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建新和他的金爵主席论坛:回到历史现场,拍出时代新意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21-06-17 10:3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本届金爵奖评委会主席、导演黄建新,此番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度过了难忘的几天。除了每天密集的看片,和其他评委同行讨论评审工作,他的《背靠背,脸对脸》《埋伏》等早期作品,也在上影节进行重新展映。

6月14日,黄建新刚刚在上影节过完他的67岁生日,在《背靠背,脸对脸》的映后见面会上,全场观众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唱起生日歌,点亮手机屏幕。“我第一次在电影院与大家一起过生日”,在满怀的鲜花中,黄建新眼含泪光,向观众深深鞠躬。

黄建新

另一个始终贯穿黄建新本次上影节日程的议题,是关于即将上映的电影《1921》。无论是开幕盛典、评审见面会、开幕论坛、线下惠民放映,或片方商业活动,这部电影都受到广泛关注,并被组委会和媒体不断提及。

6月16日,电影节迎来黄建新的主场,金爵主席论坛汇集《1921》的主创,联合导演郑大圣,制片人任宁,编剧余曦,主演王仁君齐聚,共同探讨这部他们刚刚完成的“2021的1921”。

论坛嘉宾合影

不同于《建党伟业》,《1921》剖开历史的“横截面”

身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早年的黄建新辛辣、犀利,颇具先锋和实验精神。这些年他的创作聚焦在主旋律的宏大叙事,开创了主旋律商业类型的新模式,开拓出过往主旋律题材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年轻的观众群体。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再到《建军大业》,观众们一度习惯了在“数星星”中观摩电影中的宏大叙事。十年过去了,再度拍摄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故事,《1921》和其他同主题的电影,或黄建新自己的前作,会有什么样的不同,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建党伟业》从1911年“武昌起义”写到1921年召开一大会议,10年的跨度里出现了无数历史细节,牵扯了很多历史人物。而黄建新觉得,重新来做“建党百年”的作品“很难”,但也非常值得一试。“10年里,关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变得非常详实,又有很多新的资料出现,我们必须要改变视角,把这个新意表达出来。”

如果说《建党伟业》是纵向的,《1921》就是横向的。这部电影最大的惊喜,在于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国际视野。“十月革命之后,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向全世界推广,有一个共产国际的组织。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就有了它的世界性。”新的角度让故事发生了变化,“因为共产国际的介入,从日本、越南到上海集结,产生了很多并行的故事,这对电影的情节会有一个变化。”

影片筹备至今过去五年,大量的前期准备功课中全新发现的史料,虽然未必能够在史学家的研究中成为定论的铁证,在电影创作者这里,却可以成为展开想象铺开叙事的支点。

比如在日本的协拍团队和策划团队一起在日本警视厅的档案馆,找到了一个电报记录,记录了1921年6月30日,共产国际代表要在上海开一次会,日本掌握了当时开会的情况。

这段资料成为支持电影情节的重要元素,不仅为电影里呈现了代表们在“一大会议”前后化险为夷的过程,为引入谍战类型提供了空间,同时也让大家看到那个年岁里国际社会风云诡谲的暗涌,黄建新解释,这个细节,同时还牵扯到日本当时的满蒙政策。

编剧余曦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共产国际的两位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其实是有分工的,“两人一明一暗,来到上海做自己的工作。马林受列宁的指派来到上海观察中国的工人运动,他是一个明面上的人物;尼科尔斯基是苏联人,参加过红军,打过白军,被派到这边来支持工作。”于是,两个俄国人,要在上海躲开法租界的追捕,躲开欧洲各国势力,也为片中一场惊心动魄的老爷车飙车戏,提供了合理的开展逻辑。

无论是开幕式首映,还是一些小范围的内部放映场合,片中毛泽东在100年前的上海街头飞奔的场景都收到各方好评和赞赏,这段蒙太奇手法的起点,是毛泽东在法国的独立日被拦在法领馆的围栏之外。一开始,他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想看一场烟花,而最终在别人的热闹里,感受到身在自家国土的屈辱。这段创新的表达,深刻展现了那个年代的中国青年关于家国在国际处境中的真切感受。

王仁君饰演毛泽东

这种“国际化”,还体现在电影中极其微小的细节里,比如在法租界的时候,汽车是靠右行的,而汽车开着开着会突然变换路线变成了靠左行,因为到了公共租界。“当时的上海一城三界,这些细节我们没有强调,但观众如果仔细看,都能发现影片对当时上海的呈现特别真实。”

