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风华之城·盐城|铁军精神:浴火重生孕育铸就的黄海明珠

澎湃新闻记者 孙湛
2021-07-07 17:06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编者按】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今日中国,风华正茂;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建党百年之际,澎湃新闻视觉中心影像新闻部特别推出《风华之城》系列报道,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祖国大地的日新月异,基层党员的卓绝奋斗,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 

2021年6月27日,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游客们在“铁军忠魂”的雕塑前合影。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孙湛 图

“湿地之都”盐城生态底色鲜明。其得天独厚的海洋、湿地、滩涂、森林资源,造就了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浴火重生的地方,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新四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孕育铸就的铁军精神,是盐城这座城市最闪亮的精神坐标,激励一代又一代盐阜儿女砥砺前行、接续奋斗。盐阜大地已发生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成为黄海之滨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红色文化孕育红色气质,浸润城市每一处角落,影响城市每一个人。248处红色遗址遗存、98家市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8个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村镇,以及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雕塑“大铜马”……无不标注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根脉,一座城市的精神图谱。

2021年6月27日,盐城市,建军路与解放路交汇处,市民走过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雕塑“大铜马”。当年,新四军进城走的就是这条建军路,路名是纪念新四军重建军部这一历史事件。2019年9月21日,迁离原址8年,盐城最具象征性的城市地标回归原位。

2021年6月27日,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游客们走过写有“铁军精神”的精神柱。

2021年6月27日,盐城市航拍。

2020年12月11日,盐城市,全球第二块、国内首个潮间带湿地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2019年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以符合世界遗产标准10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0年12月11日,盐城市射阳丹顶鹤保护区,一只丹顶鹤野化训练后在房间外散步,身后的工作人员站在门口等候。

2020年12月12日,俯瞰盐城市黄海森林公园。

近年来,盐城射阳将航空装备制造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着力打造,力争到2025年建成3000亩航空特色小镇,实现航空服务业和航空制造业双轮驱动,构建多业态融合的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格局。

俯瞰盐城射阳河闸。生态环境部近日官网发布消息,在全国首批100个“最美水站”推选结果中,盐城射阳河闸水站榜上有名。

儿时的理想照进现实

——好人田士华

2021年6月26日,盐城市印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田士华。

现年 53 岁的田士华,是盐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名普通驾驶员,同时也是世华爱心公益慈善服务中心的带头人。

幼时因为家庭变故,3 岁就离开了父母,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几年后两位老人相继离世,十几岁的田士华独自生活。" 那时候受到亲朋邻居的帮助,吃过百家饭。" 童年的经历也让田士华在心中下定决心,以后的日子里他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

1994 年,田士华遇到了王吉芬,两人组成了家庭,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1996 年,田士华从驾驶员岗位" 转正 "。正是在这一年,他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了困难家庭辍学孩子的专栏,自此,他真正把公益当做了第二事业来做。

2021年6月26日,盐城市印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田士华组织的“中国好人”党课讲座活动,台下坐满了前来听讲的市民。

刚开始,妻子王吉芬并不能理解田士华,"家里都要揭不开锅了,哪还有钱去帮助其他人?" 可想起丈夫小时候受到的照顾,渐渐理解他。" 做人就是要心怀感恩,就像当年别人帮助老田一样,现在也尽力帮别人一把。"

从资助学生、帮助孤寡老人到成立爱心公益慈善服务中心,1996年至今,田士华共资助过60余人,为了公益事业已经自掏腰包拿出了近三十万元。2016年,田士华除了本职工作外,还通过做代驾补缺做公益带来的资金压力,所有的代驾收入都被他存在专门的公益账户上。

2021年6月26日,盐城市印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田士华与志愿者们在布置安排晚上党课活动的细节。

多年的公益事业让田士华在当地小有名气,2017年,田士华组建公益团队——世华爱心公益慈善服务中心。四年内,团队里来自盐城的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增加至一千多名,他们走进社区,给老人理发、量血压测血糖、开讲座、做法律咨询、逢年过节登门慰问。公益组织的每次活动,田士华总是精心策划,精心组织,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以身作则,身体力行,重活脏活抢着干,他的身体力行感染者其他志愿者。

2021年6月26日,盐城市印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田士华在准备晚上的“中国好人”党课讲座活动。

20多年来,田士华获得了不少荣誉。先后被评为江苏好人、盐城好人、盐城市十佳杰出青年卫士、盐城市道德模范、盐城市最美家庭、盐城市文明家庭、盐城市优秀志愿者、盐城市优秀共产党员,还三次被评为盐城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去年他的善举被江苏省政府评为江苏省慈善楷模,盐城市好人馆专门展出了他的先进事迹。

