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何建华专栏:激发释放企业创新主体潜力动能

何建华
2021-06-06 11:57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当今世界,国家、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集中体现在物质财富创造即实体制造业的能级上,企业创新潜力动能的激发释放,无疑是增强提升经济发展与财富效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纵观近现代历史,一次次颠覆性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大解放和生活水平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轨迹。从18世纪第一次蒸汽技术革命的机械化延伸了人类的双手(机械动力),到19世纪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的电气化延伸了人类的双脚(汽车飞机),再到20世纪第三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的信息化延伸了人类的感官(信息网络) ,都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如今,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大数据、机器人、物联网、量子信息、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孕育发生,一旦实现突破,将延伸人类大脑并将可能对人类自身产生重要影响(智能认知)。

有鉴于此,创新成为全球热词。怎样理解创新?从学理层面理解,创新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是指人类思维不断向有益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动态化改变;创新的关键就是改变,向新的方向、有效的方面进行量和质的变化;创新的结果有两种,其一是物质的如蒸汽机、电脑,其二是非物质的如新思想、新理论、新经验等;创新具有价值取向性、明确目的性、综合新颖性、高风险与高回报性等特征;创新的作用在于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客观需要,深化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提高人类对客观世界驾驭能力;创新趋势有从0到1带有颠覆性的垂直进步,从1到N复制改进的水平进步;创新的形式是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发掘新的原材料来源、实现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商业实践具有全球化特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人类面临存量财富的博弈还是增量财富的创造,前者是切分蛋糕就意味着贸易战、金融战等零和博弈,后者则期待科技创新实现突破,开辟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生活。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朝着亚太转移已成为不争事实,作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拥有巨大的内需消费市场,一定会牵引带动全球科技创新重心的转移,时与势在我们这边。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这就必须实现科技创新和突破产业瓶颈,以往中低端、同质化、集群化程度低的产业格局亟待转型升级。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要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持续发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不断激活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创新基因

企业作为近现代工业文明经济活动的细胞单元,其基本功能是制造产品、提供服务、供给就业、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因,不管是新企业,还是百年老字号,都要注重创新。管理学分析认为,45.2%的企业处于一般危机状态,40.4%的企业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的企业处于一般高度危机状态。如何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化危为机,唯有创新才能将企业做优继而做强进而做大。企业创新发展最核心一点是应当追随跟踪科技创新,因为新科技引领新经济新产业新消费成为趋势,现在的科技创新基本上具有颠覆性奇点特征,应当变尾灯跟随为弯道超车、换道超车,想办法用科技创新力量促企业与产品转型升级。

做企业难,难就难在创新上。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华为掌舵人,任正非对企业创新有一整套的思维理解,认为企业创新一定要围绕商业需要,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为客户价值而创新。任何先进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只有转化为客户的商业成功才能产生价值。围绕创新,华为2011年明确提出“双轮驱动”战略,即要以满足客户需求的技术创新和积极响应世界科学进步的不懈探索这两个车轮子,来推动公司的进步;2014年又提出投入未来的科学研究,构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理论基础,公司要从工程师创新走向科学家与工程师一同创新,为了保持领先,不仅要做基础研究,也要做理论创新。任正非认为,理论创新才能产生大产业,技术理论创新也能前进。一条基础理论,变成大产业要经历几十年的工夫,我们要有战略耐性。

华为的实践带来启示:企业创新发展绝非易事,应当改变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坚守价值创造,谋求创新突破,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一是应发挥好“出题者”作用,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敏锐发现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源头,增强提升策源能力;二是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尤其是结合自身实际,注重产业链资源配置与协同的研发投入,力求体现出原始创新的首创性、突破性和带动性;三是坚守创新为了创造价值务实追求,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能为了政府扶持资金和吸引投资基金讲故事编神话搞“伪创新”;四是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吸引的投资力度,有效破解生活成本、子女教育等瓶颈问题,同时大力培育企业创新文化。

长三角应打造成企业创新发展高地

长三角是我国科技创新优质资源富集与综合优势凸显的区域之一,具体体现在城市化程度相对高、人才资源丰富、制造业明星城市多、各类企业数量多规模大、金融资本集中度极高、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效应优良,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落地落实,重在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潜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切实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勇当开路先锋、打造发展高地。

有学者观察研究认为,长三角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短板瓶颈,具体来说体现在:领军型科技创新企业缺失,“头部”企业创新引领能力欠强;外资与国企在科技创新中承担主导作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有待激发;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企业与科研院所在产学研上“强强联合”不够;城市综合成本过高,吸引青年科技人才有一定难度以及人才流失情况值得重视,等。

长三角区域尤其是制造业明星城市,如何携手协同打造企业创新发展高地?应当切实转变发展模式,促进资源套利型朝着创新驱动型转型升级。面向“十四五”新发展,依托资源—资产—资本内卷化循环的套利型惯性发展模式难以为续,应当壮士断腕,切实转型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与财富创造,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着力培育形成并集聚一批具有“头部”效应的创新“引擎”企业和跨国公司,不断涌现新的企业、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尤其应当在突破“卡脖子”“天花板”瓶颈上发挥主力军作用。

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效益最优化组合。实体经济制造业人才,是科创第一资源、优质资本、核心推动力,人才观念上要有破有立,即在培育、吸引、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破除传统观念,像当年“星期六工程师”那样,采取灵活政策吸引人才,在招人引智同时,倡导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发掘培养人才。要素配置上要有联有融,即按照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规律整合人才链、创新链、成果转化链,推动企业之间在人才资源上联通、联手、联合,让市场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实现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促进科技成果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发展。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探索一种市场化的分享模式,在科创成果转化上有创有享,使创新成果效益最有最大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同时促进研发服务、科技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充分发展。

激发培育创新文化,为创新行为主体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创新的客观要求可以理解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企业是创新的主要行为主体,应当从产业政策、税收优惠与导向资金上对创新型企业予以支持,使得企业的每一个构成元素都活跃起来,以新的构成形式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体制,使企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更为积极和主动。

(何建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此文系在2021年浦江创新论坛-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以“双新·双创·双循环”为主题的全球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韩少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