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建党百年 红色盐湖丨王成林 荆来发

2021-07-27 20: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王成林,1914年生于黑龙江省宾县。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东北沦陷后党组织派他来山西工作。历任广灵县牺盟会特派员、安邑县县长兼政卫一支队政委、山西新军212旅政委兼党委书记、八路军386旅18团政委。1945年3月在河南宜阳东赵堡战斗中牺牲,时年31岁。

本篇讲述从1938年8月-1945年3月,王成林在安邑县沟西村、晋东南、河南省宣阳县的战斗故事。遗憾的是,在此前出版的太岳区抗日战争军战史的烈士名单中,却漏掉了王成林同志,但是他在安邑县工作期间的英雄史绩,却永远留在老区人们的心中。

王成林,1914年生于黑龙江省宾县。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东北沦陷后党组织派他来山西工作。历任广灵县牺盟会特派员、安邑县县长兼政卫一支队政委、山西新军212旅政委兼党委书记、八路军386旅18团政委。1945年3月在河南宜阳东赵堡战斗中牺牲。时年31岁。

王成林,虽然是阎系县长,却是共产党员。至今在稷王山革命根据地还流传着王成林许多故事……

故事一:打着阎锡山旗号 建立抗日政权

他是国共合作期间,由阎锡山派到安邑县担任县长的。上任伊始,就任命共产党员(不公开身份)为政府各主要机构负责人。如任命雷修成为财政局局长,王叙五为民政科科长,雷清泉为差徭局局长,杨西芳为修械所所长,朱子春、邵思义为县农会干部,靳克智为五区区长,雷邻山为六区区长,后来又任命申长征为公安局政治主任,行使局长职权,这些人都是共产党员。其它部门,即使不是共产党员,也是进步人士或爱国青年。

1938年9月,王成林还在三路里村办了一个“训练班”,负责训练安邑军政人员和农村干部,学员从各村抽调,每期、每村1—3人。10月,又以结业学员为骨干,健全了县区牺盟会、农救会、青救会、工救会、妇救会等抗日救亡群团组织;因而,有人说,“王成林是打着阎锡山旗号,建立共产党政权”,此话,一点不假。

故事二:组建抗日武装 牢牢握紧兵权

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使王成林认识到,要巩固人民政权,就必须建立人民武装。他上任伊始,就着手组建安邑县自卫大队,约有30余人。不久,就发展到200余人。期间,阎军205旅旅长徐纪章,企图通过二大队副魏某向队长杨镇远说合,想让杨把部队带归该部,并承诺给杨一个团长职务。被杨拒绝后,魏某仇恨在心,图谋将杨处死。阴谋败露,被当场抓捕。同时抓捕的还有两个排长,一个叫满北瑞,一个叫彭风鸣,王成林立即以县长名义在沟西庄贴出布告,将魏某等三人处死,巩固和纯洁了部队。

后来,自卫队编入政卫第一支队,县政府难以直接支配,王成林就决定扩大公安队,不到半个月,公安队就由过去的四个分队扩为五个分队,人员也增加到200人。公安队下,还设有兵工厂、医院、文工团、看守所。

为了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在王成林的指导下,公安局政治主任申长征,在公安局和公安队内,开展了一系列政治思想工作,办过“政治训练班”。学员结业后,被分配到各个分队,担任政治战士,负责协助“政治工作员”工作,并在政治战士中发展了一批新党员。

公安队治军很严,一切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准。尽管如此,有些战士还是不改旧军人习气,仍我行我素,甚至借工作之便,向群众敲诈勒索,有的还索要大烟抽,为此,他们就地处决了两个败类,深得群众拥护。

公安队的战斗力也很强。1939年农历7月16日上午,驻夏县曹张镇的日伪军100余人,乘五辆卡车向我公安局驻地沟东村进犯,气焰十分嚣张。王成林、吴建生(副县长兼公安局长)和申长征立即组织公安队埋伏于沟东和沟西的三面山上,待日伪军进入沟东村后,立即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三面夹击来犯之敌,致敌死伤四人,仓惶逃遁。

