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郑州暴雨“红警”之后:未停工的城市与回不了家的人

澎湃新闻记者 王选辉 谢寅宗
2021-07-22 11:57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雨还在下。

局部暴雨、暴雨、特大暴雨,数十年来最强降雨……7月19日早上8点以来,河南省郑州市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7月20日17时,郑州市将防汛应急响应升至I级。

此后的36小时,暴雨超出了所有人想象,郑州市区严重内涝,市内交通中断,避险、求助、自救、互助、失联、救援成了郑州网络中的关键词。许多人为回家跋山涉水,一夜未眠,也有人永远留在了回家路上的地铁车厢里。

河南广播电台记者丁小佩是被困郑州5号线地铁车厢中的一员。车厢水位最高时,已经漫过成人胸部。在大家的互助努力下,她和很多乘客等到了救援团队,一起获救。

地铁一站的距离,对于地铁车厢的数百人来说,却成为一次生与死的考验。不幸的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遇难,地铁5号线沙口路站成了他们永远的终点。

来自河南省应急管理厅的最新消息显示,16日以来,此轮强降雨造成河南全省103个县(市、区)877个乡镇300.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3人,失踪8人。

一份流传广泛的网络求助信息登记表,相关求助待救援信息已超过了2000余条,还在持续增加。

雨还没停,救援还在继续,生活也要继续。

20时下午5时:防汛Ⅰ级响应

早在7月19日晚,郑州市气象台就已发布暴雨红色预警。7月20日清晨,郑州市气象台再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中国气象局官网显示,红色暴雨预警信号的防御指南要求,应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7月20日,郑州各企事业单位并未发出停工通知,很多人还是按照平时的习惯“踩水”上班。

胡浩是郑州一家事业单位的员工。他说,夏季下暴雨,对很多郑州人来说习以为常,暴雨引发的积水也很常见。当天上午他并没有在意,甚至还有一些朋友在朋友圈调侃:“欢迎来郑州看海”。

然而,雨越来越大。下午开始,胡浩身边朋友不再调侃天气,而是开始严肃讨论车子会不会受损,下班后如何回家等问题。

暴雨情况变得越来越严峻。社交媒体上,求助的信息越来越多。

20日15时-16时,郑州国家气象站的雨量就达到了60.6毫米,和北京2012年“7·21”暴雨的最大小时雨量相当。

然而,这只是开始。

据郑州气象局的消息,郑州市在20日16时-17时期间,仅一个小时降水量就达到201.9毫米;从17日20时到20日20时3天的时间内,郑州市过程降水量达到了617.1毫米。小时降水和单日降水,均打破了从郑州1951年建站以来的历史纪录。

越来越多的雨团汇聚,雷达图上,象征着猛烈暴雨的深红色定格在郑州,不再移动。密集的雨点如万箭齐发。郑州气象站传出的数据,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有正式气象观测以来,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内陆还是沿海,没有任何一个大城市的国家级气象站,遇到过如此急骤猛烈的暴雨。

胡浩后来才知道,这两天的数据屡屡打破过往记录——单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建站以来)、单小时降雨量超过日历史极值、一天下一年的雨……

社交媒体上,大量现场视频传出:郑州街头有车辆被暴雨形成的大水掀翻,不少楼的一楼被大水倒灌。列车停运,公共交通受阻,不少人被挡在了回家的路上。

7月20日17时,郑州市防指决定自将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随着郑州紧急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当地环卫、电力、通讯、供水、市政等2万多人已奔赴防汛一线,全力应对暴雨洪水。

20日晚:地铁生死救援

最令人揪心的就是地铁5号线。

7月20日,郑州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及其周边区域发生严重积水现象。雨水倒灌入地下隧道和5号线列车内,乘客困于车厢中。其间,不断有5号线列车内的消息及视频传出,视频显示,车厢内积水一度漫至成人的胸部乃至头部。

丁小佩是河南交通广播的一名记者,在完成采访乘地铁回家时,她和其他乘客一起被困在了5号线上。被困后,她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发出现场视频记录和求助信息,受到各方关注。

“洪水就像山区里急流而下的河道一样,挡都挡不住,整个人泡在水里面。”小佩观察到,当时车厢里的气氛开始紧张,有人拉着把手,试图拉长脖子到水面以上,获得更多空气;氧气越来越少,周围人开始发抖、大喘气、干呕。孩子只能被托举着,乘客轮流举起陌生人的小孩,有的年轻女士没经验,慌乱地哄着哭闹的孩子。 

她回忆,当时,随着车厢内的水位越来越高,上层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缺氧成为被困人员遇到的最紧急的问题。后来有人拿着消防器材砸车厢窗户,破窗后氧气问题得到缓解。“自救是为了后面的获救。”她说。

“前面有光了,有人来救我们了!”随着救援人员的到来,车厢内开始有人开始高喊。令丁小佩印象深刻的是,消防员到达现场后,现场的节奏开始变得平稳,大家主动让被困的老人小孩先离开现场。

被困的乘客中,有一名郑州人民医院的医生。他到达站台后,迅速给一个晕倒的女孩做了初步抢救,地铁工作人员给女孩裹上军大衣,她才慢慢恢复了意识。

离开车厢后的小佩举手留下了当志愿者,干些力所能及的事。现场有许多获救的乘客,同样自发参与到救援当中。小佩说,在惊心动魄的最后一刻,她们等来了救援人员,他们就像黑暗隧道里的一束光,照亮回家的路。

