狮子什么的都看不到了。
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为止,中国人出境旅行并不容易,出国主要都为公干。出境旅行者有一定“外购指标”,因此形成了“第一代购物潮”。没有国门的开放和财富的大幅度增长,新一代购物潮不会到来。1997年,《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实施,自费旅游才成为可能。所以说,买得起、买得到是好事儿。骂“钱多”的人才傻。
中国人出国消费的金额已经是外国游客在华消费的好几倍。2009年中国出境旅游消费开始超过了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出现23.25亿美元的逆差,从此逆差规模逐年扩大。这个数字今年有可能突破1000亿美元。有个错觉以为,“购物狂”出国旅游买的都是奢侈品。其实奶粉、日用品、保健品等等都很受欢迎。男男女女到香港都爱逛药妆店。他们不仅帮自己买,还帮朋友带。
“购物狂”不喜欢亏本买卖。外国商店也想方设法打折,吸引顾客。“十一黄金周”、春节,还有不少国家为中国游客定制购物节目。从机场到购物中心,服务员中文说得比中国人还溜。打折面前,人人平等。中国旅游业者倒是应该反思逆差背后的旅游竞争力差距。入境游客八成来自港澳台,剩余部分也主要来自周边、非洲国家。这说明国际化还很不够,产品结构、服务质量、宣传手法确实有很大改进空间。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今年6月的估算,购物(常常是奢侈品)占中国游客海外消费的三分之一。买得起奢侈品的有两类人,钱是自己挣的;钱是别人帮自己挣的。钱是自己挣的,又分两类,买奢侈品给自己的;买奢侈品给别人的。买奢侈品给别人的,也分两类,自愿的和不自愿的……反正,别把钱都看得那么坏。按照今年这个形势,能出国大采购的,多半靠勤劳致富,属于好同志。
批评“购物狂”的人看到“奢侈”,“购物狂”看到“便宜”。不要批评妻子或者女友大采购,她们都是勤俭持家好帮手。她们算汇率、侃价的时候,小算盘拨得嘚啵嘚啵响。人民币越值钱,购物越来劲。钱多了,中国人仍然是理性人。至于国内外奢侈品价格差之大,不再赘述。看中国游客多么不辞辛劳把它们搬回家,就知道了。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减税,企业家加油,腾空中国旅行箱。旅行本来就应该是很轻松的事儿,谁也不愿意弄得跟打仗似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