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考前夕的上海高中生:有人住校保持状态,有人遗憾不能参加

澎湃记者 吴洁瑾 徐燕倩 实习生 王颖
2016-06-03 10:23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编者按】

6月7日、8日,上海5.1万名高考考生就将跨入高考考场。在距离高考只剩一周的时间内,上海的高三应届生又在做些什么?近日,澎湃记者采访了多位高考考生以及一些“不考族”,听他们讲述作为高三生最后的时光以及那份或许永不会再有的心情。

2016年5月31日,上海第八中学,即将参加高考的高林(左一)和同学们打篮球。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备考族】

男生班双胞胎:男生班让我更加乐观,更喜欢在校复习迎考

5月31日,距离高考只剩一周,在市八中学的体育场上,却活跃着一群高考生打篮球的矫健身姿。而在乒乓室内,也都是考生们的身影。这是今年即将参加高考的第二届男生班学生在上体锻课。

今年市八中学第二届男生班将走上考场,共120多人,占到全校高考生的一半以上比例。

高三年级组长章巍老师说,市八中学的传统就是每年都会坚持到高考前最后一天,而且完全按照正常课表上课,“最后一周,心理课、体育课也都在上。而且每天必须保证不少于40分钟的体育锻炼。”

章巍说,学校之所以不像大多数高中在考前一周放假,是因为经过多年摸索,发现市八中学的多数孩子在学习上对教师依赖性较大,而学生间也更希望互相交流。

章巍说,去年首届男生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今年学校还是抱着平常心,目标只是希望孩子们正常发挥水平,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去高考。

从篮球场上边甩着汗水边微笑走来的高林高斌双胞胎兄弟除了略有些胖瘦差异,长相、身高几乎一模一样。他们都是今年参加高考的男生班学生。

哥哥高林告诉记者,高二分班后,他和弟弟都分到了物理班,又成为了同班同学,小学时他们也曾是同班同学,初中则是在隔壁班。

双胞胎都表示,临近高考,确实感受到了一些压力,担心还有没复习到的地方。高林比较认同学校考前一周在校上课的方式,“在家松懈的时候没有人会提醒你。但在学校复习迎考的氛围很好,而且有问题还可以直接问老师。”

成绩相对较好的高林高考志愿填报了同济、东华大学、华理工等,高斌志愿大多与哥哥相同,“很有可能我们大学还是会在一个学校”。

6月3日这对双胞胎将迎来自己的19岁生日,不过两兄弟说,目前无心庆祝生日,还是等到高考完再一起庆祝。

2016年5月31日,上海第八中学,老师(中)给高斌(左)和高林(右)讲解考卷上的习题。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闵行三中金逸:住校复习让我保持“正在战斗中的状态”

6月2日6点,金逸(化名)从宿舍床上爬起来,她下床洗漱后,拿起桌上的古诗词资料,开始一遍遍背诵。

“我的成绩在班级的中上水平,算比较稳定的。”金逸是闵行三中高中部的一名高三学生,因为即将参加高考,她选择在电话中与记者聊聊。作为一名“3+1”选政治的考生,她坦言自己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张,“我倒是感觉高考是需要一些压力的。”

闵行三中不同于一些高考前一周已经放假的高中,金逸还是需要按照学校的生活作息来调整自己的复习节奏。“这样的好处是,在学校能够依然保持一种‘正在战斗中的状态’,不至于懈怠。”

为什么选择住校,而不回家复习?金逸告诉记者,家离学校太远,来回起码需要1个半小时,爸妈要工作,也腾不出时间来照顾自己。

“我每天会打一个电话回家,和爸妈聊聊,让大家都放松一下心情。回家吃饭时就会和爸妈聊一聊一周的生活和学习,爸妈也会给出建议。”她告诉记者,正因为住宿见爸妈的时间少,因此见面聊天时彼此都会给对方空间阐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先前填高考志愿时,金逸和她的父母进行了详细的商量,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父母给出的职业发展建议进行权衡。“我第一志愿填的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接下来就是上师大、上海海事,我主要选择的还是江浙沪一带离家里较近的学校。”她认为,作为一个女生而言,今后的职业需要“维稳”——这一点与父母达成了共识,“所以我填了一些以后可以往教师方面发展的专业。”

