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旗袍,上海女人的一身家当

2021-06-09 15: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董鸣亭 More城读

图片来源:网络

上海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但总有一件旗袍挂着,哪怕不穿,挂着看看也是一种享受。

有时候,我站在衣柜前,闭着眼睛想着自己年轻时苗条的身材,恨当初为啥不多穿穿漂亮的衣服?

人啊永远无法满足自己,就如衣柜里随时塞进新买的衣服,至于穿不穿是无所谓的。

示意图

上海女人的旗袍梦

前不久,我的长篇小说《蓝宝》续的首发仪式在扬子精品酒店举行,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位喜欢穿旗袍的上海女性,她的一生贯彻了整个上海的一部百年风云史,及环绕在她身边人物的风花雪月的故事。

为了参加这场活动,很多女读者都穿着自己喜欢的旗袍出席,有的还专门去订制旗袍,大家都记着了小说里的一位母亲对如何穿旗袍的评价,那就是女人,一旦穿上旗袍就是你一身的家当,你的举行、谈吐、学识、仪态,等等。

你要学着优雅,要对自己有束缚,这种束缚就是自律,一个有自律的女人必定是位出色的女性。

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写上海的故事,所以有缘结识了普凡先生。普凡前几年为外祖父沈吉甫先生写过一本《富贵人家》。

书虽不厚,但涵盖了整个民国的故事。

为了多了解一些过去的事情,在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我赶到普凡的工作室,听了不少关于他七姨母张蓉卿旗袍的故事。

普凡给我看七姨母的照片,一位已经九十多岁的老太太,穿着旗袍,吃着西餐,这身模样,无须多说,一举一动透露出上海名媛的风采,她,才是真正穿旗袍的女人。

七姨母张蓉卿

其父亲张丹荣历任交通银行北京上海分行 经理、上海海关关长

上海名媛与旗袍

七姨母是沈吉甫的过房女儿,普凡的干姨母,她的父亲张丹荣历任交通银行北京和上海分行的经理,上海海关关长,他生育了七个子女,其中,四女儿嫁给五金大王徐海通,上海最有名的“一品香西菜馆”的小开。

五女儿,嫁给了怡和洋行总买办、音乐学院洋楼的原主人、大华电影院老板的潘志衡。

七女儿,就是普凡称为七姨的张蓉卿,嫁给了当时的空军少将,后移居中国台湾。

七姨母张蓉卿和当时空军少将合影

从小在上海长大的七姨母,她的生活起居都离不开在上海时养成的习惯,喜欢穿旗袍,吃西餐,收藏了70多件,而且件件做工考究,质地上品,色彩优雅。

七姨母张蓉卿

七姨母身体健朗神情矍铄,当普凡先生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就像位老小孩一样,穿着整齐,等在楼门口许久,当她见到上海的外甥时,就挥手上前迎接,她的脸上带着上海女人的那份纯真的微笑,笑容里有少女的羞涩,她步履轻盈,脚上穿着有蝴蝶结的黑皮鞋,那身旗袍穿在她身上,身姿挺拔,大家闺秀,让人阅悉了上海曾经的风花雪月,她的头发虽然雪白,但一丝不乱,衬托着那身旗袍,仿佛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旗袍,都是有它的定位。

七姨母:张蓉卿

旗袍与西餐

作为外甥,普凡先生最喜欢听七姨母讲上海的故事,接风洗尘的晚宴,是老派上海人的作风,一起吃西餐。

七姨母对西餐特别有感情,那是她从小在上海吃惯的东西。

老太太由吃说到穿,又由穿说到待人礼节和交际圈中的风云人物,她说道:那时的上海有钱人家生活习惯大多是半中餐,半西餐,家人便餐、朋友小聚都爱选择西菜馆。

这些西菜馆的店堂不是很大,但多设火车座位,环境雅致且宁静。

七姨母张蓉卿年轻时期

老太太用一口道地的上海话继续说着:老上海从霞飞路由西向东,首先见到的是杜美路口那间店小名声大的“天鹅阁”和马路斜对面罗宋人开设的“高加索”。

她说的时候,兰花手指翘翘,不时地低头妩媚一笑,仿佛在品味自己年轻时的模样,接着如数家珍般讲起蕾茜、宝大、复兴饭店……

一爿接一爿,随着她的生动描述,让我们闻到了浓郁咖啡香味,回到了那个时代,置身于那沿途充满异国情调的氛围,那股咖啡香一直飘延到金神父路。

年轻时期的七姨母张蓉卿

老太太一边吃,一边对普凡说:上海东区也有不少西菜馆,除去外滩的“汇中饭店”和“德大”之外,属四马路最为集中,有头有脸的不下十四五家,其中又以“一品香”独领风骚。

这家饭店是自己四姐夫徐通海的父亲在清朝末年所开设,因此姐妹们的聚会常常约在那里。

《点石斋画报》对“一品香”有细微描画:一入轩敞大堂,便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案几上摆放古瓷和各样花卉盆景,院内有假山和丛木, 空旷处装有铁栅, 关一金钱大豹,用以招徕顾客。

