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筑牢心理防线 让反诈知识入脑入心 | 筑牢心理防线是有效防诈的重要一环

2021-05-16 20: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诈骗行为已向网络空间迅速蔓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上升趋势明显。诈骗受害人广泛分布在各个年龄、学历、职业层次,即便是在防骗能力相对较高的主体如白领、教授、高校学生等群体内也不乏被诈骗案例发生,因此亟待有效预防。根据犯罪预防原理,有效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一环是有效筑牢心理防线,这就需要在分析电信网络诈骗中受害人的心理特质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潜在受害人变成真正的受害人。

与传统诈骗相比,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利用网络空间的距离感与隐蔽性,更容易通过虚构事实、伪装获取受害人的信任,受害人也更难识别骗局,从而更容易放松警惕、落入圈套:一是诈骗分子充分利用网络非接触特性而采取的手段大大降低了被害人的心理敏感度,从而使被害人更易受骗。网络化生存方式使现代人更易在心理上丧失防备意识:网购、网聊导致生活封闭,面对面交流大幅减少,部分人已经在心理上习惯了不见面的网络交流。由于网络交流不见面、非接触是常态,受害人通常较少也较难通过网络直接验证对方身份,这就给了犯罪分子更多可乘之机。二是诈骗分子利用网络非法获取个人信息,针对被害人量身定制骗局,让被害人更难识别真假并基于错误认知与信任心理而受骗。在几年前发生的山东临沂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中,诈骗分子正是窃取了徐玉玉的个人高考录取信息,才能精准伪装录取学校以收学费的名义骗取了她的信任。网络时代个人信息易于泄露,这就给了诈骗分子精准诈骗提供了更大空间,被害人在对方掌握自己精确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即便是比较谨慎了,也较难防范。三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诈骗分子利用一些新技术制造可信度高的拟真信息实施诈骗,也更容易使被害人上当受骗。

面对诈骗分子充分利用网络特性多层面突破受害人心理防线实施诈骗的问题,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一方面需要及时反复地向大众普及典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形成普遍的防诈心理认知;另一方面要强化平台治理责任,防范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全力斩断电信网络诈骗链条,进行源头预防。

此外,针对电信网络诈骗中受害人难以验证信息真伪的这一痛点,结合心理学规律,相关部门应积极宣传、引导人们形成网络环境下仔细验证信息的心理惯性,增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心理敏感度,切实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反复宣传官方或正规信息发布渠道及方式,提醒民众认真核对信息真伪,帮助民众有效辨别虚假信息,并形成认真验证习惯;另一方面,社区民警与社区、网格员应做好辖区内的防诈宣传与服务,定期公布诈骗案例与验证信息的方法,并向辖区群众公布具体联系方式或防诈咨询渠道,方便一对一具体指导群众多渠道验证信息的真伪。

原标题:《筑牢心理防线 让反诈知识入脑入心 | 筑牢心理防线是有效防诈的重要一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