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食物银行”探索:超市快到期食物赠养老院,老人能接受

早报记者 俞立严 俞凯
2015-11-24 10:44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金山永乐敬老院的食物银行。

食物亦有专属银行,这特殊的银行里存的不是现金钞票,而是食物。这些临近保质期的食物通过收集,转赠给有需要的人群。

这一源于美国的慈善举措,已落户上海两年多,扩展到多个区县,并探索出一条官方与民间并举的路径。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和民政部门获悉,由其主导的食物银行已分布在普陀、金山等五个区。2015年5月28日,国内首家由民间环保组织创办的食物银行也在浦东塘桥揭幕。

澎湃新闻记者近日探访了上海一家超市与金山区永乐养老院合作的食物银行,发现该举措受到老人们的欢迎。不过,在肯定其创新的同时,也有专家提议,不如直接以食物换善款行善。

食物距临保期2个月以上

“住敬老院以前,我还没喝过这个。”上海市金山区石化街道永乐敬老院,年逾八旬的老人徐小妹手拿一盒旺仔牛奶感慨道。该敬老院里今年75岁的老人孙凤英的儿子说,对老母亲吃的进口糕点很满意。

而眼前徐小妹和孙凤英两位老人食用的牛奶和进口食品均不是花钱购买的,而是来自于食物银行的无偿赠送。

“食物银行”公益项目的食物免费提供方是一家大型超市的金山商场。从2014年8月以来,每周二,永乐敬老院就会到超市领取免费食物,分发给院内老人。15个月来,“食物银行”项目已捐赠了超过1.3万件食品,价值超过33.7万元。

所谓“食物银行”,起源于美国,其设立初衷是避免浪费食物,收集将要失效过期的食物,赠给需要食物的人士。目前,全球约有150多家食物银行,遍及十几个国家。

这些将要过期的食品究竟安不安全?对此,工作人员解释称,捐赠的食品是经过选择的,大多为干货、饼干、粮油、进口水果等,食物肯定在保质期内。距离临保期2个月以上的食物,卖场才会免费赠送,以保证老人的食品安全。

“很多是进口食品,老人根本就没有吃过,他们很开心。”永乐敬老院院长余向东说,食物银行项目受到了老人们和他们的家属的普遍欢迎。不过,余向东也坦言敬老院方面也担心“吃坏了比较麻烦,不能把做好事做成坏事”。

为此,永乐敬老院在食物银行领到食物后,将所有的物品全部入库,列出清单。分配时,需要经办人、老人代表、负责人三者签名方可领取,做到物品流向清晰。另外,院方还特别把饼干、糕点等拆了包装多次少量地提供给老人们食用,以防止老人把分到的食品再次存放起来,超过保质期。

目前在金山区,只有永乐敬老院享受该项目。金山区慈善基金分会相关负责人邵韶介绍,慈善基金会在这一项目中主要承担为企业牵线搭桥寻找受捐养老院的作用,并委托区分会共同监督。随着卖场捐赠量的增加,食物银行可扩大捐赠范围,在一些有意愿的养老机构内开展捐献活动

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对于食物银行反映良好。

捐赠食物要经“三道关”

“当初,是他们主动找到我们,希望能开设食物银行,将卖场内临近保质期的食物捐给敬老院的老人的,并请我们帮忙联系有需要的敬老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下属机构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李凝告诉澎湃新闻记者,2013年9月,位于普陀区真北路的某超市总部相关人士找到他们,介绍了德国食物银行的做法和初衷,他们了解后觉得这是一个物尽其用、低碳环保的好方法,但又不知道社会上接不接受,于是就联系了距离较近的普陀区百达敬老院,作为接受食物银行捐赠的对口单位。

为了确保这些食物的安全,该超市捐赠给敬老院的食物都要经过“三道关”,即超市自己的食品检测部门、慈善基金会普陀分会和百达敬老院医护人员的三重把关,如果发现食物包装有破损,都会被弃用,以防空气进入真空包装而导致变质。

