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政厅|资源城市转型考:克拉玛依真的是鬼城吗?

​崔国
2015-01-27 22:16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编者按】

        或许,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路径和取向。有时“鬼城”之类的名号,反而成为大而化之的刻板印象,使人辨不清城市的真正面目。

        这里说的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新疆克拉玛依。往后,我们还将关注更多同类城市的转型尝试,如阜新、枣庄,希望能把它们看得更清楚些。

判断克拉玛依为鬼城的人,必然是看到了其城南商务区规模化的住宅开发。

        新疆的克拉玛依是名副其实的“鬼城”。地处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的“魔鬼城”是我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雅丹地貌风景名胜区,每年都有20多万游客从世界各地前往体验其胜景,众多影视作品也都曾在此取景。

        不过,克拉玛依还有另一个“鬼城”称号。去年,标准排名与《投资时报》联合发布“中国大陆城市‘鬼城’指数排行榜(2014)”(以下简称“鬼城指数排行”)。按照这一指标体系,中国未来可能会出现近50座“鬼城”——空城,克拉玛依榜上有名,排名第25位。初闻这一排名,几乎各地市民都在申辩自己的城市如何不是鬼城,证据一一罗列,在克拉玛依也存在同样的反映。

        对“克拉玛依鬼城”一说,或许可以有三层发问。

克拉玛依是鬼城吗?

        判断克拉玛依为鬼城的人,必然是看到了其城南商务区规模化的住宅开发,加之穿城河以南略显清冷的城区风貌。

        尽管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的状况,但我们不妨回归鬼城的基本定义。鬼城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城区住户少、入住率低、夜间亮灯指数低。然而,克拉玛依事实并非如此,其城南区所有已建住宅入住率非常高,甚至较偏远的南湖地区及其以南大片的住宅区,也完全看不出空置的情形。这与克拉玛依本身房地产投资市场小,大多为居民改善住房需求有关。

        在上世纪中叶建城以来,克拉玛依一直遵循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发展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住房水平本身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世纪交替之际,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当前克拉玛依大规模的城南片区住宅开发,几乎均为经济适用房项目。这意味着,大部分开发都为应对市民基本住房改善需求,只有极少量项目属商品房开发。这直接决定了克拉玛依房价不会过快上涨,即阻断了外来投资客投资房产的可能,同时,克拉玛依房地产市场也并非民间资本过量注入的爆发式增长市场,过度开发一说怕是并不成立。

        另外,克拉玛依最早以石油开发为基础建立,石油工人是城市的主要构成群体。油田开采多在距离较远的戈壁荒漠地区,经常需要工人就地暂住;即使无需暂住的工种,其工人也受路途遥远外加早年交通工具受限的影响,几星期甚至几个月无法与亲人团聚的情况十分普遍。尽管油田公司在通勤工具以及时间上会进行多方面照顾,如对新婚员工尽量提供条件每天返家,但严酷的环境及常年无法团聚的现实,还是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整个克拉玛依的离婚率。

        近年,随着交通以及油田自动化水平提高,情况有所好转,但离婚率仍保持在高位。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离婚并非闹得不可开交,实际上很多分离都十分平静,仅是因感情趋淡或生活需要而已。家庭拆解后,就意味着新组成的家庭或回归单身的个人,需重新购置新房,这也构成了克拉玛依新购房人群的重要部分。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产生的需求,加上城市正常发展的带动,就不难理解为何住宅开发看似超量,却不像其他城市一样高度空置。

克拉玛依不是鬼城吗?

        显然,下这样的结论也为时尚早。需要承认的是,既然被上述鬼城指数排行排在中间位置,在总体数据上必然符合相应指标。

        尽管克拉玛依已在新一轮新疆城镇体系规划中由“自治区二级中心城市”上升为“新疆区域性重要中心城市”,明确了“世界石油城”的发展战略目标,同时在近期的城市开发中,政府层面统一了“以大城市标准建设克拉玛依”的基本认识,然而,现实却并非顺利。当前,整个克拉玛依市城区人口仍在30万上下徘徊。因整个城市以石油工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及人口结构维持基本稳定,工业产业占主导地位,也使其他产业大量缺失。这其中包括政府忽视的因素,但更多因素来自市场机制的长期缺失。产业多元化不足,外加塞外相对恶劣的气候条件,使通过迁移导入的人口数量与克拉玛依建市之初相比日渐稀薄。

        不过,这并没有阻挡城市开发的大潮。城南区的开发如火如荼,新规划的城南商务区,同时在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超过4个,加上城北区即老城区在筹建的商业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仅仅这一数字,就已将目前克拉玛依的人均商业面积拉高到1平方米/人。若把原有准葛尔路沿线商业以及克拉玛依习惯上的沿街商业面积都计算在内,这一数字或将翻倍。更严峻的现实是,城南商务区尚有仍在开发中、与现有开发项目等量的土地。

        正如当地官员担忧的,对克拉玛依而言,巨量的商业开发项目,并非完全不合理,但原本规划10年完成的商业项目集中在几年内全部开发完毕,不得不引发众人担忧。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增长还远未跟上。

        仍在建设的大体量商业项目,整体启动且尚未全完成的3万套经济适用房建设,全城市民多在油田系统工作的统一作息,加上原本就并不流行的逛街活动和气候限制。综合这些,初到克拉玛依的人对其产生“鬼城”的心理意象,并不让人意外。

转型何所依?

