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家林业局原局长赵树丛撰文回顾袁隆平:平生功业苍生知

澎湃新闻记者 蒋子文
2021-05-26 11:13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他(袁隆平)用幽默的语言说,他做梦都希望水稻能够像高粱一样高,稻粒能够像花生米一样大,让饥饿的魔咒永远远离人间。”

5月25日,由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刊物《农村工作通讯》官方微信公众号刊发了一篇由国家林业局原局长赵树丛撰写、回顾自己与袁隆平交往经历的文章。

公开资料显示,赵树丛,男,汉族,1955年3月生,山东诸城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69年6月参加工作,197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曾任山东省泰安市市长、安徽省安庆市市长、安庆市委书记等职。2003年1月,赵树丛升任安徽省副省长,于2006年10月跻身安徽省委常委。2011年4月,赵树丛进京履新国家林业局副局长,于次年3月任国家林业局局长。2015年7月,时年60岁的赵树丛卸任国家林业局局长。

本文图均为  农村工作通讯微信公众号 图

在上述微信公众号2021年5月25日刊发的《平生功业苍生知》一文中,赵树丛提到了自己在担任安庆市委书记、安徽省副省长期间与袁隆平的几次相会。

比如,文章写道:“2000年7月初,袁老到安庆主持召开一个全国两季优杂交早稻示范现场会,我和安徽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李成荃女士、怀宁县委章福齐书记等同志陪同他到怀宁实地考察。在皖河乡和三桥镇,他看到几个一千多亩的大片示范区长势良好,当地干部群众热情高涨,兴奋地对我说,‘我们搞科研,就是要依靠高科技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这样,民不愁、国则强。’他还特别称赞怀宁县的县乡干部重视技术推广,解决实际问题,顺口借用改编了郭沫若的名句:‘社会主义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与福齐书记同行的县乡干部都很受鼓舞,干劲倍增。”

而听说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后,赵树丛通过杂交稻中心向袁隆平献了花圈。他写道:“让我们看看那些雪片一样飞向长沙的唁电唁函,看看各类媒体特别网络社交媒体,那些发自肺腑悼念言语,看看那些从全国各地奔向长沙,去送他最后一程的不知姓名的泱泱百姓……人民群众把袁老抬得很高很高!”

附:平生功业苍生知

赵树丛/文

2021年5月22日,我在海南乐东尖峰岭考察爱自然基金会的自然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到了东方大田自然保护区。岛上热浪冲天,气温高达37度,午后,我收到了一条不愿相信但又准确无误的消息,令我周身发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几乎全国的主流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都在沉痛宣布: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于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我长期从事三农工作,一直高度关注粮食生产,从内心崇敬袁老,我们也是忘年之交。

本文作者赵树丛(右)和袁隆平的第一次会面

1998年,我被交流到安徽安庆市任市长。就地理位置而言,安庆市区包括所辖县区都在长江的北面,但就气候纬度和生产生活习性来讲,是真正的江南。水稻是这里经年不衰的当家作物,老百姓生活的根本。这里,人们把谋生叫做“稻粮谋”,把有点本事的人称为“能吃几碗干饭”。就连桐城派文化中都有“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的名句。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这里曾经在轮作茬数上下过很多功夫。按照安庆地区的光热生物量条件,种三季稻是可能的,人们也试验过。但后来认为“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主要还是种双季稻,或一油一稻、一麦一稻。即使这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里仍处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当中。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安庆的粮食产量一增再增,干部群众种植杂交水稻的积极性逐年增高。到2000年,安庆的粮食种植面积已达到570万亩,总产量190多万吨。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优质品种达80%以上。安庆市有100多个乡镇,广泛种植“两季早杂香两优68”。

袁隆平院士在安徽芜湖考察水稻种植

2000年7月初,袁老到安庆主持召开一个全国两季优杂交早稻示范现场会,我和安徽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李成荃女士、怀宁县委章福齐书记等同志陪同他到怀宁实地考察。在皖河乡和三桥镇,他看到几个一千多亩的大片示范区长势良好,当地干部群众热情高涨,兴奋地对我说,“我们搞科研,就是要依靠高科技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这样,民不愁、国则强。”他还特别称赞怀宁县的县乡干部重视技术推广,解决实际问题,顺口借用改编了郭沫若的名句:“社会主义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与福齐书记同行的县乡干部都很受鼓舞,干劲倍增。