儿时的理想照进现实,田士华说要感谢曾经那些帮助过他的人,让他明白了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帮助别人是身为党员的责任

——“抗洪勇士”钱拥明

2021年6月28日,盐城市清墩村,钱拥明喂完鸡走在乡间小路上。

钱拥明总是能想起1998年的那个夏天,身为抗洪火线班长的他与战友们在武汉的江边抗洪。

钱拥明是盐城清墩人,1996年,18岁的他应征入伍,完成了他从小到大的心愿,外公是新四军的通讯联络员,耳濡目染下他萌发了做一名军人的志向。1998年的夏天,他与战友奔赴武汉抗洪一线,还获得了湖北省的表彰,荣获了“抗洪勇士”的称号,同年,凭借着抗洪期间的优异表现,钱拥明得以火线入党,这段经历是他引以为豪的高光时刻。

1999年退伍后,钱拥明回到了家乡盐城,在机床厂干了两年,他觉得菜市场里的鸡蛋生意很好,加之厌倦了国营厂朝九晚五的工作,毅然辞了职,回到老家清墩村养起了鸡。一开始,由于并不熟悉养鸡,钱拥明第一年就亏了七万多元,之后他开始认真钻研,情况开始好转,慢慢地扭亏为盈,于2008年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国谷蛋”,将自家的鸡蛋卖到了上海。

2021年6月28日,盐城市清墩村,钱拥明在自家鸡棚内给鸡喂食。

受钱拥明影响,周边的村民也从开始的不看好,转变成了尝试养鸡,最盛时清墩村的养鸡卖鸡蛋农家有70多户。钱拥明也持欢迎态度,时常去教村民如何养鸡,告诉他们何时的鸡蛋市场比较火热,遇到市场不景气的时候,钱拥明也会尽全力去帮卖滞销农户的鸡蛋。去年疫情期间,钱拥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出了一份力,他将自家的210箱鸡蛋捐赠给当地卫健部门,以保证抗疫一线人员的饮食,也是他向抗疫人员致敬的一份礼物。

即使不再是一名军人,但钱拥明觉得帮助别人是他身为党员的责任,一如1998年他拼搏在抗洪一线。

用青春和热血讲好新四军的故事

——红色历史讲解员宋钰

2021年6月27日,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宋钰。

1988年出生的宋钰是土生土长的盐城人,在新四军纪念馆做讲解员已经11年了。谈到自己能够当上讲解员,宋钰觉得自己很幸运。高中和大学的时候,学校时常组织来新四军纪念馆参观,当时的宋钰看到英姿飒爽的讲解员就很向往。2010年大学毕业时,宋钰看到了新四军纪念馆在招聘讲解员的消息,让产生了留在家乡做一名红色讲解员的念想。专业英语的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应聘了这一职位,没想到竟顺利通过。小时候的宋钰总是听着身为抗战老兵的外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而现在,身为讲解员的她接过老人家的“话筒”,这让她觉得很奇妙。宋钰的儿子今年十一岁,小家伙在耳濡目染下也对妈妈的工作很感兴趣,经常去纪念馆里玩,在最近的一次红色诵读活动中,他还作为第一期的诵读者出镜。宋钰觉得这是家庭传承,也是对儿子教育的最佳方式。

2021年6月27日,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宋钰在给观众讲解红色历史。

讲解员的工作之于宋钰,是辛苦的,也是自豪的。一场讲解需要四十五分钟,宋钰一天需要讲解两到三场,有时忙起来喝口水的功夫就要继续下一场讲解。但说起讲解工作,宋钰觉得自己身为红色历史的传播者,使命重大,因为她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不管之于她还是之于其他人,都是不容忘却的。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参观市民一字一字给孩子读着墙上的文字时,看到站在展厅内宣誓的党员们时,她切身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讲解员的初心。而在讲解的工作中,也让她自身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讲解员的工作也给宋钰带来了很多的荣誉,她多次获得江苏省五好讲解员、金牌讲解员。而在众多的奖项中,宋钰最骄傲的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直言这份荣誉会让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用青春和热血去讲好党的故事,新四军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而这,就是讲解员宋钰的故事。

盐城未来:向海而兴

展望未来,盐城向海而兴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一是奋力打造江苏沿海绿色转型的产业高地;二是奋力打造服务东北亚双向互通的重要节点;三是奋力打造富有海滨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盐城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成为绿色转型的典范,必将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责任编辑:薛晶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