        在一番针锋相对的辨析后,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无法判断克拉玛依现在是否鬼城,那它未来会不会变成鬼城?或许,这才是正确的发问方式。

        克拉玛依会否成为鬼城,最终关联城市转型是否成功的问题。众所周知,克拉玛依最早因油田而建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产业甚至建设都与油企绑定,城市就是油田,油田就是城市。这一现象今天虽因政企分离有所改善,但整个城市依赖石油产业的情况有增无减。

        从远期来讲,作为资源型城市,最终都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尽早谋划主体产业转型,才能避免城市沦为死城。从近期而言,在“世界石油城”的梦想下,克拉玛依规划了城南、城北、城东、城西以及白碱滩五大城市主要功能区,城北本身为老城区,而目前仅一个城南区的开发已引发鬼城猜想,其后的发展更令人担忧。因此,即便是为填充当前已开发的城市空间,导入人口,也必须尽快找准克拉玛依新的产业发展空间,转变石油独大的产业结构局面。

        当然,世界石油城的目标,不仅是为城市空间拓展提供理由,也明确了发展石油加工、科研、数字化、金融、贸易、旅游等领域的产业转变方向。石油科研中心已规划完成并即将建设。华为全球云计算数据中心、“天地图”灾备中心和北方数据中心、中石油新疆数据中心、新疆自治区数据备灾中心等智慧数字化项目均落户克拉玛依。昆仑银行、中石油自保公司等金融企业发展顺利。系统规划并逐步规范的油田工业旅游项目已经开展,如黑油山地质公园、克一井等工业遗存已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并统一管理;魔鬼城景区也正积极进行国家5A级景区建设。

        其绩可嘉,其路也艰。克拉玛依与多数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并非基于经济腹地与中心的关系而自然孕育和崛起,全因石油开采而人为选址和建设。在区域中与其他城镇的距离也较远,与周边地区联系相对较少,尽管克拉玛依城市总体规划中说明其作为新疆几何中心点的空间特性,但这种停留在纸面上的特性,在现实中没有给克拉玛依带来多少区位优势,其区域辐射力仍十分有限。

        因此,尽管如前所述的成绩不菲,最终克拉玛依消化的依然是本市既有人口。也难怪政府不得不商讨是否使用杀手锏——购房即可落户,以此双向协调城市产业转型与人口导入的关系。

        其实,只要有新的人口增长,城市转型就多了一条可选之路。近期发布的《2014新型城镇化蓝皮书》就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重要路径之一是消费规模的扩大以及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消费增加资本流通量,进一步产生新的制造或产业需求,从而拉动城镇形成良性滚动发展的新模式,足量的人口基数正是消费增长与升级的基础。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鬼城指数排行中采用的“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均低于0.5”这一评价标准,并不适用于克拉玛依的实际。这个标准的理论依据,来自国家住建部的占用地标准,每平方公里建成区容纳1万人口,即人均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米。从集约土地利用出发,这一标准对东部乃至大部分城市而言具有积极作用,但对本身处于西部且土地均为戈壁的后发展小城市而言,显得过于苛刻。实际上,小型城市克拉玛依,其土地形态与产业都较为特殊,遵循空间更宽裕、尺度更宜人的城市发展逻辑,这并非没有道理。一味遵循全国统一标准的做法,全将城市往竖向发展,本身就忽视了地方实际,甚至是导致千城一面的根源之一。因此,对于克拉玛依,或许“鬼城”本身就应该设定新的标准,或者说,今天所谓的“鬼城”称号实际代表了一座边陲城市探求自身发展模式的尝试。

        对于未来,其路漫漫,但克拉玛依或许有自己的方法。我曾妄断,克拉玛依是一座没有乞讨者的城市,也是一座没有雾霾的城市。当然,中国西部的很多城市都没有雾霾,然而,如果考虑到克拉玛依将“戈壁滩上的城市”、“以石油重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福利极为到位的城市”等近乎针锋相对的头衔都集于一体,再将之与国内任何一座其他城市对比,再审视前面的论断,或许会更加难能可贵。甚至,笔者在克拉玛依几天不到,就已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人文关怀、拼搏信念,且一一得到验证。这里不是说克拉玛依是世外桃源,但对它的未来可以有更多期待。

        (作者系《城市中国》研究员、同济规划院高级咨询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