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关注青年学人关注的议题:《探索与争鸣》的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报告

探索与争鸣
2021-08-03 10:35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2021年8月2日,《学术中的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刊暨《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成果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召开。会上同时发布了《探索与争鸣》第四届(2020)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分析报告。以下系报告全文。

一、征文组织情况

(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概况

《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的四记组合拳:一、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二、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三、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四、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

在青年学人成长过程中,“扶上马,帮一把”是学术刊物义不容辞的责任。杂志以“学术关怀现实”的办刊理念,为支持青年学人打出了组合拳。“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面向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倡导积极介入中国现实问题,深度解释中国现实问题,前瞻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理念,发现优秀青年学人;“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意在寻找优秀青年学人持续深入地进行支持;“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则属意搜寻优秀论文,提前锻造;“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由青年学者自行策划组织,编辑部提供学术支持。

(二)前三届征文回顾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一本自诞生起就坚持把“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办刊使命的学术刊物,《探索与争鸣》杂志一贯重视团结、支持青年学者。在上海社联党组领导下,在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委宣传部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专项资金资助下,自2014年起,《探索与争鸣》面向全国40周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和青年学生,发起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至今已经举办四届,共计收到投稿3600余篇,评选出获奖论文近100篇。

2014年,《探索与争鸣》发起了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现代化路径”的首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全年共收到800余篇来稿,最终评选出21篇获奖征文。2015年1月31日,召开了“重新阐释中国与全面深化改革”青年论坛暨《探索与争鸣》首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

2016年,《探索与争鸣》开展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征文主题为“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全年收到征文872篇,最终评选出25篇获奖论文。2017年3月21日,召开了《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论坛。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燕爽出席大会并讲话。

2018年,适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探索与争鸣》开展了主题为“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改革再出发”的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共收到来稿900余篇,最终26篇论文获奖。2019年3月29日,召开了《探索与争鸣》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知识体系构建与青年使命”青年论坛。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出席大会并讲话。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部分获奖优秀论文结集刊发于2019年第5期“五四·青年”专刊。

(三)第四届征文概况

2020年1-12月,《探索与争鸣》开展了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主题为“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新问题与新挑战”。征文对象为1980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的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在读学生。征文要求必须是未经公开发表的原创论文或深度调查报告;围绕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文、传播、教育等领域引发的新现象、新需求、新问题,做深度的学理研究,尤其鼓励跨学科研讨;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能够将学术研究和现实关怀结合,为解释和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独到思路,符合《探索与争鸣》“学术为底、思想为旗”的选文风格。

征文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青年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相应,全年共收到来稿925篇,去除重复及无效投稿,有效投稿共885篇,最终评选出24篇获奖论文。其中,一等奖 1 篇,奖励人民币 10000元;二等奖 3 篇,奖励人民币各 5000 元;三等奖 8篇,奖励人民币各 3000 元;提名奖12篇,奖励人民币各 1000 元。

(四)评审流程

2021年1-4月,编辑部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按照编辑部初审、专家匿名通讯复评、专家匿名现场终评的程序,对来稿进行了评选。

1.初审分为社科组和人文组。编辑部各学科组负责初选,每组向评审专家提交30篇文章进入专家匿名通讯评审环节。

2.复评环节,评审专家从选题价值、论点创意、论证质量、材料运用、文字水平等方面,对每篇文章给予等级评定(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编辑部汇总专家评定意见后,确定12篇文章进入终评。

3.终评专家在仔细阅评候选文章后,经现场讨论并投票,产生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候选名单。

4.编辑部根据前期专家评审意见,商议产生提名奖候选名单。

5.全部奖项候选名单产生后,先经专家政治审读,再向上海市社联党组汇报,经批准后向社会公示获奖名单。

总体来看,这次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较好地实现了编辑部的预期目标。征文活动结束后,《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通过对来稿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编辑部内部讨论、听取专家意见等方式,围绕此次征文中所反映的当代青年学者所关注的议题、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范式,青年学者的学科分布、学校分布,获奖论文在学校、职称结构上呈现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调研,以总结本届青年理论创新征文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了解和把握青年学者最新研究动向。本报告将从以下方面总结展示本次征文活动的经验,向关心支持本活动的各方汇报征文成果,同时为本活动未来的发展完善提供借鉴和作出展望。

二、来稿情况分析

(一)来稿作者职称/学历分析

此次征文对象是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来稿作者群体主要为高校青年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分析表明,高校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是此次青年理论创新征文的主力军。其中,高校青年教师投稿363篇,占投稿总数的41%,该群体中以讲师(助理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居多,占投稿总数的34%;博士研究生投稿235篇,占投稿总数的26.5%;硕士研究生投稿113篇,占投稿总数的12.7%。由此可以看出,高校青年教师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热情高涨,且有着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这也与本次征文的主题息息相关,目前对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研究,中青年构成了此领域的研究主体,他们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并且能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此次征文的职称/学历分布也反映了高校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所普遍面临的科研压力。据了解,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基本要发表1-2篇CSSCI期刊论文,部分院校硕士研究生毕业也需要发表一篇CSSCI期刊论文。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而言,一年2-3篇CSSCI期刊论文已经成为评职称、业绩考核的“标配”。可以,80、90后学者已经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但也应该看到其中由于业绩考核或毕业要求的“被迫投稿”“制造论文”的因素。无论如何,对青年学者的成长成才进行战略性的引导和扶持是不能忽视的。

