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新!宜昌刷屏了

2021-06-15 20: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日,中省媒体多次聚焦宜昌

↓↓↓

6月15日

《人民日报》

01

(2021年06月15日 第09版)

全文如下

我国就业形势长期稳定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门路广 保障织密网

记者 李心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为增进人民福祉而奋斗。如今,亿万百姓牢牢端稳就业“饭碗”,9.98亿人拥有养老保险、13.6亿人拥有医疗保险,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完备,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今日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安稳、踏实。

就业稳定,生活越来越甜美

福建三明,凭着一部手机、一根自拍杆,53岁的唐富娥唱山歌、卖特产,脱贫致富有了直播带货这一“新农具”;

湖南长沙,90后大学生杨启帆一毕业就创业,接订单、忙生产,距离梦圆越来越近;

河北邯郸,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独臂小伙韩鑫宇在筒子楼里当起“云客服”,生活有保障、日子有奔头……

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凋敝,许多城镇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看今朝,亿万劳动者手上有“饭碗”,生活越来越甜美。

就业稳定,“饭碗”多起来。就业规模从1949年末的1.8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7.5亿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落实,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2013年至2019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7年超过1300万人,就业稳中向好,“饭碗”越端越牢,劳动者人生出彩的机会越来越多。

收入增加,“腰包”鼓起来。有活儿干,就有钱赚。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到79854元。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各级政府“提低、扩中、控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基尼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挺直“腰杆”,就业质量高起来。施行“双休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出台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全年法定休息日从新中国成立时的59天增加到现在的120天,工作生活更加平衡;2019年全国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劳动力市场活力更足,劳动者就业稳定性不断提高。

保障有力,日子越过越踏实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不断为百姓扎牢织密社会保障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全面发力,参保范围扩大,待遇稳步提高,服务日趋便捷。保障越来越有力,百姓日子越过越踏实。

——圆安居梦,住有所居挺舒心。

“早晨起来满屋都是阳光哟!”2016年,天津市民朱丽英告别10平方米的棚户“小黑屋”,搬进了80多平方米的“阳光房”,“新房子有自来水、暖气,上厕所再也不用到户外排队,多亏棚改好政策!”

启动大规模棚户区改造、推行公租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仅“十三五”期间,全国棚改就累计开工超过2300万套,帮助5000多万居民实现安居梦。

——老有所养,养老待遇节节高。

“养老金年年涨,日子有滋有味。”提起养老待遇,福建南安市市民李西芳直竖大拇指,“退休20多年,养老金涨了3倍多,现在每月养老金3000多元,生活很宽裕。”

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启动新农保试点、合并新农保与城居保、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我国从无到有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覆盖面从1993年的9848万人增加至2020年的9.98亿人,近2.9亿人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2016年,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表彰中国在扩大社保覆盖面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病有所医,看病就医不再愁。

1966年,在湖北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杜家村,新中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诞生;上世纪90年代,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建设拉开序幕;200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建设;2007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启动试点……中国人迎来了全民医保的可喜变化。

这张医疗保障网,参保人数达13.6亿人,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异地报销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越来越多好药纳入报销范围,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困有所助,政策“礼包”送温暖。

“每月500元真是雪中送炭!”领到失业补助金,山东济南市槐荫区56岁居民孙顺十分感动。疫情防控期间,像孙顺这样的大龄劳动者有时不好找工作,“多亏党和政府想着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让我们可以领6个月失业补助金。”

“16万元给了我们新的希望!”2020年4月,江西瑞金市的肖奇栏遭受工伤。好在单位帮她加入了工伤保险,不仅规定范围内16万元医药费全部报销,还拿到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并能按月领取伤残津贴,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一项项有力措施的支撑下,我们切实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底线”刻度接连抬升,暖暖的民生温度传送到千家万户。

深化改革,舞台越来越广阔

2012年,徐亮放弃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高薪职位,选择返乡创业。短短4年,他创办的福星食品有限公司成了湖南益阳市最大的中式糕点生产企业,员工已有50人,“有了党的好政策,我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我国就业形势长期稳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的背后,是改革的不断深化。

——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更多创业者享受政策红利。

大力拓宽允许个人创业领域,不断降低申办企业门槛,简化登记注册手续……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举措接连推出,让更多人想创业、敢创业。仅2020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就达2500万户左右。

设立创业担保贷款、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广泛推广创业培训……一项项落到实处的支持举措,为创业者“扶上马、送一程”,使其能创业、创好业。