故事三:坚持统一战线 团结共同抗日

为了联合各界各军共同抗日,王成林始终坚持党的统一战线原则,特别是邀请社会各界名流及开明绅士到县政府驻地,共商抗日大计,在当地群众中传为佳话。邀请的主要人物有三个:一是王斗娃,他家是明朝以来的财东,当时他本家就有十多个人在蒋阎政权中任县级以上官吏;二是关边绪,是三国名将关羽的后裔,他家的土地称为“军地”,世世代代只收租不纳粮;三是杨某,是个无政府主义者。王成林把他们请到沟西村,安排住在雷清泉和雷邻山家的南房内,不但让他们吃好、住好、招待好,而且和他们共同讨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问题,还同他们一段一段学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希望他们能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声望,动员人们参加到抗日救国斗争中来。他们非常感激人民政府对他们的信任。回去后,不仅大车小辆地给抗日军政部门送油、送面、送慰问品,而且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政策,有的还把一部分“还不起债、交不起租”的穷人借据、租约退还给了穷人,在当地影响颇大。

在各抗日部队之间,主要是在八路军、游击队、政卫一支队、212旅、213旅59团和友军38军102团之间,王成林总是赤诚相见,互通情报,相互支援,协同作战。一次,友军102团打了胜仗,他就以县政府名义,在六区龙王庙为他们召开慰问庆功大会,知名人士、大书法家王攀桂,代表老百姓写了庆功对联和慰问信,李伯阳教授除以文字颂扬外,照例捐献慰问金20元,还有很多村庄的群众也杀猪、宰羊送到部队,表示庆贺。102团胡营长非常感动,当即支援我军捷克造步枪20支,德国造三把盒子枪5支,王成林县长回赠大马五匹。从而,为安邑各界、各军、各族联合抗日开创了一个大好局面。

故事四:采取得力措施 解决抗日经费

要抗日,就得花钱。钱从何来?王成林县长采取了五个办法:一是发展生产,减租减息。王成林体察老百姓遭受日寇烧杀之苦,努力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培养财源;同时,深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减轻农民负担。1939年冬,还贴出布告,变减租减息为停租停息,深受老百姓欢迎。二是召集特、大有钱户开会,发动其为抗战救国捐款。他们也深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抗日时期的基本国策,便主动自报“我们家能出多少多少抗战救国钱”,而县政府只向他们收取他们自报的百分之七、八十,出钱者非常满意。三是向阎锡山“领”。1938年10月和12月,王成林本着发展新军的方针,曾率部到秋林(阎锡山驻地)给部队和县政府领过两次武器和票子。四是“缴”。1939年元旦到春节期间,安邑党政军配合,就地捕杀了一批死心踏地、死有余辜的100多个汉奸特务。他们的家属,为了表明能与败类划清界限,要求将被捕杀者的财产缴给县财政,政府接受了这批不义之财。五是“印”。为了使县财政更富裕些,也为了找兑方便,王成林还印了一批票面为“五角”、“一元”的两种安邑地方钞票。

故事五:处死阎顽走狗 镇压日伪汉奸

安邑精建会(又称同志会)主任特派员景邦杰,是阎锡山的一条忠实走狗。因此,王成林对景邦杰发展同志会员的态度不但是“控制住他,一个也不让他发展。”而且还把共产党员霍哲民介绍给他,参加了同志会。一次,邵明伦(中共党员,时任安邑精建会特派员)密报景邦杰写了很多反共的上报材料,企图去秋林(二战区总部所在地)向阎锡山汇报。为此,王成林在景邦杰走之前,增加岗哨,详细搜查,一旦查出材料后立即将其他扣押。不料,景邦杰却在出发之前,把材料烧了,只带着全部图章赶往秋林。经分析,大家认为,烧掉材料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带公章、重写诬报信才是实质。于是,当即决定,由霍哲民、邵师尧、霍彬三同志追到文村庄和文村之间,冒充土匪将其处死。然后,报告上级,并通知邵明伦将其埋葬。

1939年秋,为了打击卖国求荣者的嚣张气焰,王成林大张旗鼓地枪杀死心踏地为曹张镇日伪大汉奸张握介、蒋特邵村铁血团、阎顽邵村三救部邵哲卿等人效力的邵村、上郭和三路里三个村的汉奸村长,大灭了卖国求荣者的威风,大长了爱国抗日者的志气。

(王志英 张振华)