(二)来稿地区分析

稿件来源分布非常广泛,覆盖了国内除青海、宁夏、山西、西藏之外的几乎所有区域,还有部分来自海外的文章。北京、上海、四川、湖北、江苏是稿件来源的集中地。国内青年学人的投稿热度分布,一方面反映出《探索与争鸣》刊物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区域学术未来的发展潜力。

(三)来稿学者学科分布

此次征文活动涉及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学、管理学、文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传播学等10多个学科,在学科分布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法学、传播学、文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等学科的投稿数量和比例明显高于历史学、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其中前五个学科的来稿数量分别为173篇、121篇、102篇、101篇和96篇。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学科对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的变化最为“敏感”,如法学学科中的个人信息与隐私问题、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合约;马克思主义中的国家主义与国家立场、技术转型与以人民为中心等话题;哲学中所倡导的人工智能的道德伦理、人机关系;文学中所聚焦的人工智能写作、算法与文化景观等主题等。这些主题都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突出问题和鲜明变化,也构成了这些学科当下研究的前沿。而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相对比较“保守”,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对于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小,因此这些领域的学者对于技术领域问题的介入相对滞后。

(四)青年学者的研究方法分析

在此次征文中,青年学者们在研究方法上较为重视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这反映出当代青年学人接受了良好的社会科学方法训练,能够对自己的论点进行扎实、严密的论证。稍显不足的是,由于过于重视方法层面的精致化,部分文章在思想性和理论性方面稍有欠缺。

(五)青年学者关注话题分析

通过对各个学科的投稿内容进行高频词分析,可以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

人与社会始终是技术与文明研究的核心,对数字和技术的关注普遍渗透在各个学科领域;就技术与文明这一主题而言,教育学、艺术学、哲学的“内卷化”比较明显;历史学组的投稿中几乎“不见历史”。

(六)思考与启示

1.与时代同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以“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新问题与新挑战”为主题面向全国征文,意在引导青年学者从自身研究的领域出发,对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发展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等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学术研究中“及物性”、学术性和时代关怀三合一非常重要,脱离了中国发展的实际谈问题、做研究,会陷入虚无主义的陷阱中。此次征文中,大部分文章都能从特定的研究领域出发,研究技术发展给现实实践所带来的的问题,关切中国社会转型。借助获奖论文主题分析,可以发现国家的政策主导和政府关注影响着学术研究的视野和问题指向。

以获奖论文为例,有以古鉴今,讨论制图技术在近代世界秩序形成中的作用和影响的;有扎根现实,讨论宅基地的空间秩序和权利秩序的;有关注热点,讨论平台权力崛起对国家权力的挑战的;有立足国际,讨论技术民族主义与中美人工智能前景的。

此外,还有讨论“虚拟熟人社会”“平台信用化机制”“游戏中的文明传播”等多个主题。这些主题从不同角度关照了信息时代以来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从中发现各种或明显或潜藏、或宏观或具体、或经典或新潮的问题。这些青年学者能够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前瞻性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解决方案。这些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当代青年学人的敏锐眼光与理论热情,也让我们相信当代青年学人对社会发展的深深关切,他们正在努力践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术使命。

2.跨学科趋势明显,积极践行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此次征文以文章主题词为分析变量,发现当代青年学人关注的热点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如“治理”“数据”“算法”“技术”等成为各学科共同的高频词汇。这虽然与编辑部征文主题的设置有一定关系,但通过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本次征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很多共同点,反映出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学科交叉、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这也体现了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发展的未来方向。对于当代年轻学者而言,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方法,他们的研究逐步从学科内部的微小研究走向关怀社会现实的宏大叙事。

通过对征文来稿的词频共现分析,“国家”成为青年学人学术研究的终极关怀,以学科为方法、以国家为目的,成为本次征文活动的一大特点。以获奖论文为例,无论是“制图术”“权力流散”“虚拟熟人社会”“技术民族主义”“机关术”等概念,在文章开始阶段都采用了学科内部比较专业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思路,但文章的最后,主题都导引到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与文明传播等宏大叙事层面。不少论文也不拘泥于特定的学科范式。有的以今日的独特视角关注中国当下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的发展,通过深入探究和思考时代问题,关注新潮的话题,如游戏与文化娱乐、新科技与劳动转型、算法与机器伦理等,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青年特色与时代特征,并能够做出深入有价值的分析讨论。可见,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藩篱,正在成为当代学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3. 学术“内卷化”问题亟待解决,学术生态有待进一步改善

