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初心50城|延安:红色圣地的产业升级之路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实习生 何朗朗
2021-05-18 18:34
来源:澎湃新闻
初心之路 >
字号

“在中国,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延安。”一名当地的受访者如是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说道。

80多年前,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3年。

在那个积贫积弱、战火纷飞的年代,延安保留住了红色中国的火种。此后,从延安到全国,一个又一个红色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时光荏苒,延安作为红色精神的象征,始终被全体中国人所铭记。

延安宝塔区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80多年以后,走在这座陕北革命老区的老城,可以见到许许多多的窑洞。在这些山脚下的窑洞里,仍然陈列着革命先辈留下的床、书桌、沙发等旧物,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一个个革命旧址仍在不断向人们诉说着这段历史。

而这片“红色圣地”的故事又不止于历史,它也在用自身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书写着当下和未来。

1907年,中国第一口陆上油井在延安诞生,开启了这座城市紧紧依靠矿产资源的经济发展史——以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为代表的矿产资源开采,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延安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支柱。

然而,随着能源的不断开采与使用,加之世界范围内相关能源价格的波动,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议题频繁地出现在当地政府政策规划及学界讨论中。

延安作为资源型城市,当时在产业发展上的转型迫在眉睫。

如今,在延安沟壑起伏的山地上,零星的石油钻机仍然在运作,而更多的是成片的果林,“延安苹果”、“洛川苹果”已经发展成家喻户晓的品牌。

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到走现代农业之路,加上红色旅游带动生态旅游发展,一个多元化发展的革命老区正在焕发新机。

延安新区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资源型城市破局

历史上,延安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1935年,中共中央到达吴起镇,之后进驻延安,一直到1947年3月转战陕北。在十余年间,延安一直都是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所在地。

而延安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来自改革开放后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延安曾被国家确定为资源型城市,以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为代表的矿产资源开采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

在辉煌时期,石油工业对延安经济总量的贡献达到70%以上。然而,相对单一的经济和产业结构面临着巨大风险。2015年,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延安的经济发展遭受冲击。

2015年上半年,延安市的GDP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2.2%,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可以说,延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2016年举行的延安市第五次党代会,被认为是延安经济转型的一次总部署。

此次会议提出,延安接下来五年要大力实施“高端能化强市,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生态环境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这也被认为是延安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

延安经济发展的“症结”在结构、难点在结构、突破点也在结构。中共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曾撰写过一篇题为《关于推动延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的文章。他在文中表示,延安的转型升级,要持续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多元支撑、多极增长、链条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求突破。

位于延安富县的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是延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该项目自2015年9月全面启动以来,各生产装置、公辅系统经过不断调试、优化,运行逐步趋于稳定。2019年,世界首套全流程采用溶液聚合法工艺技术的乙丙橡胶装置顺利投料并产出合格产品,这标志着该项目全流程已成功打通。 

通过这些内部结构优化,包括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内的200多个重大转型项目建成投产,从资源初级加工不断向高端能化发展,发电量、LNG产量快速增长,聚烯烃、苯乙烯、甲醇等化工产品从无到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官方数据显示,延安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实现的增加值由2015年的3.70亿元增加到2020年4.97亿元,精细化工制造由2015年的4.97亿元增加到2020年21.97亿元,LNG由2015年的4.4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4.11亿元。

延安苹果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图

苹果产业“后整理”

如今,在延安沟壑起伏的山地上,零星的石油钻机仍然在运作,而更多的是成片的苹果林。

站在自家的50来亩地上,延安柳林镇孔家沟村的果农大户张颜斌对今年十月的丰收充满信心。

今年46岁的张颜斌皮肤黝黑,常年的风吹日晒在他脸上已刻下岁月的褶皱,特别是笑起来的时候尤为明显。如今,35亩已经挂果的苹果林,让他的脸上常挂笑颜。

上世纪80年代,张颜斌家是村子里最早一批种上苹果树的农户。虽然当时的苹果种类杂,管理粗放,价值低,但还是比种庄稼要收益高。为此,张颜斌的父亲开始用家里的地种起苹果树。

由于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果林都在山坡上,张颜斌的父亲为了给果树施肥,只能通过驴驮人挑,上山干活。尽管辛苦,但苹果带来的收益让他的父亲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万元户”,这让村里人都察觉到了种苹果的价值。

1994年,张颜斌初中毕业后就回到家,开始帮着家里种苹果。他告诉澎湃新闻,当时他家一亩地的苹果产值就达到600元,而现在一亩能卖到8000元。

延安具有生产苹果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这里土质疏松深厚,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我国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的优势苹果产业带。

延安市果业中心副主任王建峰告诉澎湃新闻,2016年10月9日,第一届世界苹果大会在延安召开,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苹果专家和学者对延安苹果连连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世界园艺学会主席·德罗现场品尝了延安苹果后感叹:没有想到在如此陡峭的山梁上,能生产出这么好吃的苹果,这真是一大奇迹。

张颜斌的果园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图

张颜斌种苹果的这些年,也正是延安逐渐推进构建以“延安苹果”、“洛川苹果”等品牌的发展之年。

2017年,延安市委、市政府提出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着力在苹果分拣、包装、冷藏冷链、市场营销等环节下功夫,延伸苹果产业链,让群众实现全产业链增收。