这些来自国际视野的线索汇集在一起,使得影片的格局被更大限度扩展,“当时上海的情况就是这样,全世界的文化都汇集在这里,最大的刊物出版量都在这里,有许多边界模糊的三不管地带,我们希望从这个横断面看到历史的丰富性,当你展开它就延伸了它的丰富性。”

尊重历史,驰骋想象

“我们必须要拍出新意,这样才能和年轻观众产生勾连。”这是《1921》今天被生产出来的诉求,电影中真实和虚构的边界,也是这次黄建新艺术观念的实践。

当银幕上的人物在石库门里自如穿行,镜头自然起承转合,观众真的犹如回到100年前的上海。在还原拍摄现场的真实感上,《1921》是下足功夫的。《新青年》编辑部所在的老渔阳里2号,一大代表们来沪期间借住在蒲柏路389号的博文女校;一大会议在原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等场景,都是这次为电影重新搭建的。

据制片人任宁透露,剧组在车墩影视基地1:1地复原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博文女校等场景。“我们的美术团队从2019年就开始去一大会址原址做测绘,导演要求很高,要很精细地,一砖一瓦,把它原汁原味地复建出来,让演员和观众立刻有一种沉浸感。”此外,剧组还去上海很多百年前的老建筑里拍摄实景,去拍了大世界、华尔道夫当时“远东第一长吧”、上生新所、生命科学院、长宁金融园、外滩等场景,这些上海老建筑的实景展现,对电影历史真实质感的呈现非常有帮助。

要让电影动人,人物的构建是最重要的。13位中共一大代表,戏份有轻重,但人物个个鲜活,即便是一些“编外人员”的闲笔,也都各有小光彩。

黄轩饰演李达

片中多处情节都展现了一部故事片的细腻,比如李达跟王会悟新婚,他们那种和谐的关系传递出微妙的情感。黄建新同时提到了重要的“戏剧性细节”,“李达跟国际代表见面以后,因为发生了不同的看法,他回到阳台整理思绪,抽烟、点烟、王会悟上来送汤圆,问他在想什么,他就想起来当年烧日货、划火柴去点燃那批日货的时候,发现这个火柴是日本制造的。”这样一个细节之下,李达觉得很悲哀,就落泪了,王会悟也哭了,“这时你会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国家担当,那种为国家担当的心劲儿就出来了。”

倪妮饰演王会悟

而这种情绪饱满“上价值”的戏里,也有温暖的人间烟火。王会悟为了安慰李达,给他端了一碗汤圆上去。而这碗出自“乔家栅”的汤圆也经过仔细讨论,“到底有什么样的小吃,是上海人那时候经常吃的,而且这家店得在100年前就有的。这个不是植入,而是为了体现历史真实感需要做的功课。”制片人任宁补充道。

演员王仁君

塑造人物,有独属于电影的方法。黄建新透露,他第一次见王仁君时,就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跑得好看吗?你的动作是不是能够达到我的预期?”王仁君一开始觉得“跑步有什么难的”,但实际拍摄跟他的想像是不一样的。“因为当时青年毛泽东穿的是短打衣服,那个裤腿很宽松,你要想把步子迈得很矫健,步伐迈得很激昂,动作需要进行很大的改良。”

后来,黄建新拿了跑步的视频给王仁君看,“他的后腿是弹起来的,很像是三级跳远时的状态,其实我在跑的过程当中是不舒服的,但画面里看倒是非常赏心悦目。”

整部电影以李达的视角串起上海开会的始末,讲各方线索人物穿针引线最终汇聚一堂,终究有许多艺术创作再加工的成分。郑大圣记得,“大事不虚,小节不拘”,是黄建新在现场常常教诲剧组工作人员的话。

联合导演郑大圣

郑大圣回忆,在开始工作前,主创们大量阅读了来自当事人的回忆录和日记,“这里面不但描述了那几天他们做了什么,更有趣的是,他们当时有许多关于彼此的描写,就会有很多有趣的、灵动的、活生生的当场的印象,这些都帮我们回到百年前的历史现场”,“要回到历史,又不能拘泥于历史,要展开戏剧性的想象。那些断点之间发生什么,历史学家止步的地方,正是我们想象起步的地方。”

在电影节前期,黄建新面对媒体们采访时,说到自己此次对于电影有诸多创新的尝试,“还有待于上映后看观众们的反应去验证。”此次在拍摄方法上,黄建新也作出积极的影像探索,“6个时空的交叉剪接,使用当代电影更复杂的语言,我永远做一个电影的时候,想着再往前走一步。”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