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天津大学恋爱课真相:无教师授课,并非找到对象就能拿两学分

澎湃新闻记者 张维
2015-09-23 09:5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你还记得大学里参加的“假面舞会”吗?

在炽热的青春舞池里,戴着面具,伴着音乐起舞,期待着会有一场意外而美好的邂逅。不管邂逅成功与否,它都是一场美妙的体验。但如今,这种体验已经不再是社团活动里随便“玩一玩”了,认真去完成它,你还能获得两个课外学分。这是将在天津大学发生的事。

9月新学期伊始,天津大学一门《恋爱学理论与实践》的新课程介绍在网络上传开。这门课是由天津大学校团委开课,有两个学分,一学期32个学时,从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上课。不过,这门课的授课者不是学校教师,而是天津大学学生社团“鹊桥会”。

网络上关于这门有学分的“恋爱课”,争议不止。天津大学已经毕业的校友惋惜“没赶上好时候”,也有网友认为高校教育要严肃,开设这类奇葩课程是不务正业。还有媒体报道说,这门课要求“学以致用,交到对象,可以酌情给满分。”

9月22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发现,这门课的申报方是天津大学学生社团“鹊桥会”。“鹊桥会”成立于2013年,已经办过多次类似于相亲性质的活动,诸如“8分钟约会”、“薰衣草之恋”、“缘来是你”。

一个学生社团之所以能申报课程,源于今年上半年天津大学推出的学生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学分制改革。改革方案规定,自2015级本科新生入学开始,“课外活动”被列入必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培养需求选择课程,每人必须修满8个学分才能毕业。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义丹介绍,之所以要开设课外学分,是因为学校想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但是课外课程没有学分化时,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存在两极分化,有10%的学生基本不参加课外活动,而有些学生却特别热衷于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学分化”可以中和一下。“我们很多五花八门的课外课程都跟学生的课外活动、学校社团有关系。”

“鹊桥会”这个成立近两年的社团,在今年上半年应学校鼓励也开始申报恋爱课程。据社团负责人丛颖介绍,《恋爱学理论与实践》这门课其实并没有教师,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鹊桥会”社团负责组织大家参加讨论;实践则是参加“鹊桥会”举办的社团活动。只要有付出,认真对待,两学分就能拿到。

面对网络中“交到对象,可以酌情给满分”这样备受争议的言论,丛颖表示想要澄清。她认为交到对象跟给不给满分并没有关系,但是如果认真学了这门课,从中有所收获,并还能找到自己期待的另一半,那是可以给满分的。

而对于这样一个由学生社团申报的恋爱课程,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表示,恋爱课程的内容方面大学生肯定欢迎,因为学生确实各个方面都需要指导。

但从另一方面,顾骏提出质疑,有没有必要将恋爱课程纳入开课计划?“大学里大学生需要补的东西多的是,明明是社团活动可以解决的,为什么要占用课程资源。而且社团的那些人有没有资格上课呢?”

顾骏认为,不能以学生需要为名义来胡乱开课。“搞社团活动,来的学生再多,都没有关系,但进课堂有那么随便的吗?那是学校在学生教育上面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大学生上课的学分是父母掏钱买的,这个课值两个学分的价钱吗?

澎湃新闻从李义丹处了解到,天津大学的课程分两类,一类是课内课程,由教务处负责的;另一类是课外课程,就是学生要接受的课外教育。课外学分不影响学生绩点考核,但是会影响学生的一些评优考评以及考研等,而且不修满8个学分课外课程,不能毕业。“课外课程包括社会实践、社团经历、听讲座等。’鹊桥会’社团开设的课程就是课外课程,不是课内课程。”

李义丹还解释,天津大学的课外学分并不收费。“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的管理是两个系统。管理部门都不一样。我们有两个成绩单,一个是课外成绩单,由学生处出;一个课内成绩单,由教务处出。”

丛颖也认为网上的争议有误解,在于人们不了解这两个学分的作用。她告诉澎湃新闻,恋爱课程不是强制性的,学分也不会纳入到他们的绩点考评。“只要拿到了就行,就是为了推进学生参与课外活动。”

丛颖今年大三,大二开始加入“鹊桥会”社团,如今是“鹊桥会”社团副主席。“鹊桥会”的创立者是大她一届的学姐王蕊,丛颖之所以加入这个社团,她回忆“当时觉得这个想法很新颖”。

天津大学“鹊桥会”社团负责人丛颖

【对话“鹊桥会”社团负责人颖】

想创建一个平台促进男女认识

澎湃新闻:“鹊桥会”社团是什么时候创办的?为什么创办?

颖:应该是2013年。当时我们社团主席王蕊看过一本叫《恋爱心理学》的书,是一位日本人写的,里面的一些观点对她产生了一些启发,让她想到了我们国家或者我们大学社团没有专门做这个的,所有她就想创办一个。

另外一个方面是,我们接受的感情教育主要还是父母一代代传下来,但现在有些人和父母交流变少后,这种教育会被淡化。我们也想给大家一个平台,多了解一些关于感情的知识。因为我们上学接受的都是偏理性的教育,需要接触一些感性的教育。

还有就是,天大全校男女比例是2比1,部分工科专业可能一个班只有几个女生,有些腼腆的男生可能只认识本班的女生,或者甚至本班女生都不认识。这可能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来促进男女认识,我们想创建这样一个平台。

澎湃新闻:你认为现实中,大学生谈恋爱存在哪些问题?

