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活了1.4亿年却面临灭绝,三峡放流人工繁殖中华鲟寻生机

澎湃新闻记者 石毅
2015-04-13 19:37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3000尾大大小小的中华鲟被暂养在放流池中。

        4月12日上午,湖北宜昌市胭脂园长江江段,河堤上再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华鲟放流活动,3000尾大大小小的中华鲟被暂养在放流池中,随着志愿者们打开放流的闸门,它们扭着身子被一一投入了长江。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物种名录中,中华鲟被列为极危级别,与野外灭绝仅有一步之遥。宜昌的老渔民们都知道,中华鲟曾经是长江中的“望族”。每年夏天,这种全身黝黑,能够长到3米多长的巨型鱼类被涌入大海的江水所吸引,它们寻着出生时的“味道”,从上海崇明的江口逆流而上,溯源3000多公里,回到长江上游金沙江中产卵繁殖,而后随着春的回归返回大海,这就是中华鲟,而今它们成了珍稀物种,风光不在。

        人工放流正是为了扩大中华鲟的种群,“现在是他们的种群基数太少了。”放流的组织机构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说。这是该研究所第57次放流中华鲟,30年过去,他们已经累计放流500余万尾。而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的统计,在整个长江和珠江流域,不同机构加起来已经放流大约1000万尾中华鲟。

        不过,伴随着人们持续努力和美好愿望的,却是残酷的现实。

        去年底,国内4家研究机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监测发现,野生的中华鲟已经持续2年没有产卵。处于长江入海口的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也证实,2014年未监测到新出生的中华鲟幼鱼游入大海。这意味着,如果这种状况仍然持续,野生中华鲟有可能灭绝,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1.4亿年,正因为与恐龙属于同时代,被叫做“水中活化石”。

放流对野生种群的补充不到10%

        被寄予厚望的增殖放流看起来效果有限。从事了多年人工增殖研究的高勇知道,他们投下去的绝大部分鱼苗,最终都无法到达长江口。

要打入中华鲟体内的标记

        他们在3000条鱼身上打了3种标记。一是注入体内的被动整合雷达标记,这种标记具有唯一编码,无需内部电池,科研人员通过扫描,可以识别每条鱼的身份信息。放了防止误捕,他们在鱼尾部悬挂了红色T型外标,这种标记上印有中华鲟研究所的信息和电话,“要是渔民发现了受伤的,可以给我们打救助电话。”危起伟说。另外,为了实时监测中华鲟的洄游路线,他们还挑出62只大鱼注入声纳标记,这种标记是一种声波发射装置,科研人员已经在宜昌、武汉、南京等沿江13个地方布设了声呐接收器和监测站点,当标记的鱼游经接收器范围1.5公里时,就能够获得收集到数据,推测鱼的洄游路线。

        根据高勇的说法,因为标识技术落后,早期的放流效果无法评估,从1984年至1998年,他所在的研究所最多的时候每年放流50余万尾中华鲟。在1996年之后,科研机构多次对放流进行监测,他们发现,最后到达长江口的中华鲟,只占总数的5-10%,甚至更低,绝大多数因为被渔民误捕、被轮船误伤、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等各种原因而死在江中。2000年以后,研究所放流中华鲟的规模已大大降低。

        危起伟所负责的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华鲟研究所是国内两家研究中华鲟人工增殖的团队,他们每年都会接到几起到十几起中华鲟被误伤致死的报告,他坚持认为,人工增殖只能是辅助手段,中华鲟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自然繁殖

“危险”的大坝

        如果没有葛洲坝,长江的宜昌江段也将只是中华鲟洄游旅途中的一站。许多老渔民都目睹了那一刻,葛洲坝截留的1981年,洄游的中华鲟因为无法越过大坝而被迫在坝下徘徊,它们中不少被发电水轮机打死,或是被捕上岸,成为餐桌上的菜肴。

        科学家们随后发现,失去长江上游的产卵场后,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5公里江段寻找到了新的产卵场,“原来他们在长江上游600多公里江段内有至少16处产卵场,现在只有不到原来 的1/100。”危起伟对澎湃新闻说。

        与之相应的,则是中华鲟野生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危起伟介绍,葛洲坝截留前,长江里的繁殖群体能达到1万余尾,葛洲坝截流后,1983-1984年骤减到2176尾,2000年仅有363尾,2008年,许多专家估计仅有不到200尾中华鲟参与繁殖,农业部就此暂停了科研捕捞。

        中华鲟的繁殖能力并不低,在葛洲坝截留后的第2年,科学家们发现在被挤压后的产卵场大量的鱼卵堆积成了小山,一条鱼的鱼卵能占到体重的1/4,而一条野生的成年中华鲟,能长到200至300公斤。危起伟认为,只要他们还能继续繁殖,野生种群的存续就有希望,然而到了2013年,这个最后的产卵场适宜它们繁殖的条件也被打破了。

