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太行绝壁为何能劈出“人工天河”?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时青昊
2021-07-01 10:58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四史”关键词等专栏后,澎湃新闻继续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开启“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

今天的关键词是: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      东方IC 资料图

从1960年2月开始,河南林县人民为了改变干旱缺水,引漳入林,历时十年,在太行绝壁之上劈出“人工天河”。此时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之所以能完成如此壮举,不可或缺的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谈到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其中比较集中的有三次:

2011年3月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2014年3月至5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河南省兰考县,在此期间他三次谈到红旗渠精神。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第二卷(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将红旗渠精神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缺水是长期困扰林县(今林州市)人民的症结所在。55万人民55万双手,自力更生啥都有。

1954年,杨贵任林县县委书记,实地考察各村镇缺水状况,总结群众治水经验。后来,打了很多深井,修建了三座小型水库和英雄渠、淇河渠。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视察新乡,点名见杨贵,表扬杨贵治水有一套。1959年,一场特大旱灾,境内河流全部断流,逼着林县干部不得不跨省找水源,最终在山西省平顺县找到漳河这一可靠的水源。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必须“引漳入林”,除此别无选择。但“引漳入林”,要在悬崖绝壁上建70.6公里的总干渠,以及几千公里次级渠道及几千座附属设施。据测算,红旗渠工程总投资需要大约7000万元,但1959年林县的家底总共只有300万人民币。1960年,国家正处于特殊困难时期,很多大工程都下马了,林县不能向国家伸手,必须靠自己解决资金困难。

红旗渠开工之前,中国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当时浮夸风盛行,各地都虚报粮食产量。在杨贵领导下,林县县委坚持实事求是,顶住重重压力,既不虚报也不瞒报,始终坚持林县小麦亩产114斤。结果,不少地方因虚夸被征了过头粮,但林县除了安排好群众口粮外,还留有3000多万斤储备粮,这是他们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向穷山恶水开战的底气所在。

林县人多地少,历史上就有外出当工匠的传统。1961年,林县抽调30多名干部组成了“林县劳力管理组”,在全国各大城市成立驻外办事处,由各大队组建工程队,到全国承揽工程,用建筑施工挣回来的钱补充红旗渠建设。全县共组织3.1万人,当年外出建筑总收入达1800万元,有效弥补了红旗渠建设资金的不足。

后来国家经济形势好转,陆续给予红旗渠工程拨款。截止到1969年7月工程完工,总投资6865.64万元,国家投资1025.98万元,占14.96%;自筹资金及物料折款2099.49万元,占总额30.58%;建设投工3740.17万个,民工费用差额合款3740.17万元,占总投资额的54.88%。

艰苦创业

红旗渠动工的时候,面临着“三无一少”困难: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材料,资金短少。其中,最缺的当然是资金,没钱买物资,甚至连钢钎、镐头、抬筐、抬杠等也缺。在这种情况下,工地党委提出了勤俭建渠、艰苦创业的方针。

为了节省资金,红旗渠工地开展了高工效运动。也就是说,要花小钱办大事,一个钱要当几个钱用,“既想吃烂肉,又想省柴火”,但谈何容易?于是县委发动群众精打细算,工地出现了很多艰苦创业做法,例如:抬土石没有筐子,人们就上山割荆条或者买荆条自己编筐;筐坏了自己修补,把坏掉的筐泡到水里,泡软以后把长条拆下来再编新筐;有的筐补了一次又一次,实在不能用了,拿去烧石灰;抬杠坏了改为洋镐把,洋镐把坏了改为锤把,锤把坏了不能用了,当柴烧石灰;炸药箱子用完了要把钉子起下来,钉制其他工具。

为了解决物资短缺,林县人民自己生产,并进行工艺创新。没有炸药,把国家分配下来的化肥硝酸铵和锯末配匀,制成土炸药;没有石灰,就自己烧,他们创造出了“无窑堆烧石灰法”,在平地上起灶,一层燃料,一层灰石,一次能烧成石灰上千吨。资料显示:“修建红旗渠十年间,共烧制石灰14.5万吨,全部由自己烧制;造炸药1215吨,占总量的44.3%;制水泥5170吨,占总量的77.1%;编抬筐3万多个;修配、制作水桶18900多副,各种工具117万件,自带小推车,铁绳、手捶等31万多件。”

红旗渠工程缺技术设备和技术人员,就发挥林县人民的聪明才智加拼命苦干。漳河水从总干渠渠首候壁断,到渠尾分水岭,总长度70.6公里,海拔落差只有8.8米。要使总干渠河水完全自流,必须使每一米的落差保持在0.1246毫米。当时没有钱买水准仪,即使买到了水准仪也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来使用这些仪器。工程完工,经专家验收,总干渠的落差完全符合标准,令验收专家大为吃惊。原来,林县人民自己发明了一种水准仪“浮水鸭子”:打一盆水,让自制的木头鸭子漂在水上,鸭头和鸭尾两个点之间的斜率正好是万分之1.246。类似的技术革新还有很多,共节省投资797万元。