荆来发,山西芮城县荆家沟人,1924年出生,14岁参加抗日队伍,曾参加过上党、平汉、晋南战役。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在革命战火的熏陶下,逐渐成长为一名智勇兼备、军政双全的指挥员,21岁时就任连长职务,带领“荆来发连”屡建奇功,曾受到刘伯承、徐向前两位首长的接见。1947年其个人荣立特等功,荣获“模范指挥员”的称号。1948年6月26日,在晋中同阎军“亲训师”作战中,英勇牺牲。

一、智取“面粉公司”

1947年冬,运城解放战役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城内城外的守敌胡宗南、阎锡山部及各县杂牌土顽,共计1.3万余人。他们不但重新修复了被我军二打运城摧毁的明堡暗碉,而且将二打运城中修筑的进攻工事,一部分破坏掉,一部分转变为他们的防御工事。凭借优势火力和有利地形,构成东西南北四大护城阵地,负隅顽抗。

运城前指经过充分研究,根据敌情和地形特点,决定以西、北两面为主攻方向,首先扫清外围据点。

城北的面粉公司是守敌的一座堡垒型重要防御工事。它孤零零地矗立在运城北门外,距城只有几百米,既可以控制正面的开阔地,又可以控制左右的城墙。里面驻守着敌军一个排的兵力,各种轻重武器齐备,要想拿下它确非易事。

时任连长荆来发主动请缨,为“荆来发连”争取到拔掉面粉公司据点的艰巨任务。

天上下着雪,寒气逼人。得到消息后的“荆来发连”部却是热火朝天,战士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兴奋不已。荆来发连长一连几天没有睡好觉,他在全面分析研究敌情的基础上召集全连军事民主会,和大家一起制定战斗方案。为了进一步摸清盘踞在面粉公司内的敌人活动规律,他决定夜晚亲自出马侦查敌情。

12月17日晚10时,荆来发率领一支精悍的特战突击队,顶着寒风,向面粉公司摸去。当悄悄进入面粉公司围墙后,却没有发现一点守敌动静。荆来发感到有诈,急切地小声命令:“撤,快撤!不许有响声。”

于是,突击队迅速撤到围墙以外几间破房子里隐蔽下来,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做好应付突变敌情的准备。当时,大家的心情既纳闷又紧张:因为这是敌人的重防之地,为什么没有一点动静呢?通过观察分析,荆来发机智地判断这是敌人的“空城计”。他果断决定:“一班随我留下继续观察,其余的由二排长带领马上撤回。”

天亮后,大家看到面粉公司内虽有高大的房子,但都是土木结构,无险可守,且没有任何设防痕迹。而它顶上的围墙都是很高的砖石结构,东北角、西北角和正南墙上有麻袋包、土木新筑的暗堡和枪眼。大门和周围虽然没有什么防守,但它全部都在这些暗堡组织的火力网之内。——大家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好险啊!多亏了荆连长的机警,假如贸然进攻,定会陷入敌人强大的火力网之内而全军覆没。”

经过前沿观察,荆来发根据面粉公司地形判断,这些碉堡肯定有3个火力点。

果然不出所料,上午10时左右,从城墙方向来了4个敌人,抬着饭桶哼哼呀呀地来到碉堡下又喊又叫:“弟兄们,出来吧!'老八’离这里远着哪。”只见碉堡里瑟缩地伸出一个瘦小的脑袋,向四下瞄了瞄,随后扯起公鸡嗓子喊道:“你们他妈的倒好,睡热炕,吃白面,我们弟兄七八个只有一个地铺,提心吊胆,脑袋藏在裤裆里窝了一夜。”

在隐蔽地,荆连长进一步分析敌情:“三个碉堡最起码有一排人,火力配备一定很强,不过这只是我的初步估计,最好能实施一下火力侦察。我们现在继续潜伏观察,等完全掌握了敌情,才有可能更有把握地攻破它。”荆连长明确的推断,为后来确定智取面粉公司战斗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也更加坚定了大家一举拔下这颗“钉子”的信心。

黄昏时,我大部队开始向运城挖交通沟,面粉公司的敌人一时慌了手脚,暗堡里轻重武器一齐开火,荆连长急忙在侦查地图上标明敌火力配备位置,他诙谐地说:“让这些王八蛋再神气一会儿吧,不然没时间了……”