——改革打破体制机制束缚,让更多就业形态不断涌现。

“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就能多跑单。”来自云南昭通市镇雄县的小伙李松,在网上注册成为一名外卖骑手,如今每月收入超8000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彻底打破“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建立完善市场就业机制。1987年,成立第一家人才市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4.58万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20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择业和流动达2.9亿次,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全职、兼职、自由职业、新就业形态……一些岗位不再有硬性的工作时间、地点限制,新职业不断涌现,就业渠道越来越宽。

——改革进一步增强社保体系可持续性,最大限度消除劳动者后顾之忧。

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困难群体帮扶政策,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均衡地区间的基金负担;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加快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化经办服务,推行电子社保卡,让老百姓更便捷地享受社保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一项项改革找准焦点、覆盖盲点,为劳动者筑就幸福底线。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十四五”规划纲要描绘的美好蓝图,让人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有梦想、有奋斗,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02

(2021年06月15日 第11版)

全文如下

湖北宜昌“林药蜂”模式走出新路子

增收不砍树 生态促增收

记者 强郁文

从湖北宜昌市区出发,沿着高速一路向西,目光所及,山高林密。在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桥坪村,生活着320户村民。

过去,村里的经济支柱是煤矿产业,最多时有大小煤矿20余家。桥坪村党支部书记邓锋说,挖煤透支了大山,村民们眼看着环境一天天被破坏:“到处是黑洞洞。”村党支部下决心拍了板:必须关停煤矿!可关了煤矿,没了产业,村民去哪里寻财路?

依托桥坪村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村里逐渐将目光转向了“林药蜂”模式。村里平均海拔1600米,温差大,雨量丰沛,利于高山植物生长。林木有珙桐、黄柏,药材有野生天麻、七叶一枝花等;到了春天,野花漫山,土蜜蜂成群结队采花酿蜜。“药材喜阴,对海拔也有要求,且需要腐殖土壤。好的林地,正好满足种植条件。”邓锋说,在中药材旁边养蜂,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蜜蜂采蜜能帮助药材授粉,还可以提高产量。

于是,桥坪村大多数村民都开始在可做药材的乔木林下种植草本中药。村民韩美伍就是其中之一,在村干部的鼓励下,韩美伍和儿子加入村里的合作社,在自家十几亩土地上种植了红花玉兰、黄柏等中药材乔木,又在这些木本药材的土地间隙种植独活、云木香等草本药材,还配套养殖了中蜂。

“现在的收入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韩美伍说,早些年,一家人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收入一直不高。但如今仅两年时间就甩掉了贫困帽,并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住上了新房。

韩美伍加入的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由8位村民发起组建,现已发展吸纳100多户村民加入,去年产值近200万元。合作社带头摸索出了七叶一枝花等新品种和育苗、栽培的新技术,并主动与村民分享,号召力越来越大。目前,全村林药田面积已超过4000亩。

2020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完成了2000亩天然林的抚育工作,清除杂草和矮小灌木,调整优化树种结构和密度。林子变通透、光照变好,养分更充足了,乔木质量得到大幅提升,药材的种植面积也得到进一步扩大。随着生态变好,村里的农家乐和民宿也应运而生,自驾游、避暑游、休闲游逐渐受到周边市区居民的青睐。

“经过几年实践,我们发现,‘林药蜂’模式提高了林下单位面积利用率,短期能得草药、得蜂蜜,长期来看,村民自家的木本药材林也能有所收益。增收不砍树,搞好生态促增收,形成了良性循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局长唐祖国介绍,目前,全县成熟的“林药蜂”产业模式土地面积已达到1.8万亩,还建立了400亩“林药蜂”产业融合示范基地。

唐祖国说,“林药蜂”模式在山区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县里已经与不少实力雄厚的药企展开合作,未来将依托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新技术,进一步优化这一模式。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6月15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6月15日 第12版)

全文如下

粽叶飘香过端午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是诗人屈原故里。今年端午节期间,该县食品加工企业加紧生产神鱼粽、黄桃蜜枣粽等各类口味粽子,销往全国各地,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图为秭归县一家企业的员工直播销售粽子。郑家裕摄(人民视觉)

6月15日

《新华每日电讯》

01

(2021年06月15日 第05版)

