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政协委员袁直:科研环境浮躁、管理方式僵化致学术垃圾增多

“现在的科研环境还是比较浮躁的。”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直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总结道。
袁直认为,多年来我国对科研投入不算少,但能够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不够多,这从诺贝尔奖的记录上也可以侧面印证。
袁直认为,这与科研环境浮躁、管理方式僵化有关。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15年2月11日在北京发布了2014年中国发明专利的有关数据表明,2014年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万件,同比增长12.5%,连续四年位居世界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件。但是,这些专利中真正起到推动我国科技进步或成果转化的不够多。
袁直认为,近年来,追求论文数量的状况在我国较普遍,论文造假、剽窃移植、伪造实验数据等科研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低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垃圾增多。而国家主管部门的各类评估、研究单位对科研人员的考评或职称晋升等,大多依据“量化”的指标。
今年,袁直提交了题为《关于落实对科技人员宽容失败制度的提案》,关注这个议题。
在提案中,袁直认为,目前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要求项目承担者必须在原计划的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并提交不少于“计划数量”的科研成果,否则就会视为未能如期完成项目,将带来恶劣的后果甚至影响以后的申请。
在袁直看来,为了完成预定“科研指标”,科研课题的鉴定多是流于形式,动辄填补空白、世界先进,甚至国际领先。
澎湃新闻在国家科技计划申报中心网站上查询发现,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等多项申请书的编写提纲中均对申请者所要进行研究的预期目标有阐述的要求:“从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分别阐述。”
袁直在提案中认为,科学研究能否取得预期成果往往是不确定的,因为创新性的研究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所以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及预期成果也无法事先准确确定。“过于强调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及预期成果,评判科研结果的标准过于机械化,会影响到科研工作者的心态。”
袁直举例说,如果科研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确实在认真地做,却遇到了他事先没有估计到的现象和问题,若为了努力追求真相,他所用的时间可能就要比预期的要超出,或最后取得的结论与预期不符,甚至得到了负结论,这就会影响到以后继续申请其他项目。“我觉得这个不人性,也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袁直直言。
为了解决科研浮躁的问题,袁直提出,要改变机械的申报制度,给予科研工作者更多弹性的空间。
在提案中,袁直提出两个建议,其一,项目申请者因研究过程中遇到了未能预期的现象并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而导致未能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的,允许其深入探讨,不做“未能如期结题”处理,待该项目完成后再允许申报新的项目;其二,项目申报书中取消量化的“预期研究成果”,结题时也不以量化的成果做唯一的依据来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