夜幕降临了,远处偶尔传来稀疏的枪声,之后大地一片寂静。荆连长命令突击队继续潜伏,他带领通讯员乘夜色赶回连队,迅速召开了战前“诸葛亮”会。战士们集思广益,踊跃发言,拿出了一大堆战斗方案,有的说:“坑道炸黄牛。”有的说:“火力掩护,架云梯攻城。”荆连长归纳大家的意见,果断地说:“这一次我们既要打胜仗,又要减少伤亡,根据侦查的情况,我建议只有采取智取的方法。先是秘密爆破,然后发挥我潜伏突击队的作用,内外夹击,一举拿下它。”这个方案立即得到了干部、战士的赞同。

19日晚,按预定方案,爆破组的同志在前沿潜伏突击队的配合和引导下,快速、秘密地向敌人3个碉堡投放了足量的炸药。

一切准备就绪,荆连长命令战士向敌人喊话:“受压迫、受欺骗的蒋军官兵们,解放军一定要拿下运城,你们快投降吧!”

“叭,叭”,碉堡里响起了沉闷的两声枪响,想必是国民党特务在对响应我方喊话、意欲投诚者行凶,紧接着碉堡内“哒哒哒……”三条火蛇般密集的子弹射向我方阵地。

荆连长愤怒地举起匣子枪,发出了攻击信号。

只听“轰轰”几声巨响,敌人精心修筑的碉堡、布置的火力网,在火光中飞上了天;接着全连的轻重武器一齐开火,我潜伏突击队好似从天而降的神兵,一跃而起,迅速扑向敌人……

“冲啊!”荆连长抓住战机,带领全连100多个战士像下山猛虎,与潜伏的突击队内外夹击,全歼守敌,一举拿下了敌人苦心经营的面粉公司,斩断了顽敌扼制城北外围的恶魔黑手,为三打运城大获全胜扫除了最大障碍、打开一条战略通道。

二、“贴心连长”的爱兵故事

贴心连长荆来发

行军路上双枪挂,

忍病让马实可夸,

爱兵打仗顶呱呱……

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流传在我军二十三旅九团三连的一段顺口溜。它虽短小简单,却道出了荆来发连长把爱兵思想融于政治工作之中,悉心关怀战士生活、成长的动人故事。

那是1945年12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刚满18岁的报道员席文殿奉命下三连采访。当他冒着寒风,背着装有唯一的一床薄棉被的行囊来到连部时,一个挎着盒子枪的高个子,有着一副消瘦脸庞的青年人接待了他。

这个青年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然后微微一笑问道:“你就是席文殿?”席文殿忙立正回答:“是!”“好,好,欢迎你这个文化人,我是三连连长荆来发。”青年自我介绍。

他们握过手之后,荆来发拎着席文殿的背包又问:“有没有铺床单?”席文殿答:“没有。”“先铺好床,再洗洗脚。”荆来发说罢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看着荆来发远去的背影,席文殿心里感到失望,觉得初来乍到连队,连长就这么几句话,未免有些冷淡,不近乎人情呀!

晚饭后,席文殿正准备休息,荆连长敲门走了进来,把一块长约1.5米、宽约1米的土布扔到席文殿床上说道:“给你个床单,一是暖和些,二是卫生。”

“连长,我不要。”席文殿赶忙立正说道。他十分清楚,当时连队条件艰苦,一般的同志都只有一条被子,哪还有什么床单。

荆连长拍了拍席文殿肩膀,笑着说:“你们文化人讲究卫生,咱们连队条件有限,我把我的床单剪开,咱两二一添作五一人一半,委屈你了。”

荆来发的一席话一下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席文殿心底漾着一股暖流,他感到这个青年连长冷峻表情里蕴藏的一颗火热的心……

荆来发常说:“一个好的指挥员,要和战士相处的像亲兄弟一样。爱护战士,做好政治工作,是打胜仗的一个先决条件。”

