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苏区精神集中诠释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上官酒瑞
2021-05-30 12:05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等专栏后,澎湃新闻继续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开启“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

今天的关键词是:苏区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苏区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在领导土地革命运动中开辟并建设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包括赣南、闽西、湘赣、湘鄂赣、湘鄂西、鄂豫皖、海陆丰等根据地。这其中,中央苏区地域最广,影响最大。特别是,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并随后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这是与国民党政权性质完全不同的新型政权。

苏区时期是党建设红色政权的初次尝试期。适应革命斗争需要,党通过了宪法大纲、土地法令、劳动法和关于经济政策的决定等,领导军民开展了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建设。尤其是在群众支持下,多次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积累了局部执政的丰富经验。党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与伟大实践中,铸就了苏区精神。

在2011年11月召开的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结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其中,坚定信念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求真务实是苏区精神的精髓;一心为民是苏区精神的本质;清正廉洁是苏区精神的品格;艰苦奋斗是苏区精神的要义;争创一流是苏区精神的特质;无私奉献是苏区精神的内核。这几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伟大苏区精神,这集中反映了红色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是跨越时空、不断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

坚定信念是灵魂

在国民党军事“围剿”下,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转战井冈山下,但遭遇了失败。加之,中央“二月来信”对革命局势与力量估计也有些悲观。于是,红四军内出现了一种悲观情绪,有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为此,毛泽东还作了回信,阐释了革命发展的形势和必然趋势,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表达了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心。他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眺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历史也确实如此,1930年至1931年间,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其他各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发展。

在苏区,无数革命先烈信念坚定、不惧牺牲。比如,方志敏是闽浙赣根据地的创立者,不幸被捕后,宁死不屈,慷慨就义前写文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在敌人威逼利诱下,他毫不退缩、决不变节,面对枪口、从容不迫,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信念。

求真务实是精髓

苏区时期,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一度盛行,给革命发展带来了惨痛教训。为此,毛泽东不是从苏联经验、共产国际指示出发,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革命道路。他一边开展革命斗争,一边搞调查研究,先后在寻乌、兴国、长冈乡、才溪乡等地调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1930年毛泽东写出的《调查工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进而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等,被后人不断传颂的经典论断。这也为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奠定了基础。

正是坚持了求真务实认识论、方法论,根据地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短短几年里创建一支相当规模的人民军队和一系列革命根据地,并推动根据地建设取得重要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注重调查研究,根据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心为民是本质

当时,共产党要反“围剿”,要发展壮大,必须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实施了不少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明确提出该政府实行的是工农民主专政的国体和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规定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都能通过直接政治参与和普遍民主选举的方式参与苏维埃政权的管理。毛泽东则说苏维埃是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机关。

那个时候,苏区干部和红军想群众之想、急群众之急,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毛泽东提出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要求:“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比如,长冈乡有农民房子被火烧,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有人没饭吃,政府就捐米救济,这些虽然是小事,但群众因此热烈拥护党,纷纷参加红军。这是为什么?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就是“共产党真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清正廉洁是品格

苏维埃政府非常注重廉洁作风建设,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反贪污浪费运动,甚至还建立控告局、设置控告箱、聘请工农检察通讯员、开展群众评议等,接受群众检举监督。1933年12月15日,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建立监管制度,规定贪污500元以上者,就应处以死刑。在多个场合,毛泽东提出应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1932年5月9日,政府最高法院依照训令,对瑞金县苏区的腐败村长谢步升处以枪决,这是苏区反腐第一枪。

“廉洁奉公,勤于政务,一身正气”的良好品质得到了很好体现,还涌现了一批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好榜样。比如,何叔衡是党的一大代表,他到苏区后被选为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查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被称为“以身作则的好干部”;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则被称为“腰缠万贯的讨米人”;兴国模范县委书记谢名仁、长冈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昌宝等都是“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典范。1934年4月至9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在对中央政府各部检查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艰苦奋斗是要义

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苏区物质严重匮乏,生活异常艰难,但是党员干部发挥艰苦奋斗的品格,克服重重困难。在发生粮荒情况下,苏区开展了“借谷运动”、“节省运动”。1934年3月13日,苏维埃中央政府通过《红色中华》报发出“为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而斗争”的号召,要求全体干部每天节省一个铜板;不进馆子,不吃零食;节省办公费用;普遍建立节省箱,每个伙食单位建立一个菜园;开展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而瑞金中央机关后方工作人员,成立了“节约总会”,大家每天只吃两餐饭,节约一餐口粮支援前线。“节约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这是当时很响亮的口号。

有一首红歌传唱了苏区党员干部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苏区干部每次下乡都靠着“三样宝贝”,肩背干粮、脚穿草鞋、手打灯笼,日日夜夜干革命。还有,毛泽东“节约一根灯芯”,周恩来在前线“睡门板,枕砖头”,朱德与红军战士同编草鞋等,在苏区群众中传为佳话。

争创一流是特质

苏区的党员干部投身各方面建设事业,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创造了“第一等工作”,载入了苏区的光辉历史当中,凝聚形成了“争创一流”的精神特质。在工作中,涌现出了不少模范省、模范县、模范乡。比如,方志敏带领下的闽浙赣省就是模范,开创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工作方法,毛泽东称赞为“方志敏式”根据地,特别是开展对外贸易工作,向中央上交了数千两黄金白银。《苏区干部好作风》这首歌谣就就描写了苏区干部工作争创一流的局面。

这样的精神品格还体现为苏区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兴国县是苏维埃模范县,当时干部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员干部“十带头”的工作法,也就是从政治学习、军事训练、执行勤务、参军参战、遵纪守法、购买公债、节约粮食、优待红属、发展生产、移风易俗十方面进行比学赶超。于是,1932年政府发出扩红令,兴国有8万多人参加红军,占全县人口1/3以上,短短3个月就组织成立了工人师、少共国际师与模范师;反“围剿”斗争最困难时,兴国承担了支援62000担军粮的任务,两次支援前线71000多担,超额完成任务。周恩来对此称赞说“中国外国不如兴国,南京北京不如瑞金”;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模范兴国”的红旗,称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

无私奉献是内核

在苏区斗争中,党和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面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苏区群众把最后一碗米、一尺布、一块银元、一枚铁钉都奉献出来,支援红军、支援革命,做到了“红军需要什么、苏区人民就奉献什么”,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苏维埃”。

当然,最无私的奉献是苏区群众义无反顾、倾其所有支援革命、支前参战,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保卫苏维埃政权,瑞金有一家“八子参军、满门忠烈”,有一村17名子弟“共赴沙场,一去不归”等感人事迹。有统计显示,赣南先后有33万余人参加了红军、60万人支援前线战斗,其中30多万人献出了生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中,赣南子弟达到5万多人,长征路上平均每一公里就有3名赣南子弟倒下。这数不胜数的感人事迹正是苏区精神的内核,也是党和红军能够在极端艰难时期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