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年轻人要在b站听录音机?

2021-09-01 08: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塔门 塔门

你还记得上一次用磁带听歌是什么时候吗?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手机已经满足了“易携带”和“高音质”两大听歌需求——据艾媒咨询研究报告,2019年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已达5.80亿人,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稳步增长。

但偏偏有这么一群人,开始回头去听有“底噪”的音乐,享受将磁带放入录音机后认真听完一首歌的心情。

在B站,存在着这么一小撮Up主。他们专门录制用录音机或随身听播放磁带,播放千禧年前后流行的那些金曲。

而这些画面简单,甚至有些单调的视频,却击中了一大帮想要找回逝去时光的人。

“失真才是磁带的本色”:当听磁带成为一种技术怀旧

如何最快地通过一首歌穿越回过去?

答案是,听磁带。

盒式磁带,在国内最早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初。早期的磁带机往往是一个收音机和录音机,后来是被定义成“私人专属便携立体声播放器”的walkman。随着时代的发展,磁带由于自身易磨损、使用寿命短等缺点,进入新世纪后,人们逐渐转向了CD、MP3等其他音乐存储介质的怀抱。

而如果你在B站搜索“磁带”,可以看到许多“磁带试听XXX”式标题的视频。这些up主将十年前的老旧磁带搜罗出来,再放入更有年代感的录音机、随身听——就像十年前我们经常操作的那样。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和复杂设计,却吸引了大量听众。当不断迭代的电子产品都在追求“高保真”,这些人痴迷于磁带的“失真”。

↑up主 我是一颗小星星点歌台的磁带试听视频

拨开层层的“爷青回”“听哭了”等弹幕,在同类型中粉丝最多的UP主“我是一颗小星星点歌台”的视频里,黄黄的暖光让人想起深夜里陪伴自己奋笔疾书的台灯,蜡笔小新和龙珠的手办指向了在精神上陪伴我们成长的动漫主角。而正中间的那台大大的雅马哈K6卡座,瞬间让人想到十多年前,无数个被音乐环绕的孤独却饱满的夏天。

最重要的是,当Up主轻轻将按下开关,把磁带放入卡仓,再按下播放键——在几声咔哒咔哒的清脆声音之后,那些来自过去的音乐就这样流淌了出来。

很显然,经过时光的磨砺,再加上磁带本身技术上的局限性,这种音乐的音质远不如当下,常常带着底噪、电流声和颗粒感。但网友们却说:

今年3月,盒式磁带的发明者Lou Ottens去世,这一消息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之后,也在大众范围内引发了人们对磁带的怀念。

事实上,这种对于磁带的怀念,正是技术怀旧的一种表现。随着技术的快速更迭,很多人转而去关注已经“过时”的老技术。国外学者TVD Heijden表示,技术怀旧是“对过时技术的美好回忆或向往”,主要表现为特定媒介文化和艺术形式对“真实”模拟要素的重新组合或再模仿——例如胶片颗粒、划痕、闪烁的灯光、破损的边框和褪色效果等。

具体到媒介技术层面,学者Ryan Lizardi认为,媒介怀旧表现为人们对于过去的媒介文化与媒介技术的渴望,包括以原有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美学、风格、操作方式、嗅觉或触觉来重新拥抱过时的媒介技术。

就磁带而言,这种不完美的底噪,却恰好凸显了过去的真实;而播放磁带时那熟悉的一放一按,折射的却是我们对旧媒介的渴望。

“永远怀念那些日子”网友都在回忆些什么?

在技术怀旧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通过对技术记忆的“结晶化”展现过去的美好。

随着媒介经验不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媒介技术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个人、家庭的一个个叙事也可以浓缩在诸如录音机、磁带、随身听、MP3、寻呼机等媒介之中。

于是我们可以在视频评论区看到磁带引发的网友关于个人生命历程的书写。

一些网友回想起学生时代和同窗好友的相处,如今想来珍稀的过往,可当时只道是寻常:

有网友回想起了逝去的亲人。曾经自己还能依偎在他们身边做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子,如今却只能在面对生离死别时感慨“这就是人生”:

也有一些音乐,让人忍不住感叹时间的流逝。初识不懂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而有一些歌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曾经的自己,可现如今却只能一边听一边哭:

歌曲不仅串联着过去的自己,也映射着当时的时代。

视频中出现的这些歌曲,多数诞生于2000年前后。周杰伦、孙燕姿、陶喆、林俊杰……这些名字不禁让人想起那个华语乐坛“神仙打架”的时代。也许是苦抖音神曲和无脑电视剧久矣,许多人不由地在此抒发对过去那些用心制作的歌曲和剧作的怀念,在对比之中捍卫当时的时代:

有网友试图分析如今乐坛与当年的差别,认为之所以今天的乐坛衰落了,是因为如今的歌没有了那种“生活感”和“都市感”,因此唱不到人的心中去:

更有网友表达了对现在的乐坛的失望,每天还是在重复听以前的歌:

这也让人忍不住深思:为什么今天做不出打动人心的音乐了?

有网友从时代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也许这折射了如今时代的“浮躁”。如今制作一首歌的周期大大缩短,一切都在向速度看齐、向流量看齐——而那个年代的宁静和平和,开始令人怀念。

在一片感时伤怀的氛围中,那个时代被描述为“不浮躁”的“慢时光”,是没有网络和微信、却有笔友的时代,是人与人之间很和谐的时代。最重要的,是一个回不去的时代。

一台旧录音机,何以会成为“老年人诱捕器”?