团结协作

红旗渠的成功就典型地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

首先是省与省之间的协作。要跨省调水,没有河南、山西两省的支持肯定是做不到的。1960年1月27日,正是农历除夕,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省委秘书长戴苏理联名向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等人写信,希望山西省委能够对林县从平顺县调水修渠予以支持。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陶鲁笳召集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王谦、副省长刘开基等专题研究林县从山西境内引漳河水的问题,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并指示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委:支持引漳入林工程。改革开放后,陶鲁笳与杨贵谈起当年山西省委研究引漳入林工程时,感慨地说:“战争年代,我在林县工作过,知道林县缺水的苦难。我以为你杨贵引漳入林,也不过是修条小渠解决吃水,没想到你竟然修了那么大一条人造天河,被周总理称为新中国的奇迹!”

其次是兄弟地区和兄弟单位的支援。刚开始修渠的时候,林县的民工没有住地,山西省平顺县沿渠大队的干部、群众腾出了200多间房子给林县修渠民工住,对待林县修渠民工像一家人。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洛阳矿山机械厂、安阳钢铁公司、安阳市委、白壁棉场、中国人民解放军9890部队等都对林县给予很大的支持。另外,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给红旗渠拍摄电影,鼓舞了林县人民。

再次是各施工单位的团结协作。修渠之初,县委对施工难度估计不足,当时的想法太简单:70多公里的总干渠,每人负责1-2米,80天就可以完工。但是,开工不久,问题便暴露出来:战线太长、技术力量奇缺,根本无法统一指挥。杨贵当机立断,召开现场会,调整部署,由“全线铺开”改为“分段施工”:将工程划分为四段分期施工,完成一段通水一段,既检验了工程质量又鼓舞了士气。这一重大战略调整,有效地保证了红旗渠的施工质量。为加强统一指挥,工程总指挥部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管理民主化。陆续到工地的民工达35100人,总指挥部将民工根据各自所在的生产大队编为113个营,320个连,各大队支书、队长任连长,连长以下组织生产小组。整个工程又分为上、中、下三个协作区,总指挥部干部也分为三片分工包干,分指挥部包连、包生产组。对钻洞和大型建筑,确定一到三个坚强有力的干部专职负责,层层加强领导。

无私奉献

红旗渠引来的河水无私地哺育着林县人民,而红旗渠得以修成也正是林县干部群众无私奉献的产物。修渠工地上先后涌现出了舍己救人的共产党员李改云、带头实干的五好连长石文祝、艰苦奋斗的五好施工员路银、长期坚持在工地奋战的五好民工郑文锁等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在红旗渠工程建设中,林县有81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龄最小的年仅17岁。

吴祖太毕业于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是林县为数不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他最早进行实地勘测,精心设计出了第一本蓝图《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在总干渠跨越浊河的地方,吴祖太科学地设计出“空心坝”,解决了渠水与河水交叉的矛盾。吴祖太既负责设计,又负责施工,他遭遇了母亲病逝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坚守在工作一线。1960年3月28日下工后,王家庄隧洞出现裂缝,吴祖太招呼工人撤出工作面,自己入洞查看,洞内土石坍塌,吴祖太和一同查看险情的李茂德牺牲在工作一线。

为保证施工安全,总指挥部决定成立除险队,任羊成第一个报名,被推选为除险队队长。除险队的主要任务是排除悬崖上松散的石头,防止落石给在崖下民工带来危险。任羊成整天带领队员腰系大绳,凌空除险。一次,任羊成在除险时不慎掉在圪针丛里,脊背上扎满了尖尖的枣刺儿,他忍着疼痛又爬上山崖,继续除险。当晚,房东老大娘和房东儿媳给他挑刺,连续挑了一个钟头,圪针挑了一手窝。又一次,他正挂在虎口崖凌空除险,崖上一块落石砸在他的嘴上,砸掉三颗牙,他满脸是血,拔掉牙齿,忍痛坚持完成任务才从崖上下来。第二天,他怕领导要他休息不让他参加劳动,便不让领导知道,戴着口罩,背上大绳上山继续除险。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在采访任羊成时,用手摸着任羊成腰间一圈厚厚的老茧,像一条赤褐色的带子缠在腰际,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穆青写道:“这就是红旗渠精神!这就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私奉献精神是与干部带头作用分不开的。修建红旗渠时,党员干部不仅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更是干在前头。分工时,领导干部先试验,再给群众定指标,干部推进一米,群众定八分;领配给粮时,群众分两斤,干部只分一斤半,后来群众分一斤二两,干部只分八两。百姓中流传一句话: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钟煜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