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964年美国确实计划袭击中国,三线建设是必要的”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2015-03-04 11:0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816地下核工程,1967年开挖,1984年停工,现已成为旅游景点。        
        “献完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这是50年前“三线”建设时期的口号,它曾激励了无数人奔赴祖国各地,贡献毕生。
        三线建设,一度是个神秘的话题。由于建设项目主要是国防工业又处于深山僻野的保密状态,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甚至亲历过三线建设的人们也常常疑惑:我们去建设为了什么?值不值得?

三线建设是必要还是浪费?

        尽管三线建设在西部地区建成了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催生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但对于三线建设造成大量财力人力的浪费的质疑始终存在。否定和肯定三线建设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当时是否真的会爆发战争?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东林表示,1994年美国解密的一批档案证实,1964年美国确实制定过对中国进行突然袭击的计划,还有具体的实施方案。

        “1963年4月,通过卫星和U-2高空侦察机侦察,美国确认中国将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一份长篇报告,拟定了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包括:A、由国民党军队实行渗透、破坏和发动对大陆的进攻。B、实施海上封锁。C、南朝鲜进攻北朝鲜,以对中国边界施加压力。D、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常规武器的空中打击。E、使用战术核武器有选择地打击中国的目标。1963年9月,蒋经国到美国,商谈使用空降兵部队打击中国核设施问题。1964年4月14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专家罗伯特又起草了《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直接行动的基础》的绝密报告。” 陈东林说。

        “三线建设的两次高潮,都是面临美国、苏联袭击的危险之下进行的,并非无的放矢。但是不是反应过度?档案证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当时也是有战争打和打不起来两种考虑的。问题不在于哪种可能性大,而在于没有后方基地的中国,无疑是在拿国家命运赌博。”陈东林肯定了三线建设的必要性。

        1964年,为备战备荒,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决策。从1964年到20世纪80年代,数百万建设者,包括工人、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从中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内地大西北、大西南的丛山峡谷之中,苦战十余年,在三线地区和一二线地区腹地建设起了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科研院所等基础设施。这场空前规模的建设共计投资2050余亿元。

        “许多人不知道三线建设,但大家或许知道成昆铁路,攀枝花钢铁集团,酒泉航天中心,西昌航天中心,葛洲坝水电站这些中国响当当的企事业单位名字,这些都是三线建设的直接或者间接产物。再有诸如《青红》、《我11》、《山楂树之恋》这样的电影作品,它们的背景也是三线建设。”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徐有威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三线建设其实并不神秘,西部后方的许多重要工业基地都是三线建设的产物。

        由于保密等原因,大众对三线建设的前因后果及历史背景缺乏了解。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春才曾写了一部书稿《彭德怀在三线》,讲述彭德怀于1965年去成都投入三线建设的历史。但当书稿送到出版社之后,编辑没看内容大笔一挥将书名改成了《彭德怀在38线》,闹出了个大笑话。

        亲历三线建设的老一辈逐渐逝去,记录与整理三线建设时期的史料迫在眉睫。3月1日,“三线”建设所涉及的各个省市专家学者与一批“三线”建设亲历者来到四川攀枝花,参加中国三线建设50周年纪念活动及三线建设研讨会。3月3日,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在攀枝花市正式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攀枝花市文物局首席文物专家刘胜利介绍,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三线建设博物馆,收集了部分国家领导人对三线建设的题词及文物、中央和全国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还展览了一万余件由参与三线建设的企业和个人捐赠的展品。

        博物馆还采集了国家相关部委、省、市、企业三线建设领导者、亲历者和研究学者等各个层面高清口述历史视频120人,8000多分钟,还收集了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多分钟。

3月3日,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在攀枝花市正式开馆  CFP 图

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内展示的三线建设者房屋图   

三线地区何去何从

        由于“靠山、分散、进洞”的原则,企业选址不少选在不利生产的地区,且由于缺乏论证,上马过急,三线建设企业造成严重浪费是个不争的事实。对于这点的争论在以往在没有整体数据的情况下难下定论。肯定者可以举出如攀枝花钢铁集团、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昆铁路等发挥巨大作用的成功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否定者则举出陕甘、贵州等偏僻山区诸多难以生存企业的事实。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中国三线研究会顾问张全景在三线建设研讨会上说,对这个问题可以用数据说话:“三线地区共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1941个,经过我们的调查排摸,符合战略的要求,方向正确,有发展前途。就是说当时比较好的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是占48%,但是由于受能源、交通的限制,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的占45%,那么合起来就是93%,也就是说多数和绝大多数都是成功和基本成功的,有问题的只占7%,由此可见三线建设从经济角度上来讲也是发挥了作用的。”

        对于产生严重问题的三线企业,陈东林归结为大概三种情况:一是企业所在地自然灾害频发、生活条件恶劣,危及生产和职工生命安全;二是选址过于分散,或是远离原料产地,不适合行业特点;三是因国家改变战略或资金困难,长期停建缓建,靠国家补贴度日。1984年,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开始,对有问题的企业分别关、停、并、转、迁。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纵然三线建设大力开发了西部地区,在政策倾斜结束后,三线城市不可避免地面对城市转型问题。以攀枝花为例,西南是三线建设的重点,攀枝花则可谓是排头兵,是中国三线建设崛起的龙头和缩影。

        从全国各地前往攀枝花,一般需先飞机抵达云南昆明或四川西昌,再通过火车或汽车进入攀枝花,而昆明与西昌还距离攀枝花二三百逾公里,这样的交通不便也制约着攀枝花进一步发展。人才留不住,攀枝花的移民文化正在变成过客文化,攀枝花市档案局一位领导告诉澎湃新闻:“在三线建设时期,大批人才涌入攀枝花,清华北大的学生也非常多。但现在由于向上突破的口径太小,有能力的人才都往外跑,一代二代攀枝花人的孩子有出息的也不愿留下来”。

        三线地区如何转型?机遇在哪里?陈东林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央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站路,当年的三线地区正处于“一带一路”的丝绸之路,这就是机遇。

        陈东林告诉记者:“三线地区位于一带一路的起点,特别是攀枝花西南地区向北是陆上丝绸之路,渝新欧铁路就是从重庆经过新疆到欧洲的铁路,通过直达欧洲,向南是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成昆铁路连接东南亚。”

        50年前邓小平视察攀枝花时说过,攀枝花得天独厚。

        “这个得天独厚指的是什么?就是指以攀枝花为圆点,通过成昆铁路向两翼摆动,一翼摆动到成都,把钢铁产品运到成都,再从成都把机器设备运到攀枝花。另一翼通过六盘水向攀枝花摆动,把攀枝花的钢铁、铁矿运到六盘水,把六盘水的煤炭运到攀枝花。钟摆式的发展模式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已经扩大到整个四川和西南,今天可以这样比喻,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这两个可以看成是世界范围的钟摆式发展,那么它的一摆就是北部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另一摆就是南部的二十一世纪丝绸之路,那么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恰恰处于这个钟摆的夹角之中,极具发展潜力。”陈东林说。 

馆内展出的资料图

三线建设时期的铁路项目

开垦荒山
开山修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