如何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视频?或许评论区一位网友的总结很合适:“老年人诱捕器”。

这些视频吸引来的,并非像其他视频那样单纯的观看者,而是一群“沉浸者”——“看”视频并不是目的,沉入其中获得片刻陷入回忆的权利,才是最终目的。

去年12月, B站发布了2020年度弹幕,“爷青回”荣登第一。B站用户在一年中共发送了22亿条弹幕,其中"爷青回”就多达5420359次。

一方面,B站购买了不少经典影视剧和动画片的版权,《哆啦A梦》、《魔卡少女樱》、《哈利波特》系列,让网友有机会在网络时代通过弹幕的形式与其他同龄人实现共同“在场”,重温儿时和小伙伴一起看动画片的快乐。

↑B站《哆啦A梦 第一季》第一集的弹幕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Up主专注于制作高质量怀旧视频,例如UP主芝麻小饭堂,用微缩的景观还原出童年时代家里的每个细节;在UP主王蓝莓同学的动画中,可以看到我们小时候和父母相处时那些熟悉的画面,“像是安了监控”。

此外,还有无数网友自发上传古早的广告、网络歌曲MV、如今已经关停了的游戏、网站的界面等等,许多视频都被怀念的弹幕铺满。

↑up主赤慕三白录制的QQ宠物停服前的最后画面

B站官方解读称,“爷青回”表达了年轻人“对于过去岁月的追忆,和与青春重逢的欣喜”。

而回到磁带相关的视频下,所谓的老年人诱捕器,“诱捕”的正是在千禧年间经历童年或青春时期的那些8090后。

前文提到,网友聚众听磁带,是一种技术怀旧。这种技术怀旧一方面对抗了媒介与传播技术急速发展带来的不适感,另一方面,也通过以技术为中介回到过去,接续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被迫断裂的认同。

有出生于80年代的网友留言称自己第一次在评论区找到同类。许多人在后面跟帖自己的出生年代,或是在弹幕里标出自己的年龄。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80、90后出生于物质条件有所提升的改革开放后期,那时流行音乐也悄然兴起。听磁带,尤其是后期用随身听听磁带作为一种较为私密的听歌方式,也成为了这一代人共同的媒介技术体验和特定时代记忆,为形成代际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在《怀旧的乌托邦》一书中,鲍曼写道:“我们处于彻底个体化、去规制的社会中。这样的社会,从本质上看具有特殊性、流变性、转瞬即逝性,同盟与联盟的预期寿命很短,并且会越来越短。”如今身处越来越原子化的社会中,尤其是在面对生活的困顿与个体身份危机等问题时,人们更需要单纯的情怀和友谊将彼此联系在一起。“被诱捕”的“老人”们便以一首歌为轴,扩散到那些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明符号,相互激发和唤起年少时的集体记忆,进行彼此认同的确认。

↑这些时代符号,总是在出现的那一刻,携带着一股千禧年代的时代气味扑面而来

而通过怀旧来找寻认同和归属感的背后,隐藏更深层次的是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哈布瓦赫认为,对于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是由于现在社会的压力和束缚,过去的记忆通过现在而得以重构。怀旧“必定建基于对现实的否定”。

如今,当人们长期生活在一种习得性无助的氛围中,“躺平”“内卷”代替“奋斗”“希望”成为新一代的流行词,再加之面对“应该称为时间恐惧症,或者速度狂热症”的新千年疾病,人们只能把目光投向过去,为自己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年少。这种年少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参照,用以抵抗现实。

他们在留言区写下了自己脑海中曾经理想的黄金年代:

在此他们缅怀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年少时期特有的那种状态:理想化、稚嫩而天真、有远大抱负、有闲情雅致,是未经世俗规训的、还拥有无限可能的自己。

这种状态却处于世俗生活的对立面。一旦成年步入社会,许多人就成为了“套子里的人”。青春的结束便同时意味着妥协,不仅是妥协于不可改变的青春流逝之现实,更是妥协于再无任何波澜的当下生活。

只有在看到up主按下录音机播放键的那一刻,才能实现短暂的身份脱域,不再是社畜,不再是为神兽所心累的人父人母,而能和其他一样“不想长大”的人一起回到过去无忧无虑的时光里。

↑up主紫茉jasmine的磁带试听视频

也许马世芳在《地下乡愁蓝调》中所写的一句话,亦很适合用在这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青春时代的某一天,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启蒙时代便倏然来临。”

[英]齐格蒙特·鲍曼,《怀旧的乌托邦》,姚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艾媒报告《2019-2020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https://www.iimedia.cn/c400/68645.html,2020

[美]博伊姆,《怀旧的未来》,杨德友译,译林出版社,2010

马世芳,《地下乡愁蓝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Ryan Lizardi.《Mediated nostalgia : individual memory and contemporary mass media》,2015

TVD Heijden,《Technostalgia of the Present: From Technologies of Memory to a Memory of Technologies》,2015

van der Heijden,T. 2015. Technostalgia of the present: From technologies of memory to a memory of technologies.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a Studies,NECSUS 4( 2) : 103 - 121.

Lizardi,R. 2015. Mediated Nostalgia: Individual Memory and Contemporary Mass Media. Lanham,MD: Lexington Books.

作 者 | 赵一初

编 辑 | 王朝靖

题 图 | ins@gabalca

插 图 | 网络

谈谈

你怎么看B站上的怀旧潮?

原标题:《为什么年轻人要在b站听录音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