在行军途中他常常从头跑到尾,从尾跑到头,帮这个伤员背一会背包,给那个体弱的战士扛扛枪。尤其是从豫北到晋南的行军过河时,连长总是把脚上有伤的同志一个一个背过去。宿营后,他又像慈母一样地用烧红的小针,给脚上磨出血泡的战友一个个地慢慢拨、轻轻挑,他还用自己的负伤费买酒给新战士擦拭压肿的肩膀。在全连百十号人的大家庭里,荆连长是被大家当做兄长看待的。当时兵源变化大,但他总是很快就记住了战士的姓名、家庭情况、困难和问题。当战士们犯错时,他总是耐心地进行帮助、教育、引导,从不粗暴地训斥。

三连有个解放战士叫李风鸣,解放过来没几天就开了小差,回家后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可巧第二次又被我们俘虏了,当时他很害怕,顾虑重重。加之这几天正患感冒,一见到荆来发就颤悠悠地发抖。这时,连长把自己的毛巾、衬衣送给他,一边吩咐炊事班做病号饭,一边安排其他战士亲近他。

当了解到李风鸣家里很穷,弟弟饿死了,母亲抓丁时被打死,他咽不下这口气,一定要回家报仇时。荆连长耐心地开导他,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地解放劳苦大众,解放军打仗就是为了消灭蒋匪军,为给成千上万个死难的母亲报仇,为了千百万弟妹过上幸福生活。

连长的悉心关怀和教育,大大提高了李风鸣的阶级觉悟,在后来的战斗中,李风鸣表现得很英勇,不到几个月就被提升为二排六班长。

“视战士高于自己,爱战士胜过自己,为战士不顾自己。”这是荆来发的带兵格言之一,也是他真情带兵的生动写照。有一次,荆连长病了,走起路来直打晃。营教导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命令饲养员老王:“荆连长有病,让他骑我的马,路上要好好照顾他。”可当老王把高大的枣红马牵到荆连长面前时,他说什么也不肯骑,执意把马让给负伤有病的战士轮流骑。

病号们哭笑不得,把骑马当成负担,好像谁骑了谁不光彩似的。老王没法,只好用马驮了所有伤病号的背包。

战士们连日急行军,有的脚磨出了血泡,有的腿好像灌了铅,可是每当他们看到那驮着背包的枣红马,看着荆来发连长拖着病身,迈着蹒跚而坚毅的步伐走在队伍的前面时,大家顿时力量倍增……

荆连长非常尊重战士,特别是天资差的战士。炊事班有个解放过来的炊事员老赵,说话口齿不清,点名时同志们应答“到”,而他总说成“号”。他人老实,能吃苦,每次行军都抢重活干,背行军锅。连长多次在军人大会上表扬他能吃苦耐劳的精神。

连长在行军时经常帮他背行军锅,为此老赵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永远不会忘记昔日在国民党军队做炊事员,有一次太累了,烧火时打瞌睡被事务长看见,就用烧红的火钩烫他。至今腿上还留着伤疤。他掀开裤腿对同志们说:“虽说都是炊事员,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国民党军队受压迫,当官的不把当兵的当人看待,咱共产党的队伍官兵平等,连长替我背行军锅,待我像亲兄弟,我再苦再累也高兴。”

荆连长的爱兵不仅是在生活上关怀照顾,体贴入微,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严格训练和管理上,他常说:“严是爱,松是害。”

有一次,二排长在训练时绑腿松开了,连长立即严厉地批评了他:“如果在冲锋时绑腿开了,会带来什么后果。”二排长当时想不通,嘟嘟嚷嚷认为这是小题大作。后来在模拟抢占山头实战演习中,因组织不严,二排长竟慢了五分钟。现实让二排长受到教育,晚上连务会上他非常诚恳地作了检讨。荆连 长风趣地说:“你是不见亡命旗不落泪,今天我有意给你个机会。”大家听后都禁不住笑了,是呵!“战时招招坚,全凭平时练。”平时严格训练,战时才能少伤亡,严格管理才是对战士的最大爱护。

多年来,三连在“爱心连长”荆来发的带领下所向披靡,屡建战功。1946年在晋南战役中荣立集体一等功,并被命名为“荆来发连”;1947年,二十三旅授予荆来发“模范指挥员”的称号,《新华日报》曾以《模范指挥员——荆来发》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杨稳定根据《中共运城盐湖党史人物》编辑)

编辑丨侯育蓉 韩莹

原标题:《建党百年 红色盐湖丨王成林 荆来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