颖:第一个就是没有合适的平台能让大家认识,很多人不太懂得如何和异性交往,无论是恋爱还是交朋友;第二个就是兴趣爱好的差异,导致生活圈子不太相同,可以交流的话题不太多;第三个可能与思想价值观有关系,大家喜欢的东西不太一样,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也不同,有时候这种差异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误解。

澎湃新闻:“鹊桥会”平常有哪些活动?

颖:我们办过“8分钟约会”、“薰衣草之恋”、“缘来是你”之类的活动。

澎湃新闻:是类似相亲之类的吗?

颖:是啊,就是提供一个平台。“缘来是你”是去年办的,分为室内室外,室内让大家做些小游戏;室外让男女搭配,做些类似定向越野的活动。课外再找一些在一起很多年的老奶奶老爷爷或者正在热恋中的情侣去做一些小游戏,或者采访,让大家更熟悉,如果互相之间有好感,那就……

澎湃新闻:感觉效果怎么样?

颖:也有成对的,但是我后来没有继续跟了。“鹊桥会”创立之初,人手有限。我们在社联帮助下,一些活动才开展起来。“缘来是你”这个活动是先参加学校活动立项,申请到三等立项,奖金1000元。由于我们人手不够,所以活动规模也不是很大,参与人数也是有限的。人数太多我们无法保证奖品,也无法保证活动质量。

澎湃新闻:人数怎么限制?

颖:我们之前差不多限制在五六十人。如果超过,就审核、筛选。筛选的条件最起码是单身的同学才能来参加。筛选的条件看情况来定。像“缘来是你”那个活动人数超了,我们挑选首先是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参与的。筛选标准要依活动要求而定。

没有老师的恋爱课程

澎湃新闻:为什么要申请开设“恋爱课”?

颖:上学期天津大学推出了一个“课外活动学分化”的改革,其中有一项是社团活动学分化。学校有一个社团联合会,学校通过他们来询问我们各个社团要不要开课,除了我们社团,还有书法、吉他之类的社团也开课了。我们当时想,这也是发展社团的机会,于是就申报了。

澎湃新闻:申请课程之前有调查学生和老师意见吗?需不需要开这个课程?毕竟这是有学分的。

颖:这个课程是课外学分。天津大学从2015级开始规定,每个人必须修满8学分的课外学分才能毕业,但是这8学分不会加入绩点,不影响成绩考评,只要拿到了就行,就是为了推进学生参与课外活动。

澎湃新闻:申请有哪些步骤?

颖:记得当时先填报课程申报申请表,再通过相关的审核,审核之后再答辩。答辩就和老师解释我们要怎么开课,通过答辩才行。

澎湃新闻:申请过程有遇到哪些困难吗?

颖:授课内容方面好说,但是针对授课形式,我们起初有些犹豫,关于怎么安排授课,讨论了快一周。后来决定不用老师讲课,也不用同学讲课的形式,就通过大家分组讨论来完成理论课程。我们提供参考教材,《恋爱心理学》和《恋爱经济学》,并不是说这是权威。但我们会从书中拿出一段来让大家讨论,就是利用书来进行课程讨论。实践课程部分就是参加我们社团的活动。

澎湃新闻:那这门课怎么上?谁来上?有哪些内容安排?

颖:没有老师,我们社团只是作为组织者,社团成员作为工作人员,来协调大家讨论,帮助大家交流。但是没有一个人来给学生上课,没有一个人说你们必须要听我讲。

对网上的话,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下澄清。媒体说找到对象可以给满分,其实并不是这样。

我们要求要认真参与,我们希望付出真心,能得到回报,也希望大家觉得自己能从这里面学到东西。我们觉得你认真对待了,就会给高分。当时记者问,如果从这里面找到对象会有奖励,会有高分吗?然后我说,如果你认真学了,真的从这门课里面收获到真爱,我们当然会给高分。但分数高低跟找没找到对象没有关系。

澎湃新闻:学校对开设“恋爱课”是什么态度?

颖:我感觉学校挺鼓励、挺支持的。学校一些领导在微信、微博里表态说,感情教育是自古以来都有的,只是我们这些年淡化了。然后,他们觉得进行这方面教育是蛮有必要的。

澎湃新闻:本来爱情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现在变成一门课,还专门教学,理论加实践,有没有变味?

颖:我们并没有强制,我们做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异性。因为很多学生缺少一个平台或者方式认识异性。我们有些课程还会教一些礼仪,教一些男女交往过程中的小禁忌,让男女之间更了解。男女之间更了解,才能更好沟通。我们初中高中也学一些生理课,就是为了让男女之间更了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