全文如下

好好生活,就是安康

记者 樊曦、王雨萧、周圆

青青夏意,艾叶飘香。

古人过端午,有祛除邪祟、祈求平安之意。今人过端午,出游逛吃、品味文化。

今古时异,人们互道的却是相同的“端午安康”。3天小长假,从游、到吃、到玩,好好珍惜生活,就是最大的安康。

一看游。中短途旅游成主力,不扎堆的地方才最“潮”。

来自各大旅游企业的信息显示,端午小长假,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向好,居民出游意愿依旧强烈。14日端午节,全国铁路迎来出行客流高峰,预计发送旅客1100万人次,加开旅客列车999列。

在线旅游平台去哪儿的数据显示,端午出游预订与清明基本持平。甘肃兰州、新疆伊犁、福建泉州、海南万宁和青海海西的预订量超2019年1倍以上,不扎堆的甘肃、青海、新疆成了端午最“潮”目的地。

进入6月,西北地区开启“年度最美秀”。伊犁的薰衣草进入最美的时候,喀纳斯的金莲花也进入盛开期,伊犁和阿勒泰端午期间在去哪儿平台的预订量与2019年相比增长2.5倍。除了新疆,青海海西看茶卡盐湖的预订量也增长了2倍多。

“后浪”们日益成为旅游新力量。来自飞猪的统计显示,端午出游近7成是“90后”;“00后”端午旅游预订量同比上涨超120%,在各年龄段中增速排名第一。青海俄博梁“火星营地”、游轮剧本杀、夜游等小众旅游体验快速走红。

为了保障旅客平安有序出行,交通运输部门用“坚守”诠释假期。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在广州南站、广州站、广州东站设立了28套5G智能化健康防疫核验系统,旅客进站刷身份证即可快速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结果。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平潭站为应对“高考减压游”热潮,加强与地方文旅局的联系,动态掌握进出平潭岛旅行团的出行时刻,开辟绿色便捷通道,让旅客出行更快捷。

二看吃。“粽”情唇齿之间,品味香气袭人。

又是一年端午时,又到一年粽飘香。对“吃货”而言,吃粽子是端午不可错过的“重头戏”。

打开京东App不难发现,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吃货”们把任何东西放进粽子里了——辣白菜五花肉、意式肉酱、广式腊肠、茉莉芝心、紫米八宝、藤椒牛肉、鲍鱼松露、松茸松露、榴莲、雪龙、菌菇、鳗鱼……只有想不到,没有吃不到。

一些奇特口味的粽子受到尝新者的热捧,比如五芳斋三款以臭闻名的奇特口味粽子——水果界的臭味“扛把子”榴莲粽,同样以臭闻名的臭豆腐粽,更有去年大热的香辣螺蛳粉粽。

只会买来吃不算本事,自己会做才是真功夫。在广东,韶关市仁化县就业技能培训志愿服务大队组织“粤菜师傅”深入社区,与群众一起开展“浓情端午·粤厨闪耀”包粽子活动。

“广东有非常浓厚的端午文化,各地粽子形状和口味都有所不同。”“粤菜师傅”陈勇现场展示传统咸肉粽的制作方法,所有制作材料均来自当地乡村,蒸好的粽子香气袭人。

三看玩。文化活动寓意深远、异彩纷呈。

号角长鸣,鼓乐阵阵……11日上午,庄重、古朴的开场乐舞《英魂流芳》拉开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的序幕。

在屈原故里湖北宜昌秭归县,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屈氏后裔和当地民众,为了共同的节日聚到了一起。大家一同献上兰草,祭奠屈原爱国之情。

屈原的精神流芳百世,端午的意义也更加深远。

“听着鼓点用力划!”“船身要直!”在北京世园公园,第十三届北京端午文化节暨“妫水农耕·世园杯”端午群众龙舟大赛在小长假期间举行。

参赛选手们蓄势待发,互相打气鼓劲。波光粼粼的妫河上,一条条龙舟劈波斩浪,在河面上疾速前行。河畔击鼓声、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参赛队员们奋力挥动船桨,激起的水花将端午文化节活动推向高潮。

诵读红色经典、举行端午诗会、举办文艺演出、体验民俗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各地还以端午节为契机,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文化活动。

“这是用糖画的龙,又好吃又好看。”“这是用草编的蜻蜓,好可爱。”6月12日上午,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青山镇源头村文化广场上,“寻找村宝、唱响村歌、齐秀村艺”端午民俗文化艺术节火热开展,糖画、盆栽、捏面人、书法、国画、古酒酿制……各种手艺人端午齐聚,给群众带来了一场民俗文化盛宴。

