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居家和社区养老如何提升?我们探访了上海静安彭浦新村

澎湃新闻记者 陈少颖
2021-10-13 10:50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会是什么样呢?

10月12日下午,上海市静安区作为民政部“十四五”第一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上海唯一的试点地区,召开了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推进会。

10月11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走进彭浦新村街道整屋适老化改造家庭、彭三社区长者食堂等地,实地探访居家和社区养老开展情况。

彭三社区长者食堂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少颖 图

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

“非常舒心。”经过为期一个半月的适老化改造,张阿姨夫妇和公公郁爷爷在今年6月底住进了焕然一新的家。

张阿姨一家在19年前搬进了彭浦新村街道,此后屋内的装修就再也没有动过。张阿姨今年69岁,公公郁爷爷已是88岁高龄。为了更方便地照顾老人,张阿姨决定改造“破破烂烂”的房屋。听闻静安区正在推行适老化改造,她就更加放心了,“区里请的工程队也安心。”

以前,让张阿姨最头疼的是洗浴问题。老式装修基本都是浴缸,洗澡需要放水,还得爬上爬下,对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是安全隐患。改造后,浴缸变成了淋浴间,安装了扶手、增加了地面摩擦力,还准备了配套的淋浴座椅。张阿姨连连感叹:“解决了老年人的安全问题,正合我们心意。”

不止卫生间,全屋改造让适老化细节落到各个生活场景中。

静安区适老化改造项目工作人员陆雨军介绍,老房子的灯光普遍昏暗,而适老化改造后的智能灯可以在不同环境下调节色温,“有认知障碍的老人对昼夜的感觉比较迷糊,通过调节不同时段的灯光,可以让老人适应昼夜变化,对预防和治疗认知障碍都能起到一定作用。”

此外,电动升降床、智能晾衣架、门铃提醒、燃气报警器等设计,都便利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在张阿姨家,工作人员演示如何操作电动升降床。

本来只是想普通装修一下,结果出乎意料。张阿姨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我们自己也老年了,把家庭环境改变一下,住得舒服、享受享受。也可以尽心伺候老爷子,心里很高兴。”

截至今年10月8日,静安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已完成入户评估和方案设计1249户、完成适老化改造1048户,目前改造完成量居中心城区第一。

张阿姨家经过适老化改造后的卫生间

试点家庭养老床位

试点家庭养老床位也是静安区此次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的一大重点。

何为家庭养老床位?简单而言,就是将机构的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家中,使老人家中的床位成为具备“类机构”照护功能的床位。

实际上,上海各区从2019年就已开始探索家庭养老床位的设置,但接受服务的老人并不多,静安区目前尚存的家庭养老床位仅10余个。

静安区民政局局长焦志勇解释道,家庭养老床位的推广面临着瓶颈。一方面,相关服务和管理还没有相对规范化的标准,社会知晓度不高。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尚未形成规模化,服务机构对开展家庭养老床位的内生动力不足。

如何破局?

焦志勇说,提升行动并非仅指“一张床”,涉及居家环境改造、智能化平台搭建、相关政策体系提升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针对推广难点,静安区将长期护理保险、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辅助器具租赁、“为老服务一键通”等现有政策整合起来,“一人一方案”,并且聚焦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试点资金补贴。

此外,静安区还指导养老服务机构参照清单提供服务,根据老人实际需求,增加智能化平台服务、营养指导和健康管理、居家康复、社工介入等服务。

“小目标”也已立下。焦志勇介绍,静安区力争半年内实现服务规模化,完成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不少于566张。同时,还将探索服务智能化,搭建家庭养老床位网络共享平台,提供7*24小时线上线下整合服务;推进服务标准化,探索建立一套家庭养老床位管理办法和相关规范标准;促进服务市场化,推动形成方便可及的普惠型家庭养老床位服务。

社区为老助餐更多样

11日下午4点,刚过“下午茶”时间。在彭浦新村街道的彭三社区长者食堂,晚餐已陆续准备好,还有包子、烧卖、蛋糕、酥饼等各式点心。几位老人前来打包点心,作为明天的早餐。

有老人正在购买点心

在一旁的营养屏上,登录即可查询今日饭菜的能量,方便查询营养摄入。若是忘带饭卡,在新引进的智能结算机器上,扫一扫脸就可以完成支付,免去了麻烦。

周阿姨在营养屏上查询营养摄入

好吃、健康、实惠是为老助餐的宗旨。彭浦镇为有特殊要求的老年人量身订做“低盐、低糖、低脂、低油”的健康套餐。北站街道则依据中医养生理念,根据时令变化,研制了适合老年人体质、口味、需求的养老菜品。

彭三社区服务办副主任张晨贇告诉记者,彭浦新村街道正在探索社区食堂服务标准体系,目前制定了《社区食堂服务规范》《食堂安全和卫生管理规范》等标准,覆盖各个环节,“我们也会不断更新改善标准,有科学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提升服务能级。”

静安区还推进“明厨亮灶”,老人可以在就餐区域的屏幕上看到后厨操作,“天鹰系统”工程则可以捕捉到厨房的“不速之客”,强化食品安全管理。

截至目前,静安区已完成91个“乐龄友厨”为老助餐服务点建设,均衡分布在14个街镇社区。助餐量从2016年的每月12.5万客逐步增加到如今的每月33万客,社区供餐能力达到65岁以上户籍老年人的4.6%。

这还不够。焦志勇介绍,推动助老“特色餐”试点和社区长者食堂标准化试点,未来还要不断提高,将确保年内社区供餐能力达到65岁以上户籍老年人的5%。

    责任编辑:郑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