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初心50城丨“最强县级市”昆山的逆袭升级密码:开放,创新

澎湃新闻记者 王奕澄
2021-06-29 09:35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昆山,这座紧挨上海的苏州下辖县级市,已连续16年雄踞中国县域经济之首,堪称“最强的县级市”。2020年昆山GDP达4250亿元,超过了多个省会城市。

然而,强者并非天生就是强者。昆山崛起腾飞的历程可谓是跌宕起伏。上世纪八十年代,昆山一度沦为苏州地区下辖各县区中经济最落后的“小六子”。觉醒后,昆山尝试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创办了自费开发区,自此成功“逆袭”,步步领先,2005年起一跃成为中国“百强县”之首,至今领跑16年。

开放,成了昆山的转折点,也是昆山最让人难忘的标签。目前,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8600多家企业集聚昆山,累计总投资超1000亿美元。昆山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超千分之五的外资,创造了百分之二的进出口额。

在开放的过程中,提前布局、勇于行动,不断升级内驱动力,使得昆山在区域竞争中不断“逆袭”、超越致胜。

由农转工,苏州“小六子”强势逆袭

高楼林立、地铁半小时直达上海,甚至星巴克的门店都有30多家,你一点也看不出这是一座县域城市的模样。

然而,谁能想到,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有外商来昆山考察,那时甚至还没有宽敞的柏油马路,见到最多的就是农田。

作为传统的农业县,当时昆山每年上缴国家商品粮2亿公斤左右,农民温饱有余,当地这样形容农民的生活“产量不高、贡献不小、收入不少、生活蛮好”。

然而,这种守着自家门户的“小富即安”心理,使昆山很快被周围的兄弟县赶超。彼时,乡镇工业在苏南地区发展得如火如荼,异军突起的“苏南模式”使这一区域的多个县成了全国的排头兵。1983年,昆山的经济总量和农民人均年收入在苏州垫底,是苏州下辖6县的“小六子”。

痛定思痛,如何改变?昆山发现了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作为临沪第一站,靠近上海,公路、铁路畅通,交通十分方便,虹桥机场离昆山仅有40公里。更重要的是,昆山发展工业所缺的资金、技术、设备等因素恰恰是上海的优势,昆山在劳动力、土地资源、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又能补上海的不足。如果双方能联合,那正好是优势互补。

自此,昆山选择走横向联合之路,“借船出海”。

从1984年起,敞开大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被昆山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昆山喊出了“要发展,靠上海”的口号,全面开启与上海的“洽谈合作”,广邀客商来昆山联营办企业。

就在同一年,昆山就首次“试水”创办了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这也是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这家名为“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的中日合资企业总投资150万美元,中日双方各占50%股份。

也是这一年,昆山还干了一件大事,在没有国家投资和优惠政策“加持”的背景下,自筹资金在县城东侧划出3.75平方公里土地,开始动工建设工业新区。这就是被称为“中国首个自费开发区”、日后成为昆山开放型经济最闪亮的名片——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

到了1985年,在昆山的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工业的主导地位得以确定,昆山经济发展方式顺利实现由农转工,这为后来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造业基础。

从零起步,昆山“自费”创办了开发区,确定对外开放为发展主线,通过跨区域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大力引进外资,走出一条闻名全国的“昆山之路”。

“以商引商”,成为台胞“第二家乡”

开放,让昆山从困顿到觉醒。而昆山的开放型经济中,台资是最大的特色。

昆山是远近闻名的“小台北”,30年来,有5300多家台企落户昆山,有10万台商台胞在这里安居乐业。

昆山可谓因台资而兴、因台企而强,台企几乎亲历了昆山崛起的全程。这座城市与台资互相成就、彼此融合,三十余年的“磨合”,也使得昆台情谊向着“成熟”阶段迈进。

有数据显示,昆山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工业总产值的50%、利用外资的60%,都来自于台资企业的贡献。台资企业基本形成了光电显示、智能终端、装备制造等完整产业链。

昆山在招引台资企业的过程中还摸索了一条“昆山经验”,他们抓住台湾商人重人脉、喜群聚的特点,通过提供优质的政府服务和营商环境,“以台引台”,“以商引商”。

一批落户在昆山并尝到甜头的台资企业家主动做起招商义务推销员,常奔走于昆台之间,向台商推介昆山、带台商考察昆山,使昆山迅速成为台资企业的集聚区。

自此昆山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时便提出了“以商引商”策略,不断扩大外资“朋友圈”。

如今已有10万台商来到昆山、融入昆山,这与昆山创造了一个能让他们适合创业和舒适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其中,被人提及最多的是,昆山有着最亮的金字招牌——“昆山服务”。

在昆山,台胞子女可以和昆山本地孩子一样享受义务教育,还有华东台商子女学校、开发区国际学校、星空幼儿园等一批台商投资的学校可以选择;全面采用台湾医院管理模式、并参照大陆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创立的综合医院,极大解决了台商的就医难题;在昆山的商业街,随处可见台湾的正宗小吃……

很多台商这样评价:“只要对台商台企发展有利,昆山就会穷尽所有,捕捉随时出现的机遇,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 可能’。”

如今,台资经济在昆山的发展已经走过三十余年。在台湾电公会的调查评选中,昆山已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榜首。

内外资多面开花,新昆山蓄势待发

最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昆山这座外资高地也经历了严峻挑战,但最终依然交出了傲人答卷。2020年昆山实际使用外资创下了五年来新高,这展示出昆山经济的强大韧性,也说明昆山绝非像外界想象中的仅有“一招王牌”。

比如,2020年3月,星巴克“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落户昆山,这是星巴克在美国本土之外最大的一笔生产性投资。

这杯咖啡并不简单,随着星巴克项目的落户,昆山的“咖啡王国”正在慢慢搭建,巨头企业迅速聚集。昆山正力争成为亚太区咖啡生豆分拨、制造、交易、销售中心。

昆山的“被选择”也再次验证,中国市场潜力巨大,仍然是吸引外商投资和加码的热土。

除此之外,深耕昆山多年的外资企业,与昆山一同成长的同时,显然已经与昆山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比如,“台资模式”在昆山的转型升级。原本“游牧式”属性的台企,正在昆山转变为具有扎根性的“类本土企业”,同时,也实现了从代工模仿到自主创新的模式转化、从高强度要素投入拉动到高能级创新驱动的动力转化。

从2020年来看,昆山新批台资项目达198个,增资项目72个,同比增幅都在20%左右。特殊形势下,台资不但没有“退场”,反而和昆山更显紧密。

随着昆山外向型经济更加“枝繁叶茂”,德资、日资的深度“入局”也形成了“四面开花”的局面。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昆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个数据值得关注:过去五年,昆山外贸依存度下降了11.9个百分点。

显然,在人们还在沉迷惊叹昆山财富之巨的同时,昆山一刻也没有停歇,正在慢慢褪去高度依赖外向型经济的形象,通过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正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高质量。

一个更具爆发性、更有想象空间的新昆山正蓄势酝酿。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