“高考以后,首先想去旅游放松,然后再想学一门乐器。”金逸谈及高考之后的规划,并没有太多兴奋。

“我们班上除了春考走掉的同学,参加高考的还有29个学生。”金逸说道,一场高考可能会让同学遍布大江南北,但今后也一定有再相聚的一天,希望大家都能心想事成。

【不考族】

上海交大附中张宇:高中“慕课”唯一学生讲师

同班大多同学在紧张备考,上海交大附中的高三应届生张宇却已卸下了课业压力。今年4月拿到美国纽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线上教学的“慕课”研究及其他线下课程开发工作中,希望在去美国留学前,能给上海的中学生们留下更多精彩生动的创新领域的科技探索课。

张宇告诉记者,他从去年八九月份开始申请国外大学,今年4月份终于收到了美国纽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张宇说,他之所以在申请纽约大学时选择了机械工程专业,是因为他从小就对机械和科技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做了很多探索研究。他认为收到纽约大学offer,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高中阶段广泛的科研探索和实践经验。

今年3月份时,张宇还一度成为媒体集中关注的对象,因为他是上海首批21门上海高中“慕课”(MOOC)的最年轻主讲人,同时也是唯一一位学生讲师,其他“慕课”讲师都是来自上海高中“四大名校”的著名教师,其中还有11位特级教师。

在慕课中,端坐于镜头前的张宇从身边问题引入,从“青团的绿究竟是人工还是天然?”过渡到“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能否用智能手机摄像头加以区分”,从色素检测的成像法着手,用八讲的课程分享了自己对“黑”、“色彩”和“光”的认识,这门跨学科课程涉及初中物理的基础光学知识,光谱学、宇宙学等物理学中的二级学科。

高中三年,与同学相比,张宇走的不是一条“寻常路”,他不断挑战自己,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做研究、写论文,从自然科学到工程学,从工程学到社会科学。去年12月,张宇在科技大会堂从上海市长杨雄手里接过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张宇告诉记者,自4月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他就不再去学校,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慕课课程和教育探索上。

高考临近,张宇说,近期会比较少与参与高考的同学交流,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不过高考当天,我肯定会去送考,为他们加油鼓劲!”对于未来,张宇表示,不会排除任何可能性,“也许回国创业,也许求学深造。总之,充满着不确定的人生才应该是精彩的吧。”

上外附中朱涵珏:立志攻读天体物理高学位

在上外附中,今年依旧涌现了一大批已收获世界一流名校多封录取通知书或是保送大学的“不考族”,朱涵珏就是其中一位。去年12月,她收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高一时“出差”开分享会 朱涵珏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出国,是因为感受到美国更加多元化的本科教育,其中也包括了博雅教育,同时还能接触到更多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学术背景的同学。在人生知识、阅历增长最快的四年当中,这样的经历十分难得。

高一时,朱涵珏等一些上外附中的学生与一位来自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分校的同学共同在上海、南京、汕尾开展了一项教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实证研究。“我们坐了10个小时火车广东省汕尾市,向学生们展示如何通过校内课程学习发掘个人的兴趣点,再逐步延伸到课外竞赛活动。”希望攻读天体物理博士

朱涵珏表示,由于无需高考,因此这半年来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这半年我花了更多时间阅读名著、散文集,同时也自学编程、统计、物理、数学等大学课程。”

不过在她看来,自己没有在一个集体中,和大家一起为了高考而努力拼搏,还是有些遗憾的。

对于学弟学妹们,朱涵珏寄语:学习不是按照在课桌前坐着的时间来计算努力程度,而是要学会高效学习,提高专注的时间和效率,该放松的时间也要多活动。“同时还要掌握好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一味被动地依照老师指示做这做那,而不主动思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或许会大打折扣。”朱涵珏说。

朱涵珏告诉记者,她进入芝加哥大学后所就读的专业为物理系的天体物理专业,“我一直非常喜欢物理。我在高中时也专门学习了天体物理的基础理论,并阅读了相关学科导论与文献综述。”

朱涵珏说,本科毕业后,她可能会考虑继续攻读天体物理方向的学位,将来的目标则是从事学术领域的研究工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