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你在围观网友“互撕”时,中国其实还有7亿人上不了网
(世界银行报告链接:http://www.worldbank.org/en/publication/wdr2016)
每逢重大热点新闻出现,经常可以围观到网友掐架,例如前不久,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后,网络平台上可谓是各持己见、交锋激烈。看到声势浩大的转发量、评论、跟帖等,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感觉:这些就是当下的主流意见了。
然而,这很可能只是网民们的错觉。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中国13.68亿人口里,有将近7.55亿人根本不是互联网世界的子民。也就是说,全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上不了网,遑论在线上发表意见了。所谓“主流意见”,只是一种甜蜜的误判。中国互联网中心 ( CNNIC ) 2016年1月22日刚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部分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网民达到6.88亿,与世行提供的数据基本吻合。接入不了互联网、无法在实质上参与数字经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性别、地理区域、年龄和收入水平上的差异,即“不可用、不可及或者用不起”。

这种情况当然不是中国独有。在一部分人开始享受信息通达的便利时,全球有六成人口不在受益者的范畴之内。互联网,跟其他资源或权利一样,并不是均分给每个人的。
回顾历史,与之前的革新相比,互联网技术普及到发展中国家的速度快了不少。计算机出现15年后就应用到了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而手机和互联网花的时间更短,只用了几年。手机普及率最低的地区是非洲撒哈拉以南,为73%。发展中国家拥有手机的家庭比有电或清洁用水的家庭还多,其中处于收入底层五分之一人口中有近70%拥有手机。
但拥有手机不代表用得起网络,相较而言,互联网的普及远远滞后:2014年发展中国家只有31%的人口接入了互联网,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比例达到了80%。

就算人人都连上了网,还是远远不够
技术的革新正在挑战着既定规则。人们慢慢发现,技术水平的发展往往与法律法规等配套机制的完善程度相辅相成。

促进竞争与准入的监管法规:互联网可以为企业带来规模效益,但如果商业环境抑制竞争,就可能导致市场力量的过度集中,滋生垄断,阻碍创新的潜力。
提供企业所需技能的教育培训体系:互联网令许多工作自动化,劳动者必须掌握新技能,才能在技术辅助下提高生产率。这方面的缺失会导致更严重的不平等,而非高效率。
完善的问责体制:尽管许多政府利用互联网提高了一些基本服务提供的效率,但并没有因为技术加强问责制。互联网促进信息流通,但如果政府不被问责,结果就是更强力的控制,而非更多包容。

另一方面,已进入数字时代的民众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信息狂欢却也让他们面临隐私泄露的威胁。互联网巨头们拥有着庞大的个人数据,但大部分人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的数据何时被收集,以及企业如何使用它们。
当社交网络联通世界时,有多少用户会意识到自己间接交出了掌控数据的权力?这可能与国家发展程度也密切相关:在世行报告提及的采访中,58%的尼日利亚人和57%的印度人相信隐私信息在互联网上很安全,但只有18%的法国人和16%的德国人同意这样的观点。法规的灰色地带也让人们在面对信息泄露时徒增无力的愤慨,不知向谁申诉。欧盟出台的“被遗忘权”不是过度敏感下的乖张,而应该是人们思考个人隐私权的开端。
没有人能否认,我们身处一场数字革命中,面临诸多挑战。而成功与否关系重大:不进行必要改革的国家就会被数字革命抛在后面;而对于改革成功者,技术投资将带来丰厚的数字红利,所有利益攸关方都将从中受益。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