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展览|刘香成:从颗粒到像素,用影像记录变化的中国

丁依宁 松子
2015-09-07 09:15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从胶片上的“颗粒”到数字化的“像素”在时间的弧度上跨越百年,标志着摄影从刚传入中国直至如今的进化历程。

“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海报

即日起到11月30日,《颗粒到像素》展正在摄影师刘香成创办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下简称SCôP)举行,该展览源于刘香成的构想,由凯伦•史密斯策展完成,其中囊括了70位中国摄影师的作品, 梳理了一百年来属于中国的摄影故事。

展览展出的庄学本和吴印咸的摄影作品原件。

摄影凝聚了时代的集体记忆。展览从郎静山、庄学本等人早期的摄影原作,到吴印咸、沙飞等创作的共和国记忆,再到80年代后吕楠、张海儿等的断裂的社会影像,展现了纪实摄影的力量,跨入21世纪后,陈漫、杨福东、马良等的作品通向艺术和国际化。中国已步入了与地球村息息相关的时代,这让摄影得以朝多个当代方向发展。

陈漫, 万小姐好好学习, 2011 , 50×74cm, 收藏级喷墨打印

刘香成很注重人与作品“看与被看”的关系,他认为好的摄影作品会与观者产生个人化的情感互动,“每个人的感知都不一样”。在这个iPhone的时代,他认为人需要沉下来观看作品。这与中国当前的潮流是相反的,中国很多博物馆无比的大,但在唯有有限的空间里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力量。

刘香成 , 在天安门广场前取下的毛主席像,1980,15×23cm , 明胶银盐

【对话刘香成】

澎湃新闻:《颗粒到像素》展源于您的构想,为什么会想到梳理摄影在中国的百年发展?

刘香成:现在处于一个微妙的时间段,中国要全方面地与世界接轨,但文化的接轨是相对比较难的。摄影在中国,需要改变它的对话方式。目前中国摄影的对话方式有点老,说来说去就是那些事情。世界摄影并没有经历断代等影响,所以走得比中国长远。

马克•吕布(Marc Riboud)作为一个生活条件优渥的法国人,他拍的中国会带着“休闲审美”;像瑞士人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带着欧洲人的眼光拍《美国人》的时候,美国人是很反感的,但50年之后又成为拍美国人最经典的一个作品集。

摄影兼具艺术性与时代性,摄影凝聚了集体记忆。它是每一个时代都人类的共同记忆,也是国际交流很好的载体。2014年10月我把家搬到了上海,我觉得需要建立一个空间像纽约ICP(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的空间,能让大家看作品。

摄影是一个世界语言,带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肢体语言、不同的事、不同的人,从广义来说,摄影是不需要被说明的。《颗粒到像素》是SCôP的第三个展,在我脑袋里已酝酿了好几年,其实就是想要讲中国的摄影故事,加之遇上PHOTO SHANGHAI,有50家画廊来上海,也想让他们对中国的摄影有一个更加综合的认识。

张雅心 ,智取威虎山, 1971, 44×80cm , 收藏级喷墨打印

荣荣,东村 No.19 , 1994 , 60×50cm, 明胶银盐

李楠,禽流感时期合同制工人,2004, 60×60cm , 收藏级喷墨打印

澎湃新闻:您认为摄影有何独特之处?

刘香成:摄影可能对于美国人来说就是越南战争、好莱坞等,摄影凝聚了集体记忆。这其实是摄影区别于绘画等艺术的独特之处,与快门也有关系,没有快门很难抓住瞬间。前一阵子马格南的两位前任主席伊恩•贝里(Ian Berry)和布鲁诺•巴比(Bruno Barbey)来这里参观时,巴比举了一个例子,当时法国在为总统戴高乐举行葬礼,布列松等六个摄影师都爬上一棵大树,每人站在一个枝桠上来拍。结果很有意思,六个人拍得都不一样,面对同样的场景,着落点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觉得摄影的独特性有很多,比如善于捕捉瞬间,有多少分之一秒的快门与光圈的选择,如何控制画面等,与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有很大不同。

李樯, 骡子和女娃, 1984 , 40×40cm , 收藏级喷墨打印

吕楠,背圣像的少年,陕西,1992,60×41.2cm,收藏级喷墨打印

澎湃新闻: “从颗粒到像素”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轨迹。那么您是怎样来选择作品,以囊括这么大的时间跨度?

刘香成:我之前编过好几本书,比如为上海世博会编的《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等。编书的过程中,对这一百年的历史有了一定的感受与体验,就是怎么样用图片来反映三个问题:一是中国人对摄影怎么看待的,二是摄影到底是什么,三是中国是怎么利用摄影技术的。

展厅的墙正好是一百米长,有一百三十幅作品,在有限的空间内,怎么样压缩是有难度的。摄影在中国一开始是属于上流社会的,比如慈禧太后请留法的勋龄给她拍。之后,照相馆把摄影带到社会与自然,那个时候中国人刚好有照相馆的图片了,也有郎静山拍张大千、庄学本去拍少数民族,并把拍少数民族作为一种纪实、人文的实验。

照相馆里的民国女性和扬子江摄影集。

然后中国开始内战,吴印咸开始去延安,负责当时八路军的纪录片小组,又有沙飞拍中国很张扬的知识分子。1981年,我也拍了邓小平的复出,把毛主席的像拿下来,标识个人崇拜的结束。

刚开始是胶卷——“颗粒”,后来变成像素,现在又有颗粒和像素的混合。21世纪,又有摄影师开始采用老的摄影技术来创作。

王宁德 ,某一天 No. 30 ,2005 ,50×40cm ,明胶银盐

澎湃新闻:参展艺术家中,融合了纪实摄影、艺术摄影和数码技术合成摄影的艺术家。您是如何选择他们的,是根据名单找作品,还是根据作品来找摄影师?