王建峰表示,近年来,延安市坚定不移实施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后整理”,加快建立分级分拣、冷链物流、包装储藏、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群众在全产业链上稳步增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厚实的产业基础。

如今,延安市苹果面积达到400.2万亩,产量370.4万吨,约占世界的1/20,全国的1/9,陕西的1/3。2020年鲜果产值200.4亿元,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来自苹果,专业县、专业镇、专业村农民90%以上的收入来自苹果。

2018年,延安实现整体脱贫,苹果产业功不可没。通过近40年的大发展,苹果已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从业人数最多、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

通过产业“后整理”,延安苹果产业装备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我们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每年投入约一个亿的资金支持苹果产业发展。目前,延安已建成最先进的4.0智能选果线103条,选果能力达到每小时350吨以上,实现了苹果颜色、大小、糖度、硬度、霉心病等内外品质精准分选,为分级分价销售奠定基础。”王建峰介绍道,目前延安市果品冷藏和气调贮藏能力达到147.3万吨以上,扩大了贮藏规模,延长了苹果销售周期。同时,当地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组建冷运公司21家,配置冷藏运输车110辆,次冷运能力达到2727吨,实现高端市场冷链配送“全程鲜”。

如今,张颜斌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自家的苹果。“以前我家的苹果都卖给果商,果商再卖出去就是人家的品牌,现在有了电商,全国各地都可以直接找我买苹果,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张颜斌透露,现在他一年收入中的七八万元都来自电商销售的渠道。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图

红色旅游焕新颜

在王建峰看来,一片片果林为农户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延安的生态环境。

有了好的生态,以红色旅游为主基调的延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踏青。

目前,延安共有革命旧址445处,仅延安市区内就有革命旧址168处,全市的42家A级景区中,有19家为红色旅游景区,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城市。

长期工作生活在延安的甘泉县旅游开发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樊斌发现,作为当地新开发的旅游景点,他们所管理的甘泉大峡谷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先被延安的革命遗址吸引而来,再来寻找这里可以进一步游玩的景点。

“很多人来到延安,看完革命遗址后,还想再找这里的自然景观进行游玩时,就找到我们这里来了。”樊斌告诉澎湃新闻,甘泉大峡谷于2017年8月正式对外接待游客,2019年12月就正式成为国家3A级景区。这些年,景区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过去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交通更加便利。

景区周边的村子和当地的村民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位于甘泉县下寺湾镇的张家沟村就紧紧依托大峡谷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以提升。

当地人郭延凤从小就知道甘泉大峡谷的存在,但那时,峡谷并未被开发成景点,那里不过是小时候父母去拾柴的地方。

2017年以前,郭延凤在延安市区工作,听说景区设立以后,她立刻回到村子里,把自家年久失修的窑洞院子改造成了民宿,成为村子里最早的一家民宿。

“旅游发展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契机,既翻新了老院子,又可以在父母身边工作。”郭延凤告诉澎湃新闻,老天爷将大峡谷留在张家沟村,经过旅游公司的运营,游客越来越多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融入旅游产业的发展。据了解,张家沟村已有超过20户的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郭延凤家民宿改造前  受访者供图

如今郭延凤家的民宿小院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图

在带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延安红色旅游也在推陈出新,想方设法盘活相关的旅游文化资源。

据延安市文旅局介绍,为了让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使之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当地始终坚持努力将延安打造成为全国教育培训新高地,不断向全国人民输送“精神钙片”。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优化课程设置,设计出“西北革命线”“长征落脚线”“大生产运动线”“转战陕北线”“知青岁月线”等精品参观学习线路,开发了“吴家枣园毛岸英拜师学艺”“梁家河知青岁月”“西北局革命旧址”等现场教学点,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形式,把延安革命历史变成了思想教育的鲜活教材,把延安的红色景点变成了思想教育的生动课堂。

目前,延安市红色教育培训班级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培训学员已经涵盖了全国31个省份,以及港、澳、台地区。

2019年,延安全年共承接红色教育培训逾25万人,市域内42处革命旧址被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确定为现场教学点,每年接受现场教学培训的厅级以上学员达到7000多人,20多个国家部委、高等院校和部队在延安建立了教育教学基地,红色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使延安旅游提升了内涵和品位,有力地拉动了旅游消费。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期间,延安接待游客159.7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77%和72.93%,恢复到2019年的62.7%和145.9%。

“十三五”期间,来延游客由2016年的4025.2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7308.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016年的228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95亿元,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保持在15%以上的增长速度。

此外,延安还将重点革命遗址“搬”进了互联网,也成为延安数字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

2017年,延安市联合相关互联网公司共同打造了“圣地延安数字博物馆群”,以枣园、杨家岭、中共中央西北局、鲁艺革命旧址和宝塔山、革命纪念馆、梁家河、学习书院为代表的“圣地延安数字博物馆群”初具规模。

圣地延安数字博物馆群通过实地取景,采用720°全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体验等先进技术,语音导览、视频介绍、互动分享等特色功能,借助领先的数字化技术来传承革命精神,追寻革命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线上游览体验。自上线以来,该数字博物馆群已获得超过5000万次的点击量。

至此,延安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带来发展“新动能”;苹果产业“后整理”整出增收好前景,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带动生态旅游、智慧旅游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出延安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延安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格局已经打开,革命老区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蒋晨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