李伯元的《上海黄莺儿词》中,更有一首专咏“一品香”。词曰:大菜仿西洋,最驰名一品香,刀叉件件如霜亮。楼房透凉,杯盘透光,洋花洋果都新样。吃完场,咖啡一盏,灌入九回肠。

“一品香”的菜肴不但价廉,而且物美,张爱玲、包笑天都曾写过文章大加赞誉。

旗袍中的文化

老太太见上海来的外甥,一直在寻觅老故事,也是她心中念念不忘的生活,于是,介绍完上海的西菜馆,又叙说起生活和交际场合中许多老规矩:如参加宴请非常讲究仪表和礼节,男人穿的不是西装就是长衫,女士们穿的基本是清一色旗袍,特别考究人家还要搭配夫妇之间服装颜色。

她的四姐,丽薇嫁的是五金大王徐通海,五姐梅君,嫁的是怡和洋行总买办潘志衡。两位姐夫和宋子文、宋子安都是至交。子安和夫人胡其英的结合,就是由张丹荣做媒人,撮合了这对姻缘。

四姨母:丽薇

嫁给五金大王 徐通海,上海最有名的“一品香西菜馆”的小开

上海滩,每逢隆重派对时,舞池里总能看到四对伉俪翩翩起舞,那就是宋家两兄弟和他们的夫人、张家两姐妹和她们的夫婿。

这些场景,时隔70多年,依然历历在目,仿佛还在昨天……

老太太说到自己的四姐和五姐,脸上更是神采飞扬,两位姐姐是出名的上海美人儿,她们不但举止优雅,品貌也端正,曾经代表着东方美人为西方人士崇拜,有美国人专门把她俩的脸、腿、手臂做成石膏模特,带往大洋彼岸去展览介绍东方美人。

五姨母:梅君

嫁给怡和洋行总买办潘志衡

从老太太的讲述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衣服再漂亮也离不开人,人再漂亮也离不开举止。

她们年轻的时候在规矩中长大,举手投足之间,稍有不慎就会遭人耻笑,被认为是没有家教的。而那时候的家教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代人传给一代人的文化。

大华电影院

拯救旗袍

普凡在和我讲他的七姨母时,他那张严肃的面孔,不时流露出对老太太的崇敬,并表示一定要尽自己的责任,把她的旗袍能拯救起来。

他原本打算,让老太太穿一件拍一件照片,只是已经90岁的七姨母,精力有限,再加上她因年老进入了养老院,有些旗袍就遗失了。

幸好,普凡还是抢救了些旗袍,他打开老太太的衣橱,旗袍还幸存40余件,而看着老太太穿旗袍的韵味,就如在阅读一部民国的历史,在品味中检点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

而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张家姐妹一生都是穿旗袍,没有穿过洋式的衣服。

音乐学院 潘家洋楼

在近百年的上海风云史中,旗袍款式也一直在变化。开始是“连袖”和“盘扣”被称为古法旗袍,后来要体现肩部轮廓又时兴起“装袖”,再为了淑女们跳舞方便,下摆的叉越开越高。

到了上世纪70年代,索性在后背装上拉链变成中西合壁的新式旗袍。

示意图

幸好,老太太的衣柜里,还保存着这些旗袍,大多为五六十年代所制,都是旗袍师傅定做的,从款式和做工,还算中规中矩。

现在,不要说布料和款式了,恐怕连真正做旗袍的裁缝都难找了。

在很多重大场合,上海的女人们都喜欢穿旗袍,还繁衍出很多旗袍文化和各种旗袍秀,毕竟这是几代人对美的追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真正穿好旗袍却是一门文化,不单单是旗袍背后一根拉链这么简单,或是胸襟边上的几粒盘钮,那是你一身的家当,就如《蓝宝》小说里写道:女人一旦穿上旗袍,你就要用一生的优雅和修养去维护,包括一张配得上旗袍的脸。

旗袍,不是每个人都能穿的,特别是上海女人,明知穿旗袍难,但衣柜里总要挂一件,那是她们的梦。

有梦就是追求!

城读特约撰稿人:董鸣亭

作者介绍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著有《上海十八相》《上海十八样》 《上海十八行》 《上海十八恋》《女贞树下LUN--上海老洋房的故事》(与陆伟合作)长篇小说《蓝宝》等著名图书,被读者称为“石库门女作家”。

MORE城读

原标题:《旗袍,上海女人的一身家当》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