“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最早提出者是谁?”“我知道,是蔡和森。”活动现场设置的党史知识长廊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地方之一。“端午假期第一天,不仅让小孩感受到端午民俗的魅力,答对党史题目还能拿纪念品,真是太有意义了。”专程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杨明兴奋地说。

吃一口粽子回香,道一声端午安康。美好的习俗一直都在,美好的生活也一定长长久久。端午,愿所有美好接“粽”而来。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02

(2021年06月15日 第05版)

全文如下

屈原故里 龙舟竞技 欢度端午

6月14日,参与竞渡的龙舟在比赛中。当日,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在三峡大坝前秭归县水域举行龙舟赛,欢庆传统节日端午节。新华社发(王罡摄)

6月15日

央视《新闻直播间》

湖北秭归 多彩民俗 多彩端午

屈原故里过端午 龙舟竞渡逐浪行

6月15日

央视《午夜新闻》

湖北秭归 多彩民俗 多彩端午

屈原故里过端午 龙舟竞渡逐浪行

6月15日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5日 第03版)

全文如下

屈原故里赛龙舟

6月14日端午节,2021“宜荆荆恩”城市群龙舟邀请赛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职工龙舟赛在秭归县徐家冲港湾国家级龙舟训练基地开赛。来自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秭归县本地的12支龙舟队擂鼓开桨。(任卫红摄/光明图片)

6月15日

《经济日报》

(2021年06月15日 第02版)

全文如下

6月14日,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徐家冲港湾“龙腾大端午 脉动城市群”赛龙舟比赛举行,12支参赛队伍劈波斩浪,奋勇争先。刘曙松摄(中经视觉)

6月15日

《湖北日报》

(2021年06月15日 第09版)

全文如下

6月14日,由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秭归县政府主办的2021宜荆荆恩城市群龙舟邀请赛,在秭归县茅坪镇徐家冲举行。竞赛项目分为22人龙舟500米直道赛、12人龙舟500米直道赛和22人龙舟3000米绕标赛。一艘艘龙舟劈波斩浪、奋勇争先,岸上观众热情似火,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

本次比赛主题为“龙腾大端午 脉动城市群”,是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文旅体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开篇之赛。(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雷勇 摄)

6月14日

央视《新闻联播》

弘扬端午文化 厚植家国情怀

6月14日

央视《东方时空》

浓情端午 家国天下·湖北秭归

屈原故里过端午 龙舟竞渡逐浪行

6月14日

央视《经济信息联播》

赛龙舟 庆端午 湖北秭归:

屈原故里过端午 龙舟竞渡逐浪而行

6月14日

《央视财经》

2021传奇中国节端午

传奇中国节·湖北秭归 屈原故里过端午

6月14日

央视《中国三农报道》

湖北秭归:龙舟竞赛在三峡库区开赛

6月14日

央视《共同关注》

多彩民俗 多彩端午·湖北秭归

屈原故里过端午 龙舟竞渡逐浪行

6月14日

央视《24小时》

浓情端午 家国天下·湖北秭归

屈原故里过端午 龙舟竞渡逐浪行

6月14日

央视《第一时间》

迎端午·民俗 湖北秭归:

屈原故里看民俗 文化传承绵延不息

6月14日

央视《新闻直播间》

湖北秭归 龙舟竞渡庆端午

屈原故里过端午 棹影斡波逐浪而行

6月14日

央视《新闻直播间》

湖北秭归 浓情端午

屈原故里过端午 龙舟竞渡逐浪而行

6月14日

央视《新闻30分》

湖北秭归 “端午大过年”

屈原故里民俗丰富

6月14日

央视《中国新闻》

端午假期第三天 湖北秭归:

“端午大过年”屈原故里民俗丰富

6月14日

央视《朝闻天下》

湖北秭归 浓情端午 家国天下

屈原故里看民俗 文化传承绵延不息

6月14日

湖北卫视《湖北新闻》

6月13日

央视《新闻直播间》

湖北秭归 端午假期

屈原故里看民俗 文化传承绵延不息

6月13日

央视《新闻直播间》

湖北秭归 浓情端午

屈原故里看民俗 文化传承绵延不息

6月13日

央视《天下财经》

关注端午假期

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看端午

原标题:《最新!宜昌刷屏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