        危起伟的研究档案中保存了宜昌江段的水文数据, 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证实,水温是影响中华鲟繁殖的首要条件,适宜它繁殖的水温为16-20℃,这是一个很小的变化区间,在中华鲟10-11月繁殖期中,若是水温达不到这个区间,中华鲟则无法顺利繁殖。

        在2007年和2012年,中华鲟的繁殖从10月下旬-11月中旬推迟到11月下旬-12月中旬,这是它们发出的第一次警告。河海大学夏自强等人分析,这与三峡大坝蓄水后产生的滞温现象相关。当年宜昌江段的10月平均水温分别为20.4度和21.4摄氏度,高出多年平均值19.7摄氏度。到了2013和2014年,待产卵的中华鲟一直等待到12月,水温还是没有降到20℃以下,记录显示当年产卵期平均水温23.8℃,它们的性腺退化,最终失去了产卵的时机

        危起伟分析,三峡蓄水之后,库区中相对静止的水形成了巨大的“吸热熔器”,人为控制的下泄水量与自然节律不同步,这就使原来随季节波动的水温曲线发生了改变。而到了2013年,这一现象可能因为上游金沙江上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的相继开发而更加明显。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郭文献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结论,他们认为葛洲坝水库蓄水下泄对水温影响不大,但三峡蓄水对河流水温有调节性,其下泄水温相对于天然状况有一定的滞后性。

        “要想将宜昌段的水温恢复到三峡蓄水之前几乎不可能,除非蓄水水位接近或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水位,但三峡是个393亿立法米的巨型水库。”危起伟说。

        也有持不同观点的人。高勇认为,已经证实2014年的多个月份海洋温度均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海水温度升高致使全球气温升高,在这个大趋势下,长江也不会例外,”与全球气候变化相比,大坝的影响只是很小一部分。大坝蓄水的影响会使得低温和高温的周期变化向后延迟,但是这个周期性的节律还在,中华鲟还是有繁殖的空间。”高勇所在的中华鲟研究所隶属三峡集团,同时管理着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曹文宣认为,水库蓄水和气候变化的因素必然同时存在,但究竟各自贡献了多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野化的疑点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已经在2009年取得了突破,在中华鲟研究所,子一代的中华鲟在全人工条件下成熟并繁殖成功,人们获得了“子二代”的中华鲟,填补了过去这个领域的空白。但是,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是否依然能像野生中华鲟那样在长江和大海中洄游,还是未知数。

        中华鲟溯河洄游的机理还是一个谜。以同样著名的溯河洄游鱼类大马哈鱼举例,有研究认为,他们从海洋回到淡水中产卵的原因可能是鱼卵和幼鱼只能在淡水中生活,至于他们是如果从浩瀚的大海回到出生的地方,则可能是因为小鱼顺流而下时江河和食物的味道在身体里留存了“记忆”。

        危起伟猜测,成年的中华鲟之所以能回到长江也可能有同样的原因,在许多的未知面前,科学家只能尽力的模拟他们的出生成长史。所以他主张放流时应该尽可能在产卵场附近放流幼苗,这样他们在长江里开始进食,对河流、食物和水中矿物的味道有了“记忆”,成年后能帮助他们溯源回来。

        “我们发现洄游的中华鲟总是沿着长江干流走,在遇到大的支流和湖泊时,他们很少过去,极少数游入支流或者通江湖泊,那可能是’误入歧途’的。”他说。

        中华鲟最快8年可达到性成熟,那时他们就要开始溯河洄游。危起伟和高勇都提到,90年代放流的鱼如果还在,可能已经有洄游到长江了,但由于早期的定位追踪技术缺乏,目前实验室还没有相关的监测数据。

        科学家们仅知有一条全人工繁殖下的中华鲟洄游到产卵场。那是在2008年,长江水产科学研究所在荆州放流了一条雄鱼,后来监测到它往产卵场方向洄游,危起伟推测应该是洄游参与繁殖的,但可惜,这条鱼随后被渔民捕上来,等到研究人员赶到时,已经死亡。

        由于放流的鱼很难躲避长江中的各种威胁而达到近海,也有研究机构认为在长江口放流可能是更好的方法。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宣教科科长吴铠对澎湃新闻说,他们将完全在人工淡水条件下长大的中华鲟直接空运到长江口,在保护区暂养了一段后,放流到长江口,随后监测到它们到达了东海等海域。不过,暂时也没有证据显示他们今后是否能洄游到长江中产卵。

        曹文宣也认为,虽然风险存在,但在江河的入海口放流不失为一种保种的方法。“依赖于长江生活的渔民有15万之多,这还只是有渔民证的人,无证滥捕的不知道有多少。中华鲟的胃口不小,长江的底栖生物现在没有办法完全满足它的需求,它也必须向海里走。“他说。

        危起伟则将希望放在寻找到环境相似、温度适宜的新产卵场上。他认为如果能利用长江中游的夹江建立半封闭的水体,将洄游的中华鲟拦在人工干预的适宜的产卵场中,“圈养”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的亲鱼,这样就不会令他们完全脱离原来的“生活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