本次征文中,我们也发现一大突出问题,即研究的同质性较高,研究的范围仍不够广。如法学学科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在法学学科来稿中有近30余篇选取了这一主题;又如哲学中的人机关系问题,在来稿中也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话题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既有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的当下,如果不尽快开辟新的学术场域,很容易陷入到低水平重复、学术内卷化的陷阱中。对于刊物而言,这种趋势也提醒刊物要做到“预流与逆时”,通过预判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来主动设置议题,引领学界开展创新性研究;同时也要对当下的“技术热”进行反思性批判,提炼符合社会需求的大思想、真观点。

总体而言,在本次青年理论创新征文中,很多青年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与数字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有创见的观点。这与编辑部思想温暖学术、学术关怀现实的办刊理念高度契合。有些研究虽然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稍有欠缺,但敢于直面现实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考的勇气和锐气令不少评审专家赞叹。相信再经历一段时间的学术训练和实践,这些青年学者将会成为各个学科的核心力量。

三、获奖情况分析

从获奖分布上来看,获奖学者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天津、武汉、成都等地,24篇论文共27位获奖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中央党校、四川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广州大学、华中师大等20余所知名高校,而获奖者最多的高校也只有三位青年学者获奖。这一方面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的青年学者对本次征文活动的参与都有很高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探索与争鸣》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全国各地,同时佐证了评奖的公平公正。

从获奖身份上来看,在获奖的青年学者中,在读博士研究生11位,讲师、助理研究员、博士后7位,副教授、副研究员7位,硕士研究生2位。这不仅说明了当今学界青年学子学术热情的提高,也再次呼应了此次征文的评奖宗旨:一切以文章质量为准,不以学历和过往成绩论高低。征文活动不仅是发现优秀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发现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学术观点和发掘优秀的青年人才。从获奖内容上来看,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分析方法,精湛的提炼概念的能力,更加容易受到评审专家的青睐,这凸显出新时代对于新理论的一致追求。

四、征文活动整体评价和改进设想

一直以来,培养青年学者,与青年学子共成长,就是《探索与争鸣》的办刊宗旨之一,作为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的重要一环,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继承并发扬了前三届活动的优良传统,以新锐的话题切入中国社会实践,聚焦青年学者培养,结合信息时代国家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改革与探索,实现了良好的办刊效益、学术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通过优秀来稿打造刊物品牌,提升学术水准

2019—2020年,我刊陆续刊发了多篇青年理论创新征文的优秀来稿,并取得了不错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未来我们仍将选登优秀的获奖论文。这些高质量的来稿无疑将对提升《探索与争鸣》对年轻学者的吸引力,对于提升《探索与争鸣》的新锐观点和学术水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发现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作者,拓展了杂志的作者队伍

我刊历来重视支持青年学者的成长,很多青年学者在成长为各个学校、学科的骨干中坚后,仍然是我刊的核心作者。本次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汇聚了全国各大高校的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使我刊的青年作者团队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鼓励青年关心数字时代中国的转型和改革实践

编辑部将“技术创新与文明重构”这一话题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引导学者对于国家转型和社会发展期间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体而言,编辑部的此次征文活动把学术问题的研究与新时代中国发展转型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刊物特色。这次征文活动鼓励青年学者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来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不仅引导青年学人继承学以致用的优良学术传统,同时也让青年们更有了担当,把自己的学术生命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四)创新学术共同体建设

编辑部坚持组织四届征文活动,是创新学术共同体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我们希望通过搭建由各大学术期刊和青年学者组成的学术共同体,使得在学术上有潜质的青年学人能够有更高更大的舞台,施展自己的学术才华和学术理想。

(五)有待改进之处

1.征文学术创新性有待加强,对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问题、新现象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次青年理论创新征文活动的论文,在一些领域有一些创新的见解,但总体说来,对于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思考仍显不足。一方面,创新的思想和观点不够多;另一方面,青年学者仍然专注于学理方面的思考,较少地把学理创新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2.《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虽然在前三届的征文活动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尽心尽力举办这次活动,但由于人手方面非常紧张,本次征文活动有待提高的地方仍然有很多。例如,宣传力度仍然不够,在征文活动结束后,仍然有青年学者向我们投稿,这也侧面反应了我们的宣传不到位,没有让青年学者们了解我们的投稿截止时间。而且由于来稿太多,优秀的稿件也非常多,但因为奖项有限,编辑部和审稿专家也只好忍痛割爱。在评审过程中,如何协调好综合性与学科性之间的关系,具体的评审程序和规则还须进一步优化。另外,编辑部对获奖青年学者的后续成长关心还不够,掌握相关信息不充分,今后要采取各种形式保持与获奖青年学者的联系,建立更为紧密的学术共同体。

最后,《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向参加此次征文活动的所有青年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评审专家和关心此次征文活动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龚思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