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买房被吃差价250万,房产中介还藏着多少猫腻

澎湃特约评论员 王钟的
2021-10-13 15:5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挂牌价3800万元的房子,成交价4150万元……今年初,夏女士购买了深圳市南山区深圳湾1号一套房产,谁知,很快她不光发现自己“买贵了”,而且250万元的差价还被分三次转到了中介账户。

对此,涉事中介中原地产发布声明称,卖方与第三方公司签署了服务合同,第三方公司收取其250万元服务费用,第三方公司与中原地产无任何关系。

到底是不是这样?如果中原地产的说法属实,这也意味着这笔房产交易经过了两道中介之手。其中,中原地产收取的33.2万元中介费用,尚在中介服务费用的市场价格区间内,而第三方公司收取的250万元所谓房产销售策划服务费,明显超出了一般中介的收费标准。其中有何内情,有待进一步细查。

在舆论场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中介吃差价”事件,在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关注下,应该很快真相大白。但长期以来房产中介的服务和收费猫腻,还是引发了广大网友吐槽。

中介提供的是房产交易的居间服务,其工作贯穿于交易信息发布、买卖双方协商、合同签订、申请贷款和过户手续等房屋交易的整个环节。然而,在现实中,中介似乎更热衷于扮演信息垄断者,利用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开展经营活动。如果一场交易中存在不止一家中介,中介人员就仿佛成了信息贩子,仅凭简单的房屋出售信息就能赚取不低的利润。

目前,绝大多数房产中介采取以实际成交价格比例收费的模式。在有的城市,中介收费比例甚至高达2.7%。在过去房价上涨的年份,中介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实现营收的大幅度提升。显然,中介人员的劳动付出与收费并不成正比。从交易程序和服务内容看,成交价格几千万元的豪宅与几百万元的刚需房并无显著差别,但中介收费却存在数量级的差异。

不仅是收费与付出不对称,中介人员还可能利用信息垄断同时“玩弄”买家和卖家。

比如,在房屋交易看涨的年份,中介可能采取“捂房惜售”的策略,故意保留优质房源信息,等到价格上涨后再推出。有时,为了促成交易,中介也会故意向潜在买家传达房源紧俏的信息。还有的中介并不如实同步发布真实出售的房源信息,挂牌房源只为了吸引购房者前来咨询。原本的居间服务者,成了房地产市场翻云覆雨的重要角色。

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很方便地发布和获取信息,房产中介继续沿袭信息贩子的做法,迟早玩不下去。不久前,杭州市推出官方二手房交易监管服务平台,个人可以在平台上自主挂牌,已吸引了不少人“尝鲜”,其他城市也推出了类似平台。

更具权威性、透明性的交易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消除挂牌价与实际交易价不一致的情况,消除信息垄断,更好地捍卫买卖双方的权益。

当然,信息壁垒消失以后,并不意味房产中介服务失去了市场空间。对多数人来说,买房卖房都是一生中少数的大额交易,甚至一辈子只有一两次。买房卖房是关系“身家”的交易,每个人都会慎之又慎。

消费者对交易流程不熟悉,对交易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文件更是吃不准,这就需要中介从中指导,帮助交易双方省去很多跑腿的繁琐。同时,有了正规中介公司居间,人们对交易的可靠度也更有信心,出现疑问和纠纷时也多了合法求助的对象。

因此,随着房产交易信息的透明化,房产中介要继续深挖服务潜力,从信息的垄断者真正转型为交易的服务者。中介收费要与真实的服务付出相一致,简单的比例抽成并不符合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规律。要本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让中介服务收费模式更加精细化。当然,对于部分高净值房产销售周期长的情况,也可以适当调增服务费用。

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对每个交易主体权益的坚实保障。中介作为掌握大量交易信息、熟悉交易规则的市场参与者,理应扮演好稳定市场、维护买卖双方权益的居间者角色。中介服务有质量、收费更合理,房产交易才谈得上舒心,老百姓才谈得上安居乐业。

    责任编辑:李勤余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