刘香成:我对他们的作品都很熟悉。关于纪实与艺术摄影,有一些把两者混在一起,也有很独立的处理方式。中国也追上了这个时代,两者都发展到一定的极度,但还是需要具体介绍。我很不主张把摄影分得太细,我一直都不主张。什么样的图片都可以变成经典。摄影不应该分派别,应该打开创作的空间,而不是局限它。

封岩,迷幻的竹子 10,2011,120×90cm ,收藏级喷墨打印博物馆蚀版

我们让摄影师的作品来说话,说话的过程就带出了中国摄影的故事。从颗粒到像素,我们说的是摄影的故事,实际上也是中国创造力不同的时代。比如50年代的政策是“百花齐放”,是时代决定了他们能拍什么样的照片;改革开放后又是另一种局面。

马良,西游记, 2008 ,135×90cm (×3) , 收藏级喷墨打印

王庆松, 跟你学 , 2013, 90×150cm, 收藏级喷墨打印

澎湃新闻:展览中有一个展厅单独展示了包括杨福东、陈漫在内的女性主题的照片,这种陈列方式试图传达什么?

刘香成:这就是策展人凯伦·史密斯的功力所在,怎么样把图像联系起来,有的是线条,有的是女性,中国摄影怎么表现女性,就成为一个sub-title。很多作品已经破了很多传统的界限了,也有很老的技术又拿出来用的做法,用不同的技术来表现画面。虽然看的是“颗粒与像素”,但整个还可以分不同题材,不同画面,思维更开放。

张巍, 奥黛丽·赫本,2013 ,60×48cm,艺术微喷

杨福东, 国际饭店 No.1, 2010 ,180×120cm, 黑白喷墨打印

张海儿 ,章子怡,北京 ,1999 ,60×42.5cm , 收藏级喷墨打印

池磊,我忘了你是谁,2013 ,80×60cm ,收藏级喷墨打印

澎湃新闻: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是英国人,您也有国外生活经历背景,以你们视角,如何看待今中国的摄影?

刘香成:凯伦挺有意思,作为一个英国人,她在中国25年了,超过了她在英国的时间。凯伦写了很多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书,同时是西安当代华侨城美术馆的馆长。我小时候在福州,后来到香港,又去了美国。我希望我们已经超过了符号性的东西去看这个作品,而国外可能会把中国的东西想得很简单。

林然 ,菊花石 稻城卍石,2012,50×60cm ,铂钯丝绸

澎湃新闻:你们怎么看安东尼奥尼拍的中国1972?

刘香成:我觉得那个时代有其独特性,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回了。当时新闻界就说,你来中国三天写一篇报道,来中国两个礼拜可以写一本书。那时候进中国太难了,很短期的签证需要中国使馆查三代,像马克•吕布是跟着蓬皮杜总统来的,才可能拍到邓小平。

80年代之前的中国摄影。

我本人在各地工作已经超过四十年,看作品的时候,已经把中国容纳到时间里面去了。而不是中国人看中国。包括很多文字类的书,比如查建英的《八十年代》,她一开始其实是写不出来的,但她去了美国,去教书,回国以后采访,写出来的东西其实是很深刻的。所以有时候要有一种“detachment”,有一点距离,再回头看。

骆丹,素歌之 4,杨杜蕾和杨化林姐妹,瓦娃村, 2010, 30×21cm,收藏级纤维打印

洪磊 ,紫禁城的秋天之二,1997 ,61×75cm,彩色打印

澎湃新闻:类似洪磊、杨泳梁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中国图式。在中国做艺术摄影,是需要在中国文化中发掘内容,还是接受西方对中国的认识?

刘香成:我觉得还是要多元化,就是说兴趣是要广泛的。但是你的兴趣再广,和我的可能还是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说六个摄影师爬在树上,却有完全不同的视角。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西化程度非常高,但是你觉得日本人失去了任何日本的精神了吗?这就是我想说,要超过任何形式的东西。

百年耻辱不可能一笔代销,那种对历史、对思想、对艺术的粗糙总结,非黑即白,是肯定有问题的。想摄影师洪磊个人的作品也在变化,刘铮在拍中国人,那些系列都在不断变化。

很多事情都是一个过程,文化不存在这个是不是中国的东西,中西合璧也可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要带着开放的心态,看作品的力量,有什么历史,作品想说的是不是说到了。

杨泳梁 ,雪城之三,2009,200×64cm,超数码喷绘打印

姚璐 ,高阁清夏图,2013 ,137×97cm,艺术微喷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

展览时间:2015年9月6日- 11月30日

展览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 2555 号-1,近丰谷路)

延伸阅读:

“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策展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的新书《发光体3号:亲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已于2015年9月1日正式发行,《发光体》系列强调艺术内容、形式以及中国重要艺术家的创作态 度。延续已出版的《发光体1号》及《发光体2号》,《发光体3号》重点关注青年艺术家的成就,以新近展览项目为原点展开翔实的个案研究。

《发光体3号》书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