7月21日凌晨4点,悲伤的消息传来,12名乘客死于这座现代城市的地下交通工具中,另有5人受伤。郑州地铁网站首页变为黑白色。

暴雨下的守望相助

在多处受灾而救援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市民们开始自救、互助度过难关。

20日晚上,刚从北京出差回来的李月祥就被困在了地铁站中。

7月20日下午4点到次日凌晨,他和多名乘客被困在郑州地铁康宁街站,只有极少数家住附近的人步行回家。

一直到凌晨12点多的时候,滞留人员中有一位大姐冒雨出去买东西,偶然看到地铁口附近有家开着的书舍,回来时就对他们说,她发现一个可以吃饭,有热水,有卫生间的地方,询问去不去。

李月祥想,与其在地铁站里等待,不如先让自己安顿下来。所以,大家都选择了转移阵地,分了好几批人员前往,大概凌晨1点的时候大家到达郑品书舍休息。

书舍老板对他们的态度也是热情,提供了大厅供大家休息,一楼有小卖部,四楼有餐厅,也可为大家提供食物。

当晚,郑州图书馆主动发帖提醒附近被困人员,不要冒险回家,图书馆将提供无线网络、热水、简餐和休息场所。为了扩散援助消息,相关贴文已被转发近5万。

7月20日是星期二,原本是郑州科技馆的闭馆日,但在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中,工作人员向市民和车辆敞开了大门。从7月20日中午到21日下午,共接纳避险人员约120人。

澎湃新闻了解到,通过互联网,郑州科技馆相关负责人联系到了附近地铁站绿城广场站的工作人员,21日凌晨3时,成功将60余人安全转移到了科技馆内。

毫无疑问的是,在这场暴雨中,互联网成为对接需求与资源的强大力量。截至7月22日凌晨,微博话题#河南暴雨互助#的阅读量已超过65亿,讨论数突破1780万,各地热心网友仍在不舍昼夜地传递和汇总求助信息。

受洪涝灾害影响,有很多市民的家都已被淹,也有不少人被困无法回家。为了让市民们能有一个临时的“避难所”,郑州多家酒店宣布集体降价,价格最低仅为个位数,除此之外也有酒店拿出多余床铺在大厅让受困群众休息。

但光靠酒店远远不够,当地企业纷纷伸出援手。7月21日凌晨,在郑州花园路农业路的一家电影院里,爱心商家为附近群众提供免费热水和休息场所,几个影厅都开放,上千名群众在此处过夜。这里附近为大型商圈,且靠近关虎屯地铁站,人流量比较大。

“昨晚来这里避雨的人很多,有孕妇、老人、孩子,大家的情绪都很稳定,应该都入睡了。”影院负责人说。

7月21日:滞留铁路列车得到救援,大雨仍在继续

据郑州火车站7月20日消息,受持续强降雨影响,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公司管内部分区段封锁或限速运行,导致部分列车晚点运行、停运或折返。

澎湃新闻了解到,多个列车乘客已滞留40个小时以上。

柘女士是K507列车的一名乘客。她向澎湃新闻反映,自己是从东北放假返乡,途经郑州中转,目的地为贵州遵义。

K507列车,是由北京西开往贵阳的列车。列车经由京广线、陇海线、西康线、襄渝线、渝贵线运行。

柘女士介绍,7月19日16时,她从郑州上车,2小时后列车停靠在上街火车站。由于连续暴雨,停靠上街火车站之前列车已经出现多次中停。7月20日凌晨,通过微博等多渠道信息了解到前方道路塌方,列车上的乘客才得知K507列车将会较长时间滞留。

目前,车上的食物与饮用水都比较紧缺。柘女士表示,昨天车上的食物差不多就吃完了,乘务人员一直在对外联系。一些物资陆陆续续送过来,但是送得比较少。车上一些乘客在排队领取食物过程中,因为物资不足心情较为焦躁,部分乘客与乘务员在车上出现争执。

7月21日下午,柘女士表示,有救援车前来支援,车上粮食和饮用水暂时足够。列车员登记离上街火车站较近的乘客,希望可以由家人前来接送回家。路途较远的乘客具体如何安排,暂时未知。

同日,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消息,受河南省特大暴雨影响,郑州至洛阳区间的郑西高铁、陇海铁路发生水漫线路、路基坍塌、设备淹水等情况,列车无法通行;途经郑州地区的京广高铁、徐兰高铁、京广铁路、陇海铁路、焦柳铁路、宁西铁路等线路的运输秩序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铁路部门已采取限速运行、中途站待避、停运等措施,确保列车安全;组织沿途铁路单位和干部职工向在途列车提供食品、饮水等物资,保障列车餐食供应。具体车次运行情况,请广大旅客及时关注各地车站公告、官方微博微信等信息渠道。

根据郑州市气象中心7月21日6时42发布的消息显示,未来一天时间里,郑州仍有小到中雨。目前郑州市暴雨橙色预警、雷电黄色预警中,还需要注意防范。

    责任编辑:汤宇兵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