李凝介绍,一开始大家都心中没底,没想到一年下来,各方的反映都非常好,尤其是敬老院里的老人们。考虑到老年人糖尿病、肠胃病患病比例较高,食物银行里的食物事先已经过筛选,剔除掉了高热量、高甜度、难咀嚼消化的食品,主要以糕点、牛奶、果汁饮料、休闲食品、桂圆红枣等干果类食品为主,而且进口食品居多,捐赠的食品肯定在保质期内,距离临保期2个月以上的食物,卖场才会送过来,以保证老人的食品安全。

因为效果不错,从2014年9月开始,食物银行又扩展到了虹口、金山、闵行、嘉定四个区,模式也差不多,都是四区所辖的某超市与离卖场最近的四个敬老院实行对接,频率是每周领取一次,由各家敬老院派车去超市领回免费食物,交接时会登记、清点、检查食品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从2013年9月至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还没有接到一例关于老人吃了食物银行食品后产生不适的反映,老人们的家人和子女也都能接受这一做法。

目前,上海定期运转的食物银行已有5家,但其实还有一些隐性的食物银行也在发挥余热,比如食药监部门在抽查食品企业时都会采取买一备一(相当于A样、B样)的抽检原则,如果A样不合格,为公平起见会再检测B样。但如果A样检测合格,则剩下未检的合格品会被捐赠给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等机构,然后再转赠给敬老院,这实际上也起到了食物银行的作用。

“还有一些类似的外资超市,现在也跟我们联系,在悄悄运作这样的食物银行。”李凝透露。

【观点交锋】

正方:可持续利用值得肯定

对于在上海出现的食物银行这一新生事物,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曾在加拿大住过一年,也在渥太华、波士顿等北美城市亲自参加过当地慈善组织的食物银行慈善活动,听说上海如今也开始引进国外的食物银行做法来帮助有需求的人,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欣喜,而且值得肯定。

于海说,食物银行在欧美国家已经很普遍,并且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比如一家企业搞活动,中午来了几十人开会,准备的三明治、咖啡、巧克力等多了没吃掉,扔了可惜,就会捐到社区里的食物银行,每到预定的时间,流浪汉等有需求的人就会来到食物银行领取食物。由于食物银行很多,有需求的人可以今天到你家领,明天去他家领,一周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

让于海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加拿大的食物银行,前来领取食物的以加拿大本地白人居多,几乎很难见到华人面孔。“这可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华人觉得可以接受钱或实物捐赠,但吃嗟来之食等同于乞讨,担心会被华人社区看不起。”在于海看来,食物银行能够在上海开展两年多且生根开花,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表明这种慈善形式也开始慢慢被中国人所了解和接受。

于海指出,上海的食物银行虽然是从国外引进,不是首创,但仍然具有创新意义。除了外资企业外,其实民政部门、文明办、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商业银行、大学和国企都可以一起来推广这个理念,可以把食物银行项目落实到街镇、居委会、敬老院去,落实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和人群中去,让社会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这就是可持续概念,值得大力提倡。

反方:风险还是蛮大的

对于食物银行到养老院等慈善机构提供快过期食物的做法,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葛伟民则明确表示不太赞成。葛伟民回忆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出访日本时就发现,当时的日本大超市会根据食物的日期降价,还会把快到期的的食品由大型超市分散到便利店,有利于消费者更快买到。“当时,我亲眼看到很多日本老太太排队购买快到期甚至已到期食品的景象。”葛伟民说。

葛伟民直言,食物因其直接入口的特性不同于其它商品,关系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在葛伟民看来,直接通过食物银行的形式来把食物赠送给养老院等慈善机构“风险还是蛮大的”,如一旦遇到对相关食物存在过敏体质的食用者未知数还是很大的,毕竟,保质期只是参考数。“类似高龄老人这样的群体经不起风险,也折腾不起。”葛伟民说。

“快过期的拿出来赠送,名声也不好听。”葛伟民说,他建议,食物银行直接赠送之举不值得做。对于临近保质期的食物,大超市可以采取低价处理的方式直接销售,所得的款项再拿来捐赠给养老院等慈善机构。因为,直接买卖是很自愿的行为,而受赠的老人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