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电视剧演员重聚?

2021-08-16 08: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鲍芳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杜盼(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运营/王云汐

时隔17年,一场《老友记》重聚节目让Rachel、Monica、Phoebe、Joey、Chandler、Ross再次回到他们的小公寓里。重聚正片还没开始,光听见主题曲,很多《老友记》的影迷就已经泪目,回忆瞬间涌现,这番重聚触发了影迷的怀旧之情。

在无剧本的重聚节目中,不仅公寓现场、道具和细节都完全一比一还原,六位演员还重演了《老友记》经典片段。即使主创和演员再三强调,《老友记》不会重启,但看完重聚节目,忠实影迷都直呼不够过瘾——

“求求了,再拍一季吧!”

“长短无所谓,只要六位主创能再次回来曾经的地方,就足够了!”

“他们六人哪怕就是在摄像机前什么也不说,坐一个小时,我也要怒刷五星,这场面简直太美好了!”

 

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看他们重聚?这其实是在表达我们的怀旧情感。怀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可以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也可以发生于人生的不同阶段。

 

人为何会怀旧?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机体逐渐老化,新陈代谢及内分泌功能不断减弱,人的思维、记忆、理解等各种能力均有降低,但“阅历丰富”的大脑贮存的往日信息却根深蒂固,遇到某种刺激极易触景生情,往事便在脑海中不断涌现。另外,对自我能力衰退的恐惧、对外界掌控力下降的恐惧、对变化后未知的生活焦虑,都会触发怀旧情绪,人们期望通过怀旧获得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

怀旧的一大特点是想象胜于实际。当人面临矛盾和冲突时,就会通过怀旧来寻求安全保护。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压力不断增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人焦虑甚至引发身心疾病,人们越来越频繁地通过怀旧以慰藉惆怅的心灵,怀旧在个体面对生活压力事件时的缓冲作用越来越重要。

 

怀旧有何好处?

1. 感受积极情绪

怀旧可以让人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许多研究表明,伴随怀旧产生的是一种积极情绪,因为我们在怀旧时会规避痛苦记忆,保留愉快记忆。怀旧还可以让人重构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和挫折,使我们憧憬美好的事物。对《老友记》的影迷来说,一遍遍重温《老友记》,让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里感受记忆中友情和爱情带来的温暖、快乐的时刻。

2. 维持和提高自我积极性

怀旧可以让人回忆起有意义的社会关系,增强自尊。当我们遇到情感和工作方面的挫折时,可以通过怀旧,重新体会过去的成功,从而肯定自己。当我们在生活中被诋毁时,想起《老友记》中Ross难以接受离婚到可以拿此事开自己玩笑,就可从中获得力量,恢复自信。

3. 增强社会联系,提高归属感

当我们感到孤独或受到排斥时, 想到我们与朋友、伴侣、亲人的连结,就能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感觉,缓冲当下的压力。心理学家发现,经常怀旧的人具有较好的社会联结,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保护,拥有更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4. 感到存在的意义

怀旧通过让人回忆过往经历中有意义的事件,使人感觉到当下的生活充满意义。人固有一死,恐惧管理理论提出,人通过分享关于现实自然本性的文化世界观使生命具有意义,从而减轻对于死亡的焦虑。对于《老友记》影迷而言,屏幕那方小小的公寓里,曾寄存着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哪怕屋外风雨飘摇,永远有爱自己的人,等自己回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怀旧不仅是个体性感受,它甚至成为一件全民性事件、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文化景观。

即使重聚之时,六位老友已两鬓斑白,回看屏幕外,当年的观众也不再是少年模样,但这里永远是影迷的乌托邦,27年未变。

《老友记》让我们相信,在亲情和爱情之外,友情这种最宽容的亲密关系,一样能够让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拥有爱与被爱的理由。

 

参考文献

陈欢,毕圣,庞隽(2016).权力感知对怀旧偏好的影响机制. 心理学报, 48, 1589-1599.

方建东,常保瑞. (2019). 怀旧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35, 49-57.

李斌, 马红宇, 李爱梅, 凌文辁. (2015). 怀旧的触发、研究范式及测量. 心理科学进展, 23, 1289-1298.

薛婧, 黄希庭. (2011). 怀旧心理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9, 608-616.

Cheung, W. Y., Sedikides, C., & Wildschut, T. (2016). Induced nostalgia increases optimism (via social-connectedness and self-esteem) among individuals high, but not low, in trait nostalgia.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0, 283-288.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Arndt, J., & Routledge, C. (2006). Nostalgia: Content, triggers, fun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 975-993.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Routledge, C., Arndt, J., & Cordaro, F. (2010). Nostalgia as a repository of social connectedness: The role of attachment-related avoid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 573-586.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