2003年,中央和省委安排我担任副省长,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当时全国正处在粮食产能的下行波动期。再加上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安徽全省粮食产量跌破了500亿斤。市场粮价也有波动,我深感“亚历山大”。2005年,我们采纳安徽农业大学胡承霖教授的建议,在全省开展了“小麦高产攻关行动”,继而又发起了“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当时在安徽叫“粮食高产创建三大行动”,省委省政府列为重点工程强力推进,我们还制定了一个到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800亿斤的宏伟计划。

在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作物中,水稻占安徽全省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安徽人对吃大米情有独钟,江南一带都把大米饭、干饭、白饭统称为“饭”。安徽省粮食高产创建,提高水稻产能,理所当然的是一大重点。

芜湖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米市之一。袁老对这里有特别的感情,他母亲华静在学校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芜湖一所小学教英语,他还对芜湖的同志们说过,“我熟悉芜湖,我母亲带我来过这里。”

当时,芜湖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王沧江同志,是一个极具责任心,又有思路有方法的三农干部。他对科技兴农有着独特的方法学,善于用看得见的目标,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他和他的三农团队多次拜访袁老,共同提出了一个“种三产四”的口号。就是用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种三亩达到四亩的产量。这件事得到了袁老的倾力支持,他的工作团队和芜湖市密切合作,在芜湖安排20万亩的大面积试验,连续干了三年。

2008年9月3日,由安徽省政府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共同举办了一个水稻产业提升高峰论坛。袁隆平院士来了,朱英国院士、谢华安院士也来了,邹江石教授、李成荃教授等全国一些知名水稻专家都来了。在院士教授们和各路媒体的见证下,现场收割测产,平均单产达到724公斤,而前几年的平均单产是491公斤,达到了“种三产四”的目标。袁老看到这个结果非常兴奋,他建议5年内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以上,能够产8000万亩的粮食,相当于增加了2000万亩的耕地,可以多养活3000万人。

他还直接向我建议安徽省在五年内发展到1000万亩,产1300万亩的粮食。他还给我支招,要良种、良法、良田一起上,农机农艺一起搞。他说在亩产700公斤的基础上,以后的目标是亩产900公斤、1000公斤,实现他的“禾下乘凉之梦”。他用幽默的语言说,他做梦都希望水稻能够像高粱一样高,稻粒能够像花生米一样大,让饥饿的魔咒永远远离人间。

袁隆平院士参加水稻产业提升高峰论坛

这次论坛之后,我们和袁老的关系更密切了。他担任了安徽省和芜湖市的科技顾问,安徽省粮食高产创建的三大行动也顺利开展。2018年,全省的粮食产量达到800亿斤。

2011年,中央调我到国家林业局工作,不再直接参与粮食生产了。但对袁老的科技成果,我还是特别关注。他在山东青岛开展海水稻的科技攻关,最高亩产620.95公斤。2011年,他实现了杂交水稻亩产900公斤。就在今年5月,他在三亚试点示范的“超优千号”杂交稻测产达到了1004.83公斤的好成绩!

袁老的梦想实现了,他带着亿万人民温饱无忧的幸福感走了。

毛泽东主席曾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讲过,“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著名诗人臧克家说,“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袁老的一生,都在为提高水稻产量,解决人民的吃饭大事而奋斗!他的精神,他的人格,他的贡献,比泰山还重!

我的朋友、已经退休多年的王沧江委托几位老三农,奔越几千里,从芜湖赶到长沙送别袁老,看到了人们对袁老爱戴、崇敬、痛惜的动人场景。还特别打电话告诉我,通过杂交稻中心代我给袁老敬献了花圈。

让我们看看那些雪片一样飞向长沙的唁电唁函,看看各类媒体特别网络社交媒体,那些发自肺腑悼念言语,看看那些从全国各地奔向长沙,去送他最后一程的不知姓名的泱泱百姓……人民群众把袁老抬得很高很高!

问汝平生功业,天下苍生尽知!

敬爱的袁隆平先生,我们永远怀念您!

2021年5月24日于济南

    责任编辑:钟煜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