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抗日剧主打武侠元素,这样真的好吗?

疯妹
2015-01-24 17:28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大刀记》里的谷智鑫

        60后、70后对《大刀记》这个名字应该都不陌生,《大刀记》曾以或小说或电影或连环画的形式存在那代人的童年记忆中。正在山东卫视播出的电视剧版,收视也紧随热播剧《武媚娘传奇》和《何以笙箫默》之后,近日来全国网收视稳居前三,CSM50城数据显示《大刀记》的平均收视也在前五行列中。但奇怪的是,这部收视不错的剧,网上却没啥讨论,按照以往的经验,这种现象意味着这是一部中老年男性观众喜欢,但不太招年轻观众待见的剧集。

        《大刀记》原著出版已有40年,是山东文坛抗战小说作家代表人物之一的郭澄清成名作,这部小说在1975年出版以后即改编为电影、连环画、评书、话剧等多种形式作品,并在全国得以广泛传播。作为2015年抗日题材电视剧的”第一炮”,导演赵浚凯在播出前就坦言“不惧被比较被模仿”,因为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想必赵导也已经预想到开春以后抗日剧会怎样以“摧枯拉朽”的阵仗“刷屏”。

《大刀记》中,王珂饰演的门玉茹,是梁永生的青梅竹马。

        电视剧播出以后,内地影评人、作家曾念群盛赞剧中令人叫绝的动作场面“拳拳到肉,有武侠片的诉求”。可我只能说“10年前,这剧估计会被叫好”。有豆瓣网友评论《大刀记》“符合国内收看《小兵张嘎》一类题材的观众,就跟看《喜羊羊与灰太狼》一样”。不要说这个评价“无厘头”,也别说什么“不爱国”这样的话,《大刀记》作为一部影视艺术作品真的没啥好看,只是碰巧赶上了同类型题材播出档的空白期。

        首先,人物脸谱化,表演僵硬化。《大刀记》以“刀”为载体,主要讲述1937-1945年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梁永生(谷智鑫饰演)跟随师傅门书海学得一身大刀功夫,日军入侵山东境内,在鲁北各县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后,梁永生带领民众组建大刀队奋起反抗的故事。

        这是赵浚凯和谷智鑫的第五次合作,谷智鑫再演英雄人物,他这拿刀的架势很端正也很有血性,但如今的观众真的很少再会爱上“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了,大家已经被李云龙之类的人物抬高了眼界。虽说是尊重了原著,可是“文革”时期流行的作品放在如今的荧屏上,难道不该与时俱进,进行艺术再加工吗?

        其次,真的非常迫切地想说,谷智鑫以后选角色也该长点心了(或许他不想转型也有可能)。赵浚凯在媒体采访时说,“谷智鑫有偶像气质,但又有那个年代英雄的形象感在”。我认为谷智鑫明明可以戏路更宽广,在《恰同学少年》里,谷智鑫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点路子,可惜如今在抗日题材剧的热血英雄主义道路上走得也太远了。舞刀舞枪越来越驾轻就熟,却顶了天也就是个抗日剧里的打星。据媒体报道,谷智鑫的选角必先经由其父母亲,只有父母亲点头可演的剧本才会接。

黑子在《大刀记》饰演反派“白眼狼”。

        刻板教条,用这样的词来形容谷智鑫或者赵浚凯这般仍战斗在“打”戏舞台上的主创肯定不合适。对比近年来“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等备受诟病的国产抗战雷剧,《大刀记》不知道好多少,演员们个个用生命在用“刀”学刀法,高密度的动作戏确实看得出来导演的水准,不靠蒙太奇和替身的武侠范儿也确实很少出现在抗日剧里。可是,请问还有多少人相信光靠大刀就能杀退鬼子?如果扔掉大刀这个元素,这个剧跟一般抗战剧有差吗?不过是地域、人名、载体不同罢了。这所谓乱世里的众生相,说到底还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如何创新,不再纯粹教条教化缅怀追忆,把年轻观众也能吸引过来寓教于乐接受爱国教育,这是抗日剧需要思考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