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暴雨3000年,改变了多少历史?

2021-09-14 17: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暴雨3000年,改变了多少历史? 原创 团队特邀作者 朝文社 收录于话题 #暴雨 ,1个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223,阅读时间:5分钟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自然界中的神秘天象总是充满了敬畏。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时常出现古人们敬天法祖,祭拜天地的一幕,想来每一次虔诚的祈祷里,都蕴含了古人们希望世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说来种种神秘天象里,与古人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当属“雨”。谁让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生产,而农业又是个靠天吃饭的技术活,这让古人们从殷商时代开始,就将“下雨”当成生活中的“大事件”,以致殷商时代出土的甲骨文上,都留下了“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的记载。

可以说,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雨”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翻开史册,我们不难发现,“雨”的出现,不但影响了农业生产,一些恰到好处的“暴雨”、“及时雨”,甚至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那么,古代历史上,到底有哪些重大事件里,能够追寻“雨”的身影呢?

01暴雨

说起“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就不得不提秦末大泽乡那场著名的起义。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及其他900多名穷苦农民,在秦兵的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一行人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一带时,突然天降大雨,道路被洪水冲断,无法继续前行。

然而,由于秦朝法令严苛,陈胜他们的行程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朝廷才不管戍卒们是不是遇到了极端天气这样的不可控因素,只要迟到了就一律问斩。

无奈之下,陈胜忍不住跟吴广商量道:“雨一直下,我们铁定迟到了。去了渔阳就是送死,还不如放手一博,反了暴秦吧。”

就这样,陈胜吴广召集900多名同伴,揭竿而起,成立了“张楚”,还留下一句著名的金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连日不休的大雨,点燃了反秦的烽火,推动历史快速过渡到两汉时代。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大雨依然还在,只不过这一时期的大雨,成了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中的一段传说。

按《三国演义》的记载,东汉末年,群雄逐鹿,魏蜀吴三国频频交手。一次,蜀国丞相诸葛亮将魏将司马懿父子诱至上方谷,而后放了一场大火,想将这个老对手活活烧死。

司马懿心知中计,忍不住仰天长叹道:“莫非今日我父子三人竟死于此地!”

谁料喊声未毕,天上突然一声惊雷,瓢泼大雨倏然而至,将遍地大火全部浇灭,司马氏父子这才捡回了一条性命。

精彩绝伦的“上方谷之战”,虽然是出自罗贯中的虚构,但三国时代的大雨,却实实在在影响了“上方谷之战”的原型“卤城之战”。

从史料记载来看,魏蜀间这场战役初夏时分就拉开了帷幕。战役伊始,天气还算晴朗,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进入盛夏,降雨量变得越来越大。按理说,夏季降雨本是寻常,可这年夏天的雨不但雨量大,降雨时间还长,用《李严传》里的话来说,就是“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

雨水断断续续从5月下到6月底,雨量之大甚至影响了诸葛亮的后方补给。诸葛亮无奈,只得采用李严之计退军,临走时顺手在木门设下埋伏,轻轻松松灭了魏军先锋张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郃之死,妥妥是一场暴雨引发的“黑天鹅事件”。但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来看,暴雨改变局部战役不过是个小case,极端情况下,一场暴雨甚至足以改变一个王朝。

02水患

暴雨对国家的影响主要体现是水患上。由于古代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连绵不绝的暴雨很容易引起河水暴涨,进而造成溃坝水灾。

明成化十八年,河南的降雨比以往来得猛烈得多。刚刚进入六月,河南就“雨水大作”,暴雨造成怀庆等府,宣武等卫所坍塌城垣一千一百八十八丈。同时,暴雨引发沁河水位大涨,冲毁军卫有司衙门、坛庙、民居民房三十一万四千多间,冲走了骡马等牲畜一十八万五千四百六十九,并造成一万一千八百五十七名百姓不幸溺亡。

到了清代,暴雨引发“水灾”的记载更为频繁。康熙初年,黄河几乎年年都因为涨水而决堤,淹没良田无数,让饥荒的阴霾笼罩在每个人心间。

民国时期,暴雨与水灾仍然是人们谈之变色的恐怖存在。1931年,一场北至长城关外,南到珠江流域,东起江苏北部,西至四川盆地的特大暴雨席卷而来,整整十六个省成了“灾区”,其中武汉三镇被水淹了一个月,真可谓是“洪水横流,弥溢平原,化为巨浸,死亡流离之惨触目惊心”

这场暴雨过后,国联出台了“救华水灾方案”,哪知救助尚在路上,日本就以“柳条湖事件”为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这也让一些学者们认为,这场暴雨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后续连锁反应,是“九一八事件”爆发的原因之一。

历史的脚步渐渐远去,暴雨带来的隐患却让人类在千百年间,一刻也没放松对防汛抗洪的重视。早在金朝泰和二年,古人们就推出了第一部防洪法规《河防令》,明确规定了黄河海河等河道夏季涨水期间,官员们要轮流“守涨”,维修加固堤防。

此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纷纷参考《河防令》,推出了符合时代脉络的新版防洪法规。特别是清代政府,不但设立专职人员负责河道,还推出了“水报”。如此一来,防汛信息就能如同军情一样,享受特快加急的快递待遇,防汛抗洪工作的效率立刻成倍提高。

不过,在自然界的绝对力量面前,古人们虽然想出了种种减灾措施,但依旧无法阻挡雨患和水灾的发生,于是,古人们只能在神话故事里展开想象,希冀能出现一个可以“呼风唤雨”的英雄人物,护佑苍生平安。

可惜,神话终究是神话,现实生活中,谁也没有“超能力”。面对暴雨与水患,人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在灾难发生前,做足一切未雨绸缪的安排。

参考资料:《中国暴雨》、《中国地学通鉴:水文卷》、《三国志》、《清史稿》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原标题:《暴雨3000年,改变了多少历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